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思考

2017-08-02 17:50郭秀慧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辽宁思考建设

摘 要:随着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正式跻身于“1+3+7”的自贸区建设新格局,辽宁对于自贸区的建设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自贸区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保持地区特色、注重系统集成;以共赢为理念、以联动为立足点、以复制推广为切入口、做好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独有内核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辽宁 自贸试验区 建设 思考

一、背景

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作为一枝独秀、独领风骚;2015年初,广东、天津、福建三地的第二批自贸区正式成立,形成“1+3”的发展格局;2017年4月1日,第三批7个自贸区同时挂牌成立,中国自贸试验区大家庭“1+3+7”的新格局正式形成。

短短三年多的时间,自贸区已经从1个到4个再到11个,自贸区的面积从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到如今的1300多平方公里,自贸区的设立从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展到区外,自贸区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不断向全国纵深推进的幕布。

二、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认识

中国自贸试验区“1+3+7”的发展新模式可能很快就会被“1+3+7+m+n+……”的新格局所替代,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辽宁省自贸试验区要抓住自贸区建设的后发优势(相对于“1+3”地区)和具有的可能极短时期的先行优势(相对于m、n等地区),带动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助力东北新一轮振兴。

第一,地区发展战略合理嵌入国家发展战略。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搭乘国家改革发展的前进班列,适应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如抓住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发展机遇,制定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自贸区发展方向,把握战略方向与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认真分析地方发展实际,明确区域发展优势与不足,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地区发展的定位和突破口,制定与其他地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独特发展路径。

第二,把握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精髓,做好定位,确定到底是“牵马”还是“种草”。自贸试验区之所以与以往的园区有所不同,最核心和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而非“政策的洼地”。尽管企业在入驻之初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够得到哪些税收优惠或者能够得到哪些土地等政策的扶持,但是,企业的长期经营更多地将受益于高效、便利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赖于其生存的“土壤”、“空气”和“水”。如果各地自贸区建设仍陷入以往园区建设时各地之间在优惠政策方面的“血拼”,恐怕短期看起来好像容易、其实长期看来则难以为继,最终必将陷入另一个发展困局,错过本应好好珍惜和把握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归根结底,自贸区的建设最关键就是要权衡好是“牵马”(招商而不注重营商环境培养)还是“种草”(加大力度打造或改善营商环境),“牵马”看似见效快,但是如果没有“草”,“马”也难以在本地区很好地生存下去,最终只能导致好不容易招来的“马”只能被迫离开或难以健康生存;“种草”看似见效慢,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马会闻到“草”的芳香,奔涌而来,而且不仅引来“马”,还能留下“马”,喂肥“马”。

第三,确保自贸试验区建设定位在复制推广过程中的差异化与特色化。一方面,自贸区所复制推广的经验要想在辽宁生根、成长,需要结合地区实际与地区特色,做好区域“嫁接”工作。各自贸区复制推广的经验多是一般性的规律和经验,在产生之地都有其丰富的内在基础和深厚的培植土壤,就像“南橘北枳”一样,复制推广的过程只有充分结合地区特色,才能让“橘”和“枳”都“好吃”,都切合地区发展的实际,这也是复制推广的内在要求和难点所在。另一方面,各地自贸区的建设本就基于不同的定位。上海体现综合性,天津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福建力推对台合作和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推动“粤港澳”一体化等。各地自贸区本就定位鲜明、方向明确,力求形成各自特色。但是具体发展时如何避免在高端制造业、物流运输业、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白热化竞争,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各自核心竞争力,仍是落实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有保持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才能避免内耗与内部恶性竞争,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第四,自贸区建设的系统性与集成性。第一批和第二批自贸区建设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改革的碎片化。缺少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作为第三批自贸区,要想实现后发优势,在建设之初就应该积极避免前两批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按照“多规合一”的基本原则做好设计并开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信息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贸区建设高效、统一、规范地运作发展,才能使自贸区的建设与各方面的建设内容相呼应,力求改革的系统性,实现自贸区的后发、跟进、赶超。

三、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任务

辽宁自贸试验区包括大连、沈阳和营口三大片区,承载着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的历史使命,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至少要完成以下几点基本任务。

第一,最基本的工作或者说改革的入口是复制推广。“复制推广”是自贸区建设的基本功课和“规定动作”,也是改革的基本切入点。尽管这些复制推广的内容已经是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可是地区的基本情况与基础决定了复制推广的难度,尤其是地区和省份的权利下放程度以及营商环境会使同样的复制推广内容呈现出极为不同的区域特征。因此,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划分复制推广的批次,由易到难,逐步深化,成为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之初的基本做法。鉴于此,辽宁自贸区建设只有与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才能掌握复制推广工作制胜的法宝;也只有结合辽宁地区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才能领悟其精髓,把握其关键。

第二,最困难的工作或者说改革的瓶颈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是辽宁制度创新的难点,但也是自贸区制度创新体系的关键,不突破就难以推进自贸区建设。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辽宁自贸区建设怎样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简政放权,创新行政体制改革,最终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市場活力是自贸区建设的难点。

第三,最根本的定位或者說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联动发展。辽宁自贸区的定位是着力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这个定位就要求辽宁自贸区要实现该目标,必须联动发展。一是自贸区各政策之间联动发展。法律和政府职能转变为自贸区改革保驾护航,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环环相扣,只有联动发展才能破除“一环不通事难成”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二是自贸区各片区之间联动。大连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沈阳与营口联手打造“沈阳港”发展大物流,怎样联动以错位互补发展,把三个片区的“三点”串联成“一条线”,然后带动辽宁乃至东北这个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区内与区外联动。区内的先试先行要紧紧围绕区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反映区外发展诉求和实际需求,区外为区内的先试先行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改革土壤,区内区外形成内外呼应、互相联动的有机体系。郭秀慧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做好“三大联动”[J]中国经贸导刊,2017(2):23-24

第四,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保持东北特色、打造独有内核。自贸区的建设正在全国普遍开花,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地区自贸区发展的核心。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国自贸区建设中脱颖而出,也才能真正带动东北振兴。什么是东北特色呢?哪些特色能够形成区位优势,打造成核心竞争力呢?释放市场活力去选择去发展,相信通过双创空间的打造,通过制度创新体系的构建,通过简政放权,一定会突出特点,特色明显。

第五,最关键的理念就是共赢发展。开放与共赢的发展理念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也是自贸区建设的关键。自贸区的建设本身就是实现先试先行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所以,开放与共赢一定是最核心的思想。避免各片区、各自贸区之间恶性竞争,才能最终实现共赢。未来经济发展的合作大于竞争,要么共赢,要么共损。辽宁自贸区的建设要以开放共赢的大思维引导地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玉良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三周年评估研究[J]中国经济周刊,2017(2)

[2]楼齐良大力推进金融业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7(2)

[3]郭秀慧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做好“三大联动”[J]中国经贸导刊,2017(2)

(郭秀慧,中共沈阳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辽宁思考建设
寒露
读辽宁 爱辽宁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辽宁出版集团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