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晓宁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全国商品粮(油)集中产区,常年粮食总产82亿斤,其中稻谷总产72亿斤,排全省市州第一位,油菜籽总产50万吨以上,位列全国市州首位。近年来,荆州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市政府有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政策措施,坚持以创新思维迎接挑战,用超前眼光谋划发展,破解当前粮食流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推动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构建产销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开展稻谷品质测报。通过对采集样品检测分析,结合市场销售信息反馈,在市粮食局网站、荆州日报等媒体发布信息,推荐2017年适合全市种植的15个稻谷品种,得到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响应。二是发展订单购销经营,实现粮食产销衔接。各地粮食部门主动与农业部门配合,引导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与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合作,开展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据统计,2016年,福娃、洪湖浪、太禾、宏凯等20多家粮油企业与农户共签订稻谷订单合同200多万亩,每年帮助农民增收2亿多元。三是坚守政策收购底线,切实维护粮农利益。2016年,针对全市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国内粮食市场持续低迷、价格回落的实际,该市坚守“种粮卖得出”底线,通过积极向上汇报,全面启动托市收购政策。全市各类主体共收购粮食54.3亿斤,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5.5亿斤。由于启动托市和临储政策,促进市场粮价合理回升,帮助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
(二)支持新型經营主体,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一是鼓励参与政策收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近年来,荆州市先后将福娃、洪湖粮、太禾、等18家龙头企业纳入中晚稻托市租仓收购范围,积极推荐太禾、宏凯、丹宇、永盛等龙头企业参与省级成品储备粮竞争性分配;择优选择7家规模大、品牌响、资信佳、效益好的粮油加工企业,承储县级储备粮5000多万斤。二是支持仓储物流建设,增强粮油收储能力。全市现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2700多个,粮食专业合作社248个,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龙头企业20多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全市50%以上。近年来,积极组织申报收纳中转库、烘干整理、粮食晒场等项目,获批49个,补贴项目资金2126万元。三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市粮食局先后与农商银行荆州分行、交通银行荆州分行联合发出关于共同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组织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破解粮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引导信贷资金为粮油企业“输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是建立产销合作机制,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先后与广东、广西、福建、重庆、四川、贵州等销区省市签订粮食产销协议,组织企业参加粮油精品展销和产销对接洽谈,累计签订外销合同50多万吨。
(三)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2016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01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0%。一是发展精深加工,推进转型发展。2016年度,全市粮食食品(酒业)产值占总产值20%,是5年前的4.1倍;特种饲料产值占总产值10%,是5年前的2.6倍。全市19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新上项目1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805万元,年新增产量38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9.7亿元。二是探索全产业链,推进协调发展。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宏凯工贸、新裕农业、禾都米业等5家企业积极推进全产业链。洪湖浪米业以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为核心,打造稻谷循环利用、生物能源和化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条产业链。三是培育产业园区,推进集群发展。支持福娃食品深加工园区、中兴能源(洪湖浪)粮食循环经济园区、白云边酒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培植“楚娃”富硒食品、“荞得旺”苦荞饮品特色化;推进“禾都”再生稻米、生态虾稻等特色稻米产业化。四是实施科技驱动,推进创新发展。先后组织粮油企业与武汉轻工大学、长江大学举行校企对接,促进院校科技成果到企业应用和转化。五是争取相关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意见》等文件,省粮食局先后出台粮油精深加工贴息、科技创新、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政策。近年共为30家企业争取产粮油大县技改贴息和精深加工、科技创新项目81个,获项目资金6030万元。
(四)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收储能力
2016年,全市新增标准仓库容量7.5亿斤,维修仓库1亿多斤,添置各类仓储设施200台(套)。一是扎实开展仓储设施专项调查。开展规模以上各类粮食企业仓储设施情况全面调查,全市共录入规模以上的各类粮食企业203家,仓库1811栋,油罐416个,为粮食宏观调控和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准确依据。二是积极申报仓储设施项目。全市共申报仓储物流项目85个,获批54个,争取项目补贴资金6297.5万元。三是抓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市“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仓容58.1万吨,新建仓库0.97万吨,总投资6584.6万元。
(五)建立“放心粮油”体系,保障百姓“舌尖”安全
全市建成成品粮油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9个、“放心粮油”连锁店176家、应急加工企业44家、军民放心粮油超市8个,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军供网点、粮情监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网络。一是坚持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荆州市 “放心粮油”市场体系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分三年到位。按照企业申请、集中评审、择优认定的操作流程,公开遴选建设主体,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改造,并进行达标验收。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湖北荆楚粮油荆州分公司,主动协调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推动“放心粮油”、“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 2016年全市共完成“放心粮油”配送销售量2.9万吨,配送销售额1.9亿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维护“放心粮油”品牌形象。对进入“放心粮油”市场销售的粮油食品,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建立“放心粮油”产品目录库,共有164家粮油加工龙头企业、725个名优粮油精品进入“放心粮油”经营目录。
