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
如今的豪车如劳斯莱斯幻影6.7L限量版报价650万以上;兰博基尼跑车aventador报价600万以上;宾利雅致728报价1200万以上;布加迪威航价2500万以上。这些豪车价格不菲,可跟古代的豪车一比,仍然逊色不少。
诚然,古代没有无级变速器、涡轮增压发动机、高保真车内音响,连沙发都没有,只有马拉车或者牛拉车。可是千万别小看古代人的技艺以及那种早已不复存在的皇家威仪。两者结合锻造出来的古代豪车,随便拉出来一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足以秒杀劳斯莱斯、兰博基尼等让现代所谓名流洋洋得意的钢铁玩具。
而“宝马香车”这个用来形容古代豪车的成语,其适用的对象,大约也只存在于那个遥远的古代了。
宝马难求
先来说说古代的宝马,那大约等同于现在的跑车,基本上只供驾驶者一人乘坐,追求的是速度与驾驶的刺激,以及超越大多数普通马(普通车)的得意感。而宝马与跑车不同的地方,除了硬件上的区别外,主要就在于宝马不能量产,连限量版也很少,基本上就是绝版,仅此一匹,再无多余。
在古代,如此珍稀资源的据有者,除了帝王以及威震天下的名将,谁还敢去觊觎这种稀世罕见的“跑车”呢?
它们的名字也极华丽,比现代豪车的名字更具有美感。
西周典籍《穆天子传》记载称,周穆王有八匹宝马,在古代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数量:
“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只是《穆天子传》神话的成分极多,此八骏名字固然华丽,但文中存在所谓“腾雾”“肉翅”一类的胡诌,可信度偏低。
西晋崔豹所著《古今注》一书称,秦始皇有七匹宝马:“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虽然记载不详,使得后人无从得知这些宝马的体能特性,不过,联想到那是雄霸天下的秦始皇的坐骑,估计也不会差到哪去了。
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极富盛名,依据《史记》所载:“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此马还自杀而随主人而去。
到了两汉时期,汗血宝马的大名更是天下皆知了。而其中专供帝王乘坐的几匹,更是非同一般。
据《汉书》所载,西域大宛国国君每年要献给西汉皇帝两匹汗血宝马,名曰“天马”——“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更惊人的历史是,为了夺得这种稀世宝马,西汉王朝曾经与大宛国发生惨烈的战争。
当年,漢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良马却遭到了拒绝。于是,“天子大怒”,遂做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命李广利率军远征。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三年后,汉武帝再命李广利率军远征。此次,大宛国内大为惊恐,遂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良马。
到了三国时期,宝马就多了起来,如刘备的坐骑、能一跳三丈远的的卢,曹操最爱驾驭的爪黄飞电,赵云那匹打不死的照夜玉狮子,颇有几分张飞霸气的乌云踏雪……
当然,这些各种野史中的传奇宝马,都比不上吕布那一匹赤兔马。
《三国志》称,“布有良马曰赤兔”,曹操因之有感:“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三国演义》说得更神,“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更为传奇的是,《三国演义》中作者有这样的设定——吕布就是因为这匹马而背叛了义父丁原,认了董卓当新老子。
三国之后,三百余年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乱世,宝马倒是出了一些,但称得上传奇的,却难有几匹,倒是后来结束乱世、一统天下的隋文帝得了一匹速度与耐力皆十分惊人的宝马——狮子骢。
据唐朝野史书籍《朝野佥载》记载,此马乃是之前以出产汗血宝马闻名的大宛国王所献——“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其外形奇特,鬃毛长拖倒地,怪不得叫狮子骢。颇有意思的是,此马虽然是献给隋文帝,却并非隋文帝能驾驭得了,“惟郎将裴仁基能驭之”。这位裴仁基当然也不是什么俗人,乃是隋朝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他高超的驭马技术下,狮子骢的性能得以展示,“朝发西京,暮至东洛”。西京便是今西安,东洛即洛阳,两城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有近400公里,按照古道计算,则可能有六七百公里之遥,就算这匹狮子骢从早跑到晚用了十二三个小时,其平均时速也在五十公里左右。一匹靠着吃草维持运动的马匹能有这样的时速已经是奇事,何况它还有如此让人震惊的耐力。
