张凌云
作为陕南地区惟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张骞墓,无疑是汉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何在充分保持遗产核心区原真性的同时,将遗产保护、监测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让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汉中市和城固县都在竭尽所能。
“世界的张骞,汉中的骄傲。”生于城固、归葬于城固的张骞,是汉中人心中最本土的英雄人物。
从有“汉人老家”美誉的汉中市区乘中巴到桔乡城固县,一路穿村而过,绿油油的稻秧还只有尺把长,南北分界线特有的风光,让人觉得一个小时的坐车时间一晃而过,意犹未尽。
走进城固县城,就会看到当地人对张骞表达敬意的多样形式:高速路口的仿古张骞亭,县城里以张骞为名的马路,“张骞通西域”群雕广场,还有居民楼院墙上展示的关于张骞故事的墙画……城固县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骞第67代后裔张利军告诉记者,除了城市建设规划,城固县从城市精神的概括、公民道德的要求及乡土产品的开发上,处处可以看到张骞的文化符号。“城固人以祖先张骞为豪是发自内心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珍惜之情。”
八年申遗路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15时49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正式通过大会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陕西省7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汉中市第一处、陕西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城固人内心苦苦追寻的根,终于找到了支撑。
这一天,他们整整等了八年。
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开凿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公元前138年,受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磨难,其间被匈奴扣押十年,后伺机逃脱,继续探访西域,最终返回长安。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难险阻,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不但带回了西方的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文化艺术形式,还带回了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物产。他还将汉族的冶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两地间的经济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被司马迁称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城固是中国北缘地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张骞墓位于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墓穴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据考证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由南面进入张骞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有两个墩座的仿汉阕楼。张利军说,汉代除帝王是三个墩座外,两个墩座已是王侯的最高荣誉了。墓地四周古柏参天,墓前一对细腰、昂首的石虎,艺术价值很高,传说他们是张骞得到的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求雨去灾病的神灵化身。
1983年,依托张骞墓而建的张骞纪念馆,占地面积24亩,是张骞墓的专门保护机构。全馆整体采用仿汉建筑风格,由我国古建大师张锦秋设计。馆内有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在展室中,记者看到一幅被中学历史教材引用的插图:张骞即将出访西域,汉武帝带领群臣在郊外送别的情景。这幅敦煌壁画栩栩如生,是目前发现的以绘画形式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最早作品。
2006年,“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始启动,张骞墓入选。但在初期,国内专家认为张骞墓文物遗存少,墓葬体量小,对其真实性和文化价值表示质疑,觉得入选申遗名单机会不大。
但城固县坚持申遗,相关工作人员加大了张骞墓文献、地方志、图书、论文、民间传说、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先后整理出与张骞有关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神话典故等实物以及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拍摄视频460多分钟,为张骞墓入选联合申遗最后名单提供了详实丰富的资料,也打破了专家对张骞墓真实性和文化价值的质疑。
“申遗档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必查项目,档案翔实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申遗的成败。”作为研究张骞文化的本土专家,张利军告诉记者,城固县做了大量关于张骞墓历史沿革、出土文物、保护增修墓道的考证、调查和丰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关心你墓有多大,他们关心的是遗产原始风貌以及保护、监测,还有文物发挥的文化价值、影响力。”张利军说,“张骞墓本身规模并不大,但张骞作为‘华夏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开凿了丝绸之路,这是张骞墓能成为世界遗产的关键所在。”
