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与建筑密度增大,城市生存的水源-河流,已渐渐被挤到遗忘的边缘,一条条僵直而又毫无生气的硬质河岸,让我们失去了往日青草碧碧的景致空间,失去了孩童河边嬉戏的场所。与此同时,城市滨水空间不断扩大的铺装场地与硬质驳岸,城市过境水系以及城市内部中小河流的混凝土垂直驳岸建没,使河岸土地利用方式發生变化,从而使水岸景观相应发生变化。
在治河工程中,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
【关键词】:生态驳岸; 河道 ; 湿地 ;驳岸形态
1、当前国内河道驳岸整体显著问题
1.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河流整治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驳岸硬化
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水体污染物的作用,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使用水泥衬底和护坡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自净能力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改变了自然型态
俗话说,“曲折”就是说水的流态不是笔直的。因此,我们在河道治理中要顺其自然。从蓄水的功能上说,长线布局是较理想的布局,能较好的满足用水要求。但从地形图的规划布置到实地的现状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过分地强调“裁弯取直”。
动植物多样性影响
河道断面单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在自然的河流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滩相间,是动植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而改造过后的河床与驳岸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单一且规则的断面型式,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破坏了原有河流的多样性的特征。而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前提,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单一化,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长远的影响。
2、研究内容
对湿地,河流等驳岸的基本定义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如何去进行驳岸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现有的设计;最后从空间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倡导“自然生态”的人性化理念。
3、驳岸在生态湿地修复中的作用
3.1河流湿地定义
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引用的湿地概念采用《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即: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
4、生态驳岸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河堤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它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形式。
4.1生态驳岸的定义
生态驳岸也称“生物共生治理法”,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河堤除了具有护堤抗洪等基本功能之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如下促进作用:
(1) 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作用
(2) 增强水体自净的作用
(3)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
生态驳岸的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自然原型护岸模式主要采用植物保护河岸,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水衫,白杨以及芦苇、荻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他们发达的根系来固堤,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自然型驳岸,护岸模式不但采用种植植被,且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护底,如在坡底设置各种种植包、石笼、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的种植方式,固堤护岸。
工程自然型驳岸,护岸模式 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再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量石块,或插入硅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框架外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繁茂葱绿的草木。
4.2生态驳岸的做法
自然原型护岸模式
自然原型护岸模式,一般是为植被法。主要用于一些小河道、溪流的堤岸保护及一些局部冲刷的地方。
采用植物保护河堤主要用于小河、溪流的堤岸保护和一些局部冲蚀的地方,以保证自然堤岸特性。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这种方法从工程角度上来讲比较简单,当河岸较陡时,可辅助采用土工织物固坡,以达到结构稳定的要求。
固土植物可以选择的主要有池杉、龙须草、金银花、沙棘林、刺槐林、黄檀、油松、黄花、常青藤等等,可以根据该地区的气候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
自然型护岸模式
自然型护岸模式通常综合应用“植被法”、“土壤生物工程法”和我国习惯使用的“结构措施法”。土壤生物工程法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在国外广泛应用。通俗的讲,土壤生物工程法是用乔木或灌木的发达根系纤维来固定岸坡,形成“植物加筋土”,即把植物当作结构的一部分,来增加土的抗剪强度,防止坡岸坍塌。
工程自然型护岸模式
工程自然型护岸模式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
5、结语
河道,湿地驳岸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属多功能、多学科交叉工程。许多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规划设计从长远的、全方位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论证,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从而使河道治理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简介:张钺佳(1993.05~05),男,籍贯(如河南新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