(六)加强流通监督检查,推进法治粮食建设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建立完善行政权责清单,通过清理共保留行政职权15项。二是开展普法宣传。制定印发《全市粮食行业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组织全局干部参加无纸化网上学法及考试,参学参考率100%,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机关干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三是简化审批流程。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全市共为54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年审及换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事后监管,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
(七)推进粮企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截至到2016年12月底止,全市“一县一企、一企多点”体系组建、资产确权、中心库土地变性等全部完成,8个县(市、区)已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省粮食局验收,累计争取省财政改革补助资金445万元。
二、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托市政策有悖市场环境净化
一方面,托市价格虚高,带来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另一方面,政策性粮食去库存难,不仅影响正常粮食流通,而且导致粮食陈化贬值,同时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二)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严重
目前荆州市政策性粮食库存15亿斤,达到近十年峰值。今年3月以来,由于市场粮价回落,2013—2014年粮食由于储存时间长、品质差,目前市场销售十分困难,建议国家采取定向销售或降价销售等措施,加快粮食出库节奏,为后期收购腾出足够仓容。
(三)粮油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
一是相关部门对中小粮油企业发展指导不够,部分地方粮油粗加工产能过剩、深加工比重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有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没有真正起到推动粮油产业发展,实现农民、企业双嬴的效果。三是粮油加工企业融资难度较大。近几年,国家紧缩银根,政策性银行对粮油储备、加工、贸易企业贷款减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农发行对粮油加工企业只收不贷,造成企业资金紧缺,严重制约粮食精深加工发展,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艰难。
(四)新增县级储备规模贷款困难
目前,荆州市各县(市、区)政府对补贴资金来源进行了承诺,但县(市、区)农发行无贷款权限,需向国家农发行总行申请新增规模贷款核准,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得到核准。
(五)国有企业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新组建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仍然存在实力不强、机制不活、业务面不宽、政策依赖性强(主要管理政策性粮油)等问题。
三、思考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政策措施
鉴于目前国际与国内、产区与销区、政策与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实际,一是建议推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当市场粮价低于目标价格时,由国家财政将差价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户,让种粮农民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实惠,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二是建议实行油菜籽目标价格政策。2015年,国家取消临储菜籽油收购政策后,国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益减少,种植积极性接连受挫。建议国家对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生产地区实行目标价格保护政策,当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时,由国家财政将差价对农民进行补贴,调动油菜籽种植积极性。
(二)切實加大粮食“去库存”力度
一是降低竞价标的。2013—2014年粮食由于储存时间长、品质差,建议国家降低托市稻谷竞价标的,确保粮食顺利出库。二是定向邀标销售。开展小麦、稻谷定向销售,结合进口粮食配额进行竞价拍卖,消化现有粮食库存。三是实行竞价销售。建议将2015年托市中晚稻按入库成本价提前投放市场,实行竞价销售,避免稻谷陈化贬值。
(三)增加市县包干粮食风险基金规模
一是建议国家粮食局与农发行总行进行协调,解决当前县级储备新增规模贷款难问题。二是建议地方储备粮规模向主产区倾斜的同时,相应增加主产区包干粮食风险基金规模。重新明确市县包干粮食风险基金使用顺序,首先解决地方储备粮利费补贴资金,重新核定包括新增地方储备计划在内的利费补贴资金数额。三是建议对第三轮粮食企业财务挂帐实行统一上划,停止收息,便于市县财政有更多风险基金用于储备粮补贴和收储企业产权改革。
(四)大力支持粮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实施对现代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政策,推广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实施科学储粮,有效节粮减损;建议运用财政、信贷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收购,鼓励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粮食”,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吸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入股,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五)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改革遗留问题
据了解,目前荆州市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要求改革的企业,面临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建议国家结合“粮安工程”建设,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或者明确各市、县(市、区)政府从产粮大县(市)奖励资金中列支解决,确保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后能轻装上阵,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荆州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