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数学解题训练教学

2017-08-03 12:54李林晶�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分类讨论中学数学

李林晶�お�

[摘要]传统中学数学解题训练教学,采用“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非常严重的,必须研究新的解题训练方法.训练分类讨论,通过一题多证,进行变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解题训练;分类讨论;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1701

中学数学解题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应用方法,达到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中学数学教学经历,与一线数学教师交流解题训练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分类讨论,增强概括能力

通过运用数学分类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与概括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抽象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例1】求一元一次方程ax=b的解.

对于此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值来求解.如解方程3x=9,x=3.在此基础上安排解题训练:①-2x=5,x=-2.5;②0x=2,方程无解;③0x=0,x有无数解.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具体数值进行运算训练,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中只要改变a,b的数值,方程解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具体解题后,学生很容易抽象概括出本题的三种求解情况:当a≠0时,x=ba;当a=0,且b≠0时,方程无解;当a=0,且b=0时,方程有无数解.

二、一题多证,提高理解能力

中学生只有理解数学定理,才能更好地应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数学定理推导,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定理.在解题训练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证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定理,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2】如图1,已知三角形ABC中,BD⊥AC,垂足为点D,CE⊥AB,垂足为点E,点D和点E分别在边AC和AB上,且∠DBC=∠ECB,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对于这种证明题,很多学生想到应用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即只要证明AB=AC,则可以判定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而要证明AB=AC,很多学生在本题中想到通过求证三角形全等.证明过程为:因为∠DBC=∠ECB,∠BDC=∠CEB=90°,BC=BC,所以△BCD≌△CBE,故BD=CE.再根据∠BDA=∠CEA=90°,∠A=∠A,即证明△ABD≌△ACE.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定理得出AB=AC.这种逻辑推理属于常规性解题思维.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定理的应用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采用更多的方法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比如,利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定理也可以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证明

ABC=∠ACB及利用“同一个三角形等角对等边”定理得出AB=AC,即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继续引导学生求证∠ABC=∠ACB,进而证明△BCD≌△CBE,得出∠ABC=∠ACB.再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和“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出∠ABC=∠ACB.

三、變式教学,提升解题能力

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通过大量题目训练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身心疲惫,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解题训练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容易形成“先看数学题目”的习惯,只要这个题目从来没有做过,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而不会开动脑筋去寻找解题策略与方法.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解题训练教学中,教师应从改变传统机械解题开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同一题目条件的变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规律性.

【例3】如图2,△ABC中,∠B=2∠A,C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AC=BC+BD.

变式一:将已经条件“∠B=2∠A”与结论“AC=BC+BD”互换,这时∠B=2∠A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二:将已经条件“∠B=2∠A”,更改成“∠B=108°,∠A=54

°

”,先猜测AC、BC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说明理由.

变式三:将变式二中的题设“∠B=108°”改成题设为“AC=BC+BD”,请求出∠B的度数.

同一题目中,通过不断更改题设,使学生不能套用原先解题方法求解,从而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解题的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黄桂坚)

猜你喜欢
分类讨论中学数学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我是如何上好“点到直线距离”这节课的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