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2017-08-02 01:31:14
当代医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危重急诊科满意率

苏 敏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常德415000)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苏 敏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常德415000)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按照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和安全管理组。常规管理组给予常规转运和护理;安全管理组给予安全转运和护理。评价:(1)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2)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3)护理纠纷发生率。结果(1)安全管理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高(P<0.05);(2)安全管理组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显著比常规管理组短(P<0.05);(3)安全管理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低(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和护理效果确切,可缩短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为更好诊断病情和进行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家属满意,可有效规避护理纠纷,值得推广。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

急诊科危重患者在经急诊科积极抢救和复苏,并给予早期处理后,因诊断、治疗等需要,需转运至检查室或手术室等,转运过程时间不一,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却可影响患者预后,对其生命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而,需做好转运护理,以保障患者安全,而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基础[1]。本研究就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1月本院就诊的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按照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和安全管理组。所有患者均为急诊入院,需行院内转运。其中常规管理组共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73±5.63)岁。体质量35~82 kg,平均体质量(53.63±10.38)kg。其中,脑卒中9例、心肌梗死8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有5例、脑外伤2例,骨折1例。安全管理组共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4.15±5.92)岁。体质量35~81 kg,平均体质量(53.52±10.37)kg。其中,脑卒中9例、心肌梗死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有6例、脑外伤2例,骨折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常规管理组给予常规转运和护理;安全管理组给予安全转运和护理。(1)风险评估。转运前由急诊医护人员对转运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充分转运准备和急救准备,尊重患者和家属知情权,告知患者和家属转运风险,征得其理解和配合,签字同意后转运。在转运前需跟手术室、电梯房等部门做好良好沟通,确保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2)转运准备。转运过程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陪护,备好氧气瓶、除颤仪、起搏器、微量注射泵、呼吸机、利多卡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急救器械和物品,确保气源和电源充足,以供途中正常使用。(3)转运监护。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血压、心跳、脉搏、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因呕吐而出现窒息;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保持管道和静脉通路通畅,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因体位变化而出现管道脱落、扭曲、堵塞等,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固定。(4)转运注意事项。转运过程可对意识障碍者用约束带进行固定,或遵医嘱用镇静剂,预防坠落;注意保暖,减少肢体暴露;动作轻柔,对脊柱损伤者应顺着躯干轴线或脊柱进行搬运;医护人员应充分配合。(5)心理护理。对意识清醒者需做好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恐慌、烦躁和不安情绪,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尽量满足其需求,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指导患者积极配合各项诊疗措施。(6)其他护理。医护人员应确保通讯畅通,做好各科室沟通工作;交代接收科室预先做好工作准备;确保应急电梯运行良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接受者、护送者共同照看患者,完善登记接收患者的时间、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等,并双方签名,避免出现责任推卸现象[2]。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1)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2)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3)护理纠纷发生率。

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家属填写,调查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水平,满分为10分,得分≥9分:满意;7~8分:一般;<7分: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软件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比较安全管理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高(P<0.05)。见表1。

2.2 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比较安全管理组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显著比常规管理组短(P<0.05)。见表2。

2.3 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安全管理组护理纠纷发生率0%(0例)显著比常规管理组低16.00%(4例)(χ2=11.423,P<0.05)。

表1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比较

表2 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比较(s)

表2 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比较(s)

?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存在较多风险,表现在转运过程可出现呼吸骤停、呼吸道梗阻、气管插管等管道脱出、供氧不足和脏器二次出血等;转运前准备不足,导致准运途中所需物品欠缺延误抢救时机,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责任心不足或经验不足,抢救时无法密切配合,导致突发事件风险增加;运输工具等硬件条件问题[4-5]。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是危重患者抢救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需加强转运安全管理,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转运过程中,需做好转运前相关准备、转运中密切监测、积极处理突发事件,并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加强相关科室的写作,制定合理转运程序,熟悉相关法律程度等,有效规避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预防意外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6-7]。另外,在转运过程中,还需做到快速转运,缩短转运时间,以争取抢救时机;转运应稳当,避免在患者病情不平稳时转运,以确保转运过程无意外发生;应制定灵活的预防和急救措施,从人员、药品和器材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确保途中密切监护和及时抢救,对各种意外做好防范准备[8]。

本研究中,常规管理组给予常规转运和护理;安全管理组给予安全转运和护理。结果显示,安全管理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高,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显著比常规管理组短,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低,说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和护理效果确切,可缩短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为更好诊断病情和进行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家属满意,可有效规避护理纠纷,值得推广。

[1]施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24(12):42-43.

[2]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3]陈艳.“APACHE II”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护理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20):117-118.

[4]英艳.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23-25.

[5]苏意寒.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3(6):92-93.

[6]王小岚,李雪鸽,李晓培,等.ICU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隐患和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2,18(4):124-125.

[7]钟璐.急诊患者转运中标准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13(25):131-132.

[8]朱玉珍.护理干预在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9):113-1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92

猜你喜欢
危重急诊科满意率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兰州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94.14%
不能在满意率百分比上盲目乐观——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评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更重实效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17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西藏科技(2015年11期)2015-09-26 12:11:30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