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成为鲜明特征。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6年我国机器人安装量超过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数量的30%。工业机器人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率提升,显著高于劳动者日积月累、精雕细刻的效果,花钱买机器还是培育人,选择往往倾向于前者。在机器与人的较量中,也许很难再产生双手指纹被磨去的钳工大师,今后技能人才的竞争优势要加快转到以人为本的创新上。
建设质量强国,企业是主战场。高技能人才成长于企业,施展才华、创造财富、扬名立万的舞台也在企业,因此企业必须承担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国有企业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劳动技能竞赛、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在收紧人员进口的情况下,积极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素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加快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中原油田采油六厂“油田工匠”高级技师许克新(左三)与青工一起探讨设备技术革新项目。赵奕松 摄
企业要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厂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体经济与技能教育、技能培训形成良性互动,打造百年老店和中国的“隐形冠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可见,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工作来空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剑指浮躁取巧心态,着力点是打磨细节,承载的是工艺质量,追求的是尽善尽美,体现的是爱岗敬业,是我们这个时代确实缺少、应当大力弘扬的。
但是,目前工匠精神在话语体系上有泛化、失焦的趋势,有时候,超越细节、承认不完美也是必要的。比如,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应倡导敢于冒险、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精神”,科技人员更应倡导敢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同样,我们研究工匠精神,也不能满足于励志的“心灵鸡汤”,而要真正研究相关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势,关心产业工人的职业成长通道、报酬收入和社会地位这些现实问题,这才是“三严三实”和“实干兴邦”。
力,关键在于肥沃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讲好三百六十行的状元故事,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得一技之长、筑就立身之本。同时,国家应加大对各类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加快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浓厚鼓励创新创造的氛围。
重视产业变革的深刻影响
产业变革时期,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前瞻视野和更多耐心。对于具体的从业者来讲,只有职业上安稳、心态上安全、生活上安定,才能心无旁骛地精进技艺。根本上,工匠精神产生于对美的渴求,而非生存竞争的压力和被剥夺一切的恐惧;匠心需要不忘初心、长期沉淀,建筑于十几年、几十年的专注基础之上,无法短期速成。比如,日本的职人精神就是建立在终身雇佣制基础之上的,这才有工匠精神、精益生产以及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
集团公司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