申遗要看墓地的保护是否原封原样,论证墓地的真實性。宋元明清的汉中府志、城固县志都有对张骞和张骞墓的记载。此外,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的考古发掘,资料保存完好。
1938年,迁移至城固县古路坝的国立西北联大师生,曾对张骞墓道进行了初步考古发掘,后因世代守候在此的张家人反对而停止,没有进入墓室。不过,师生们对已坍塌的墓道进行了修复。清理甬道时,出土了马骨、汉砖、陶片、五铢钱等文物。此次挖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出土了一块刻有“博望造□(或铭)”的墓穴封泥,这被认为是确认张骞墓所在的有力考古发现。
张骞曾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张利军说,封泥是墓穴完工的标志,封泥上“博望”两字清晰可辨。如今这块封泥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中,是国家一级文物。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也有这块封泥的复制品。申遗时,联合国专家在考证时看到的也是这块复制品。不过,即使是复制品,封泥当时也由西北大学派人全程监护。
据张利军介绍,2014年,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丝绸之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展览。张骞墓封泥首次向中外来宾展示,这也是封泥在1938年出土之后,首次公开展览。
张利军说,张骞墓前现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立碑一通,清光绪碑两通,1938年西北联大立碑一通。这也证明了从明清到现在人们对张骞墓的重视与保护从未间断过。
张骞墓四周柏树很粗壮,据推算有一千多年。西北联大曾拍有照片。如今比对照片可以发现,柏树的位置、形制都没有发生变化。
张骞墓前的一对石虎是镇墓兽。石虎与茂陵那些雕刻很形似,像虎符,简约大气,是西汉时期雕刻艺术的完美展现。这对石虎也能证明张骞墓由来已久。
后人的膜拜
三年前,得知张骞墓申遗成功的消息,整个城固县城都沸腾了,人们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敲腰鼓、吹鼓号……欢乐传遍了各个村镇。而张骞后裔们则用最传统的方式祷告先祖,第一时间赶到张骞祠堂,为祖先进香鞠躬。
张利军就是张骞后裔,他为此感到自豪,也为能从事祖先丰功伟业的研究而骄傲。他用虔诚的语调,向记者介绍了家族史中的张骞。
2014年7月,张利军曾随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重走丝绸之路。一路上,因为张骞后裔身份,他的知名度超过名嘴王志,与国际友人合影总是有优先权。这一细节,被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记录在他的丝路行记当中,足可见张骞这位凿空西域、开启国门的英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张利军告诉记者,自己的任务就是保护好、管理好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向外传播张骞精神,在张骞文化传承上多做一些努力,让世人更多了解祖先两次出使西域的伟大意义。
张利军介绍说,张骞墓所在地现在叫饶家营,但清代以前叫张家村。张家人世代守护着张骞墓,保护祖坟。后来因为一位饶姓大户看中此地,两方达成协议,要保护好张骞墓,张家人才回到距此5公里的汉江边的白崖村。这是张姓家族自己的村子,史料上记载张骞出生于白崖村。张骞的祠堂如今就在博望镇白崖村。张骞后裔的族谱一直延续着,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一直是张骞精神延续的一部分。在罗马,张利军曾展示过张骞后裔的家谱。
据张骞第65代后人张华忠介绍,张骞祠堂是2005至2006年重新修建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张骞诞辰)的祭拜、清明节的扫墓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自2002年以来,城固县已连续十六年举行清明公祭张骞活动。今年4月4日,在张骞纪念馆内,张骞后裔子孙和特意从上海、北京、四川、西安等地赶来的数百名游客,奉上当地的特产和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大蒜、核桃、西瓜、黄瓜,冒雨祭奠祖先。
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归葬汉中故里。张利军分析,张骞归葬地没有选在白崖村,主要应该考虑是村子离汉江边太近,担心发大水。而现址饶家营地势平坦,位置也相对较高。
在张骞墓的东面,张利军指着齐腰高的两扇小门告诉记者,按照西北联大考古发现,张骞墓穴甬道是从东面进去的,墓穴实际是坐西朝东的。后人崇尚坐北朝南,一路延续了下来,所以碑也立在南面。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前来验收,当时就是从东面进到张骞纪念馆的。
张骞文化园
6月21日下午,记者赶到张骞纪念馆时,看到场馆还在扩建,一些中学生正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张利军表示,要把张骞墓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建成传统文化场所,成为大家汲取中华文华的载体。张骞纪念馆的使命是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好,成为面向全社会群众的宣传教育基地。
