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灵
一个字的能量有多大?价值有多少?文中一字,可谓轻,去似乎无伤大局;文中一字,可谓重,留方能表情达意。
叶澜教授曾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将文中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要成功内化文中的语言,教师就要扣住关键词句品评、感悟、想象,找准关键词句的切入点,体验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文字赋予的精彩,从而将语文课堂回归到言语训练上。
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文中朴实纯真的笔调、含蓄隽永的语言,无不述说着作者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而这篇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材料恰恰可以成为本单元训练点的着眼处,教师应扣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的特点。教师甚至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入手,进行突破,从而展开、推进、深入进行语言教学,有效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即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下面,是笔者执教过程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一、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学习“学咀嚼”句段
第一,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再让学生说说“呆”的意思。
第二,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让我看‘呆啦?”(出示课文句子)
第三,教师提出问题:“除了骆驼的样子之外,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小结:一静一动,骆驼咀嚼时的样子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二、多种素材,丰富“呆”的感悟
教师再次出示“看呆了”句段,说:“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就看‘呆了!看着看着,她好像忘记了一切,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什么?(骆驼)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我站在骆驼面前……动了起来)。接着,教师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呆了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指名让学生表演。
教师说:“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这有趣的一幕!”教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中英子学骆驼咀嚼的镜头。
教师出示最后一句,说:“一个‘呆字,一个“动”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三、回望童年,感怀“呆”的不再
教师说:“林海音女士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四十二岁了,你觉得此时的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你是从哪知道的呢?”接着,教师进行指名答。
教师出示句段:“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教师说:“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看来这好奇的‘呆、这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
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体会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回的淡淡哀愁。
小结:作者先写了用心观察骆驼咀嚼的样子,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个“呆”字真实再现了童年时的“傻”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词语是有张力的,这种张力能让词语超出自己本身字面意思的表现力,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由景到情、由意到境,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更为精确、妥帖地传达内涵。正如片断教学中紧扣一个“呆”字,笔者从字面意思入手,以“是什么让我看呆了?”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句,并从三个“那样”和动静结合地描写中领悟语言规律与写法。而丰富的素材,能有效辅助学生理解“呆”的由来,在与实际生活相融的回忆式表演后,一层一层地剥开“呆”字的面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回到言语上来,回到语言形式本身,紧扣关键词语,通过解词明义、出图示意、联系生活、模仿动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咀嚼方式,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品味语言,增强语感,感悟文本,丰富想象画面,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更深处,使学生不仅能洞悉作者的意图,还能因为含英咀华而提高自身遣词造句的能力。
文字的美,美在丰富多样,美在准确贴切,美在意蕴悠远,更美在千字千面。引领学生品读文字之美,深究文字之本正是语文教学赋予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
由一个“呆“字,让人看到傻傻的英子,深究咀嚼“呆”字,文章顿时变得“活”起来了,学生们领略到语言的魅力,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真是人“呆”而文活。
(作者单位: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