可惜此马后来神秘消失于世间了——“隋后不知所在”。
天可汗唐太宗得了不少宝马,著名的有所谓昭陵六骏:青骓、什伐赤、特勒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这六匹宝马因为被刻在唐太宗的昭陵祭殿里而闻名于世,但对于其体能特性,史料记载不详,但据推测离古代的顶级宝马还有些距离。
千里马的奇迹
唐朝真正的传奇宝马,乃是其第九代皇帝唐肃宗时期的一匹宁远马,据宋朝自然科学著作《续博物志》记载,此马乃是名为宁远的地方所献,“千里马宁远所献”,便有人误以为这是来自东北辽宁宁远的宝马。实际上,此马还是出自大宛国,唐朝曾称其为宁远,还有费尔干纳的叫法。“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这段描述说的是,其速度快到骑马者耳旁的风声,有如飞箭一般,这似乎还算不得什么大的奇迹,看看下面这段,那就会让人目瞪口呆了:“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保定在河北,扶风在陕西,两地的距离有一千多公里,这匹宁远马从头一天早上出发,第二天早上跑完全程,大约花了二十四五个小时,其平均时速也当在五十公里左右,而其耐力则已经远超了那隋朝狮子骢的400公里,竟然有一千多公里。
在唐以后,由于中原政权失去了对西方以及北方的优势,丢掉了马源,马种开始劣化,传奇的宝马就逐渐变得稀少,乃近于无了。
而鉴于众多的传奇宝马都有着惊人耐力,并因此被称为千里马的缘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其中的真伪。
隋朝狮子骢有400公里的“续航力”,唐朝宁远马则在1000公里以上,更离奇的是据野史记载,汗血宝马能跑4000多公里!
如今普通的汽车加满油,一次也不过五六百公里的行程,古代顶级宝马真有如此夸张的本事?
不好意思,那还是有一点水分的。
首先,古代书籍中关于顶级宝马的奔行距离恐有夸张的成分,根据后世研究,古代宝马的极限续航力,当在日行300公里左右,文献记载或者文学作品中的说法有度量衡不同和夸大的成分;此外,更重要的是,宝马不是一口气不停地连着跑,那是孙悟空养过的天马才有的本事。在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的路程中,宝马实际上是狂奔两三个小时就要休息差不多一个小时,吃点草,喝点水,打打盹什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宝马的秘密武器,实际上是其强大的体力恢复能力。稍作休息,便能恢复到MAX(体能极佳)状态。即便如此,它们也是奇迹之生物。
诚然,今日尚有不少的所谓名马,存在于赛场与牧场,但其中又有几匹能带上其先辈一星半点的雄风与威势?别的先不说,精心挑选一匹能跑三百公里的马出来,给它足够的休息时间和优质矿泉水、特制的高能量食物,估计也比较困难。
这不仅仅是宝马的没落,更是人类一个辉煌印记的磨灭。宝马,早已不见于世间多时。
秦始皇的“辒凉”是辆“空调车”
如果说,拿古代那些大多产自西域的“宝马”和如今那些大多产自西方的顶级跑车相提并论,还有点勉强的话,那么,接下来出场的“香车”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让许多现代的豪车望尘莫及。
那是代表中原政权最高技艺水平的神物。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轮子,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判断,其历史大约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架在轮子上的车子,则大约有三千年历史,而在传说中,中国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拥有这种东西了。
虽然历史不短,但受制于上古时期原始的制作工艺以及材料科学的落后,直到秦朝以前,并没有出现能以“香车”来称奇的神物。稍微有些奥妙的地方,也就在于西周时期出现了用六匹马来拉动的大型马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盛行车战,重武装的马车如同现代坦克一般横行沙场,不过很快就被更加机动灵活的骑兵给取代了。
第一批可称为香车的神物,乃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所乘的那两辆——金根、辒凉。前面一辆乃是装饰极其华美的“旗舰版产品”,“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文画辀,羽盖华蚤,建大旗,十有二斿,画日月升龙,驾六马……”(《后汉书》),如此威风,当然要在大白天使用。另一辆辒凉,就更厉害了——这是一辆空调车。