为此,汉中市启动重点文化旅游引擎项目——张骞文化园的建设。目前,张骞文化园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已完成,世界遗产观光区部分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城固县文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已将原有的城固县博物馆和张骞纪念馆连为一体,正在做景区绿化、步道等基础工程。此外,博物馆的布展已在省文物厅审批,文化园一期工程相关拆迁工作也在进行中。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12年,城固县就启动了张骞文化园项目,先后多次请各界专家论证。直到2016年7月,《张骞文化园旅游规划》终期评审获得通过。文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虽几易其稿,但张骞文化园以张骞墓世界文化遗产和张骞故里为依托,紧扣独一无二的张骞故里文化、展现丝路风情等要素,始终都是不变的。
记者从城固县文广局提供的《张骞文化园招商手册》上看到,项目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博望街道办事处,距中心城区1.5公里,规划总面积355.4公顷,总投资约61.56亿元人民币。项目按照“一核、一轴、五片区”的空间布局,分为世界遗产观光区、文化融合体验区、探索世界游乐区、农业文明交流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五个片区,将张骞当年出使西域沿途国家的文化以微缩形式展现出来。
记者注意到,各片区下设张骞墓世界遗产公园、胡城文化旅游景区、博望小镇、张骞论坛永久会址、游客服务中心、西域探险主题乐园、青少年拓展训练营、农业文化博览园等十四个项目。
其中的胡城文化旅游景区以“张骞在匈奴的生活体验”为主线,以展现张骞西域生活见闻为主题。整个王庭则以西域建筑风格为主基调,结合匈奴帐篷式建筑和生态建筑,充分再现汉代西域风情和匈奴文化,全面展现了汉代匈奴王庭的生活画面。
张利军告诉记者,未来城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诸多文化项目都会集中在这个片区。世界遗产将成为游客休闲后最后朝圣的地方,位于园区参观的最后一站,可以讓大家敬畏先贤,享受人文熏陶。
据悉,世界遗产的核心区、缓冲区都不能搞永久性建筑,但可以绿化。世界遗产重在内容监测和保护,所以每天要在合理承载范围内接待游客。游客过多会造成对文物本体的破坏。张利军说,目前,因城固交通位置原因,张骞墓的游客还没达到承载量,只是节假日偶有超量。
张利军告诉记者,县上对文化园的开发非常慎重。“这种遗产资源很宝贵,一旦出现偏颇,就不是简单的商业上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只有在充分保护基础上,才会考虑商业价值。”
校园乡土教材
在张利军的办公室里,有三本城固县乡土教材,名字都是《张骞和丝绸之路》,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版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张骞的功绩以及世界遗产名录方面的知识。
把世界遗产宣传教育的阵地扩展到学校课堂上,城固县做得非常成功。纪念馆与部队、院校联手,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世界遗产的知识和价值。
近几年,城固县教育体育局一直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与张骞墓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活动。在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和张骞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传承张骞精神,争做少年君子”主题活动中,由各班级选派的十余名“小小讲解员”现场讲解张骞生平及其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志存高远、刻苦磨砺、持之以恒的君子品质。活动还进行了汉服,汉礼展示。
1986年与1993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城固召开,城固人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1994年开始,城固每年举办一次“张骞文化艺术节”。
2016年12月,张骞文化暨秦蜀古道学术研讨会在城固举行。据了解,这是继1986年和1993年之后,汉中市第三次高规格召开张骞学术研讨会。
记者还获悉,十集系列影片《张骞传奇》于2015年立项,将用三年时间完成拍摄,随后将登录央视六套黄金时段播出。
6月28日下午,汉中市委宣传部召开大型电视连续剧《丝路开拓者张骞》(暂定名)新闻发布会。该剧剧本由汉中本土作家张树岗撰写,剧目已于去年10月在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备案公示,于今年6月初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拟摄制40集,预计投资2亿元人民币。
城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乔凌在发布会上说,此次摄制大型电视连续剧《丝路开拓者张骞》,不仅填补了国内影视领域缺乏以张骞和丝路为题材的大型电视剧的空白,更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固和汉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张利军说,两千多年来,城固人口口相传着张骞的传奇故事。张骞已不仅仅是文化符号,在城固人身上已成为一种印记,在血液中流淌。“弘扬张骞,敢为人先。宽大信人,文明和谐”,如今已成为城固县的城市精神。
调查结束时,张利军兴奋地告诉记者:西成高铁即将通车,从城固高铁站到县城的南边即汉江边,县里正在这条中轴线上新修一条路,取名“丝路大道”,西成高铁开通后就会修通。届时,从西安到城固只需五十分钟,会有更多游客前来瞻仰张骞墓,领略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感谢城固县世遗办副主任、县政协委员张利军对本文采访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