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害死人呐!”看到这句话,就想狠抽说这句话的人!很显然,没有上下文,定状补的联系下,单就这句来说,明显逻辑思维有问题。美害死人!?按这样的逻辑,猛地让我想到了最近爆火的“女专家”丁璇,据说,她在公开演讲时,宣称“丑妇家中宝”!照此标准,绝大多数男人要哭晕。
美育一直是个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但一个健康的审美观、审丑观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度以来,“糖水片”、“美得发腻的片儿”被众多理论批评家们诟病。但是就我的视野范围了解,广大摄影爱好者们追捧的依然是那些甜美的“大俗片儿”。固然这些美片、大片似乎在社会意义上不及纪实摄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失为是一种非常实际的追求。往小了说,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往大了说,那也是记录生态,关爱自然。摄影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有着很多不同的属性和功能,每一个属性和功能对于社会、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影友们看到一些言论切忌不可断章取义,要完整的了解其文章或发言的意思,再行评论。回到本文的题目,这个题目,是一影友微信发给我的,说是他看到朋友圈某大咖的批评文章,给我的一道命题作文。也不知是编辑为吸引眼球故意为之,还是朋友断章取义,大咖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且论述范围明确是纪实摄影,却被人为地理解为“美害死了摄影”。典型标题党。
从宣传的角度来看,所有美的事物人们都喜欢,这就达到了宣传的第一步。纪实摄影作为社会宣传亦然适用这个道理。拿世人皆知的“大眼睛”举例,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专题恐怕没有上万张照片,也有一千张吧?为什么独独“大眼睛”苏明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据解海龙讲,他当时拍片儿的时候也喜欢把镜头对准形象好一些的孩子拍。回想解老师的这句话,是不是那些感人的瞬间,又碰上了形象颇佳的被摄者会更容易引人关注呢?姚璐的代表作之一《中国景观》系列,运用数码技术,以北京到处可见的一堆一堆由绿色(偶尔黑色)防尘布所遮掩的建筑材料(或垃圾)为素材,添加少许亭台楼阁与小舟,拼凑成一个个看似精心构思的山水画面。其色彩构图俨然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工笔。但细看之下,却会发现还有头戴安全帽的当代民工行走于青山绿水间,骤然显出某种时空上的不和谐。其宣传效果跃然纸上。美是一个大概念,甜美,或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漂亮,只是美学中的一部分。
不久前著名的艺术家锋植去世了,在一篇对他的评述文章中,有几句话很值得玩味。作者说锋植:“作为锋植的老朋友,我几乎目睹了他艺术演化的每个阶段。从他刚刚毕业就开始的杂亂的架上实验,一直到他近期所发展出的成熟的个人风格,有两个因素是贯穿始终的:一是他对素描的不断加深的理解;另一个就是他绝对率性的创作品质。至于他头脑中究竟想些什么,那是属于来自他个体的经验的沉积和画布之外支撑他的艺术想象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技术和技术以外的修为都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