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从秦始皇陵旁发掘出来的秦朝铜马车实物,辒凉的大体结构已经为后人所了解。此车车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暴露在外的是驾驶室,后面的小包间则专供秦始皇乘坐,其空间很大,可坐可躺卧。巧妙的地方则是那小包间上的窗户,系有带细密网眼的特制窗帘,通过机关调节这些网眼的密度,便能达到控制包间内温度的目的。冷了就调密,热了就调宽。尤令人叫绝的是其车上所载铜伞,可根据太阳位置而调节,以挡住酷热。正因为此车具有“空调”功能,当年,当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的途中驾崩之后,赵高一干人等为了操作秘不发丧事件,便将秦始皇藏在了此车之中,当然,那“空调”功能毕竟还是有限,藏了几日就掩不住尸臭,只得以鲍鱼盖之,“棺載辒凉车中……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朝时期有不少豪华马车,最高档的当是供皇帝乘坐的“辂车”和“金根”,那上面都是镶金镶银什么的,并没什么特别令人震惊之处。倒是发明地动仪的张衡鼓捣出了一个“车辆里程器”,甚是奇妙。
此物利用一套颇为复杂的齿轮系统,带动车上的一个小木人,当车行十里,在车轮与齿轮的共同作用下,那小木人便会敲一下鼓。只是,皇帝们对知道车子走了多远没啥兴趣,导致原本较有希望的中国古代机械学的萌芽就此打住,若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估计还没到宋朝,就有齿轮驱动的“自行车”之类的出行工具了。
难以复制的香车“大驾玉辂”
此外,以下要出场的神物,更令如今的我们目瞪口呆——一辆至少使用了四百年的“大驾玉辂”。
所谓“大驾玉辂”,乃是对皇帝所乘之车的专称,顾名思义,这东西应当是用了很多珍贵的玉石装饰而成的华丽之车。而这一辆如此经久耐用的“大驾玉辂”,则是唐高宗时期,由不知名的一名或是一群超级能工巧匠所制造,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此记载:
“大驾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竟废不用。元丰中,復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
唐高宗生于公元628年,卒于683年,沈括则是活动于公元1031年至1095年,如此推断,“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的此车,其使用寿命不低于400年。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汽车乃是德迪翁·布东公司在1884年生产的“侯爵夫人”敞篷轿车,不到130年的历史,而现在这钢铁机器就已经跑不怎么动了,估计再过三四十年就会变成一堆不能用也不敢碰的废铁。
再看看那“大驾玉辂”,用了四百年,还能上泰山,车中放一杯水都不会摇晃,真是稳如泰山,“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
更能彰显此物之传奇的,则是宋朝皇帝接二连三的复制失败。宋仁宗时期(庆历为其年号),“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竟废不用”。宋神宗时期(元丰乃其年号),“復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
屡屡复制失败之后,宋朝的工匠们唯有声称“大驾玉辂”是有“神灵”护卫的东西,他们甚至煞有介事地描绘称,当这辆车行驶在其他车辆后面时,会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声音——“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
在《宋史舆服志》中,对这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物,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郊则乘之。制作精巧,行止安重,后载太常舆闟戟,分左右以均轻重,世之良工,莫能为之。”
这段文字中还记载称,此神物之所以能上山下乡如履平地,主要的奥秘在于其车身后部所搭载的“太常舆闟戟”具有“分左右以均轻重”的功能。“太常”为一种皇家大旗,“闟戟”则是类似方天画戟一类的奇异兵器,这两种东西经过一种早已失传的工艺制作并结合在一起,再根据某种角度与力度安装在“大驾玉辂”上后,就有了神奇的平衡功能。“世之良工,莫能为之”,连宋朝人都这样说,估计后世也难有人能琢磨出个究竟来了。
再看此车之装饰,四根车柱都是精雕细画,“四柱皆油画刻镂。左青龙,右白虎,龟文,金凤翅,杂花,龙凤,金涂银装,间以玉饰”,连那轮子都是用银叶配上,“顶轮三层,外施银耀叶”,然后就是各种昂贵的绶带、银铃、香囊,“轮衣、小带、络带并青罗绣云龙,周缀緭带、罗文佩、银穗球、小铃……”
为了让这辆“大驾玉辂”转动起来,唐朝的宫廷又分配了多少人手呢?“玉辂驾士六十四人”——除了为皇帝驾车的那位顶级车夫外,还有六十余名专门负责开路引导的“驾士”。这让人不由感慨唐朝当年的威仪。
遗憾的是,宋朝以后,轿子开始流行起来,结果本来就已经有所退步的神车制造工艺便更加没落了,此后亦再无什么能称得上“香车”的神物出现在史书之中,民间也鲜有记载。或许这种退化,还与工匠们琢磨不出来那辆“大驾玉辂”有些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