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搬迁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2017-08-02 06:14孙亚飞
浙江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异地贫困地区浙江省

□孙亚飞

异地搬迁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孙亚飞

图/黄伟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粗放式扶贫方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并在确保管理上的精准性,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原罪”,从而彻底拔出“穷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

浙江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浙江省成为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2002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到2015年年底,全省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省区农民收入最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区域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同时浙江也是典型的山区,在绝对贫困情况得到解决的同时,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浙西、浙南等地,自身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又难以深入辐射,无法通过地方经济发展或者外界扶贫实现脱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扶贫之路——异地扶贫搬迁。

精准扶贫对象,异地搬迁与生态补偿相结合

精准扶贫对象,简单地说,就是指将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化、分类化,确保扶贫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防止“大水漫灌”,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保障。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才能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浙江省的异地搬迁扶贫就体现了精准识别的原则。首先,浙江省通过对各地区的情况进行摸底考察,了解地区贫困的情况和农户的基本现状,成立驻村小组,入户登记与驻村小组意见相结合,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切实做到普查到户、逐户建档立卡、完备档案资料,确保应搬迁群众全部登记造册。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的确定工作,要严格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对初步确定的安置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程序的民主性、科学性。

其次,浙江省在搬迁方式的选择上,根据造成不同地方贫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异地搬迁类型。如针对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频发等生产生活恶劣的地区实行下山移民,将民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区,通过下山移民搬迁到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如武义大规模的下山移民;对水库淹没区实施工程移民,如丽水的滩坑水库;针对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根据生态补偿的方式实施异地开发,如金磐扶贫开发区。前两者都是通过下山移民的方式使贫困农户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并通过开发和利用迁入地的资源实现脱贫目标,后者则是通过在本地之外的地方建立扶贫开发区,在不破坏本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补偿模式。

精准扶贫主体,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促进

长期来,脱贫问题一直被看作是政府的事情,或通过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慈善机构来解决,被称为“输血式扶贫”。而精准帮扶则强调“造血”,打破原有观点的束缚,在扶贫工作中积极引入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充分调动社会扶贫活力。

浙江省异地搬迁扶贫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倡导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扶贫的合力。首先,通过实施结对帮扶,构建贫困地区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体系,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将实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与贫困村、贫困县联系起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的扶贫体系。如金磐扶贫开发区,随着开发区工业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稳定,开发区的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们开始为磐安县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些骨干企业也积极对磐安县的一些村进行结对帮扶,投入资金用来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如修路、建路灯、村庄绿化等。其次,建立并强化贫困地区与社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转变农村资源的有效形式,盘活农村的潜在资源,并建构起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再次,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将一些扶贫项目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

精准扶贫过程,扶贫资金覆盖向扶贫资源综合治理相转移

精准扶贫要实现科学化、可持续,构建预防返贫的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政府过于注重资金的投入,力图通过扶贫资金覆盖的手段达到扶贫目的,但由于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当等原因,使得扶贫开发效率低下。为了解决在以往扶贫开发中就资金使用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精准扶贫在进行扶贫开发中强调扶贫资源的综合治理。

浙江省异地搬迁扶贫也注重对移民的资金投入,如设立下山移民扶贫专项资金,对搬迁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并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对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等。在此基础上,不断聚合扶贫资源,如通过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和养殖培训,一方面,使农民能够有一技之长,通过家政服务和数控车控等培训使农民可以进厂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养殖技能的培训,使农民可以通过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高山蔬菜、香菇种植、药材和茶叶的种植等,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聚合金融资源,通过与省重点金融机构、国企等签订扶贫开发合作协议,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对有创业意向的贫困人口发放小额扶贫贷款,通过降低移民的创业成本,鼓励移民进行自主创业。聚合社会保障资源,通过排查摸底,了解移民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对符合低保救助标准的给予帮扶和救助,对一些因为疾病和灾害导致贫困的给予临时补助和救济,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的农户,进行走访慰问,通过社会保障对贫困户进行兜底帮扶。

精准扶贫考核,动态监督与科学评估相呼应

精准扶贫考核是提升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考核,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成效进行定期考察,并建立相应的脱贫退出和返贫再入机制,完善贫困地区的考核与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强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效果。

异地搬迁扶贫,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实现脱贫目标,浙江省严格遵守下山“三步曲”,使山区居民“下的来”“稳得住”“富得起”,在实现搬迁目标的基础上,强调移民的脱贫致富。为切实实现脱贫的目标,异地搬迁注重对扶贫工作的考核,上级领导定期组成异地扶贫搬迁考核组对相关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对扶贫搬迁的对象、安置点建设、迁入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补助政策、工程质量监管以及主要帮扶政策实施和贫困户家庭情况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开展异地扶贫搬迁村干部和贫困户的入户调查,通过与贫困户直接接触等方式来倾听群众对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能更客观公正地了解异地搬迁是不是“纸上谈兵”,从而有效推进政府扶贫工作在治理上的优化。严肃查处扶贫工作中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切实保障搬迁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异地扶贫搬迁不同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改变了以往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物资的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贫困“源头”出发,通过下山移民、异地开发等异地搬迁的形式,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改变贫困人口居住地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实现了精准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在浙江省的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十二五”期间,就累计异地搬迁12.78万户、43.41万人,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异地搬迁农户的收入明显高于当地低收入农户平均收入水平。异地搬迁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反贫困中的制度优势。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异地贫困地区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