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
对于城市发展和交通而言,共享单车的出现是积极的。它让自行车在我国沉睡后再复苏,让人们的通勤更便捷,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且对于城市的交通拥堵也有所缓解。
共享单车是一种以会员制为基础的按需、自助、按次付费的短期单车租赁服务。注册会员需要支付押金并经过手机和身份验证,车辆一般由单车共享公司提供,放置在自行车停车位或街道空余位置,以普通自行车为主,也有部分电动自行车,用车时通过手机内嵌电子地图寻找车辆,利用手机扫码等方式开锁,使用完毕后就近停放返还,锁车后通过手机自动扣除相应的费用。
截止2017年4月底,成规模以上的企业达到了38家,投放城市有100个,单车的投放总量超过1000万,注册用户超1亿,提供累计出行次数超10亿人次。
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日前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用户规模。
报告指出,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7年-2010年为第一阶段,由国外兴起的公共单车模式开始引进国内,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多为有桩单车。2010年-2014年为第二阶段,专门经营单车市场的企业开始出现,但公共单车仍以有桩单车为主。2014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更加便捷的无桩单车开始取代有桩单车。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中有两家企业优势比较明显,其中,某品牌单车平台投放量最多,超过450万台,市场占有率60%。共享单车更受年轻男性欢迎。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中男性占比54.2%,女性占比45.8%。用户年龄分布中,25岁-35岁人群使用最多,其次是25岁以下人群。使用频率中,每周使用3-4次的用户最多。
第一,使用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年龄介于18-45岁之间;
第二,出行的距离主要集中在两公里以内的短距离和公交结合为主;
第三,一线城市主要是用于大容量的公共交通接驳,二、三线城市是以门到门的服务为主,还有工作日的骑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
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显示,驾车用户在5公里以内的出行占比达到了30%以上,出行占比最大。而从共享单车出行里程分布数据来看,90%以上的共享单车出行场景集中在5公里以内,这说明短距离出行,共享单车替代驾车潜力大。与去年一季度相比,一线城市驾车用户5公里内短距离出行占比已经在减少且下降相对明显,北京5公里内驾车减少3.8%,上海减少3.2%,此现象可能与共享单车的出现替代了短距离驾车出行有关。
以北京、广州、深圳三城市为例,共享单车热门区域的拥堵与之前相比有明显缓解。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了一个顽疾,路越修越宽,越宽越堵,规划者也知道道路建设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由此延伸出来的停车难、空气污染问题,全世界好像都没有解决办法。所以现在大中城市已经形成共识,就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地铁和公交车(专用道)为代表,但公交系统建设周期长,费用高昂,而且不可能完全覆盖城市。城市移动其实以短程居多,这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有偏差,滴滴的单次平均里程不足4公里,而5公里内的交通单车最适合的工具。通勤如果在5公里内,直接骑行就可以了,再远的话可以先骑行到地铁站和公交车,再搭公交系统。
我国的城市交通目前的格局是限制私家车,鼓励“自行车+公交系统”的出行模式。益处很多,例如:缩短通勤时间、减少拥堵和染污等。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主要是受天气的影响,太冷或太热都会影响骑行,大恶劣雨雪天气更是如此,对于部分空气重污染严重的城市,雾霾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共享单车发展至目前主要有五方面优势:
一是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
二是优化交通结构,缓解交通拥堵;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能耗;
四是开辟城市交通治理新路径;
五是增强体育锻炼,促进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