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萌
一、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1.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能更加热爱学习,愿意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对于学习充满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而学生对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习质量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2.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而其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任务,其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一)转变学生思想,形成师生合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使学生迷失了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模式就象演木偶戏,教师就是拉线人,学生就是木偶,你怎么拉,他就怎么动。这种低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造就出不少学习语文的小学生不知道“桃花真正是长什么样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及培养公民思想素养的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新教材,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才会有自己“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只有精心设计提供给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和兴趣,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小学课堂充满生机,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师生角色协调,形成合力,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
(二)转变教学思想,做好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很多教师上课基本是以自我表演为主,学生以教师是否讲得好来评价教师的课堂质量。新课程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的能量应该更多地放在课前的设计上,设计一节能够让学生演得好的课。我们不再充当演员,而是要当好导演角色。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作为导演的教师,在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用各种形式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更要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内容,也就是将情境内容生活化。
(三)优化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观点
新课标明确提出:虽不是教材中的内容,只要适合学生教材为目的,而是以开发教材、拓展教材为宗旨;学生不是以学会教材为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
要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互动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如果说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那么现在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活化教材,拓展课堂教学
由于考试的压力和对教材功能的认识有偏差,导致我们过多地依赖教材,新教材尽管有以往教材所不能企及的许多优点:理念新,话题新,选材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且图文并茂,活动形式多样。然而无论教材有多么好,也只是专家的预设,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班级、学生或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做到“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教情和校情,对教材资源做具体处理,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材过难、过重,可作适当删减;如果教材內容、活动不适合学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替换、更改;如果教材的编排有些与我们的实际有距离的,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