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亮
摘要:对政权“合法性”的信仰使“道统”之于“治统”的意义极其重要,因之尊“道统”是历朝“治统”维系均需完成的重要任务。衍圣公府作为圣裔后代有着传承儒脉,传续“道统”之重责,由此被统治者作为尊“道统”的重要着力点,通过衍圣公临雍陪祀及对衍圣公府恩宠尊荣来实现“崇儒雅化示寰瀛”。
关键词:“道统”;“治统”;衍圣公府
一、尊“道统”:“治统”维系的政治需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的认同是政治基本问题之
一[1](P1),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2](P88)换句话说,就是指一个政权的得以维系,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思想理论加以支持,唤起人们对于政权“合法性”的信仰,即民众对于这一政治秩序、政治传统认可的依据。
在中国传统社会,我们将政治权力的存在称之为“治统”,其以王朝统治为象征,王夫之表述为:“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3](卷13,P479)。而支撑“合法性”信仰的理论,则是我们所谓的“道统”,其狭义而言是指自孔子之世逐渐形成的儒家“论证圣人之道的精神和道的传授系统”。然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之主流思想,其传承虽始于孔子,但思想渊源又无不承自于上古三代圣王之世。其发展过程中,“道统”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秦汉以降,儒家思想吸收众家,在哲学思辨上取释、道之所长,在礼制构建上则借鉴法家隆礼而重法,又历经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发展,才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共存的处世之道,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操,礼乐教化的道德伦理,从而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至高理想,广而概之即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传承”[4]。
这种“主流价值传承”即道统,其一方面能够确保“治统”在有效运作,给与统治者以合理的施政指导;另一方面也确保封建帝王、特权阶级收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士人阶层甚至是维护下层人民话语权,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由此来“唤起人们对于政权合法性的信仰”,这一方式类似于在西方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于王权认可与否定,只不过在中国这种关系更为隐秘,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的教皇而已。自武帝尊儒以来,尤其是程朱理学崛起之后,“道统”之于“治统”的意义被进一步放大,尊“道统”成为每一王朝“治统”维系之必然政治需求。尤其是当异族王朝入主华夏的时候更需要得到“道统”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认同,才能够确保“治统”的合法性。
二、衍圣公府:尊“道统”的著力点
对于读书人而言,信而好古,承习四书五经中的圣人之言即可谓对道统之传承,但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尊“道统”并非个人修为喜好,而是要做给天下人,尤其是天下读书人看的文章,是其“治统”维系之需要。因此,尊“道统”必须有一个着力点来进行具体形式的表达,而这个着力点之一就是衍圣公府。
衍圣公府,即孔府,是孔子后裔居住之所,往往又被代之为整个孔圣后裔,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最为繁盛之家族,有与国咸休、同天并老之荣耀,号称圣府天下第一家。其家族以圣人之后的身份,在中国传统社会“尤与凡人不同”[5](卷64,乾隆三年三月甲寅)有着向学孔子,传承儒脉的重要职责。正是由于衍圣公府代表着儒脉传承,“道统”传续,因此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王朝对衍圣公府极其重视,并积极利用衍圣公府来达到尊“道统”之目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类方式:
其一,临雍陪祀。自北宋以来历朝临雍释奠“衍圣公及五经博士俱有来京朝贺之例”[6](卷863,乾隆三十五年六月壬寅),尤其是清代,甚至在衍圣公孔宪培“持服”之际,乾隆皇帝依然谕令“仍令赴京,祇候陪祀”。其用意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衍圣公的陪祀来表达对于儒家文化,对于孔圣后裔的尊重。以对衍圣公这位圣裔领袖之尊重,来向世人传达统治者对于儒家“道统”之尊奉,从而实现尊“道统”之目的,达到“崇儒雅化示寰瀛”之作用。另一方面,衍圣公本人既为衍圣公府之领袖也即孔圣后裔之代表,其临雍陪祀也代表了孔圣后裔们对于政权之认可。这一认可某种程度上也就彰显着“道统”对于“治统”的认可。有着“沟通庙墙内外”“进而达到‘治统与‘道统合一
的目的。”[7]
其二,恩宠尊荣。从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封孔子九代孙孔滕为奉祀君开始,孔子后裔以圣裔为尊,爵位日渐显赫,经久不衰,传世延绵,号称为圣府天下第一家。北宋以降,衍圣公封号一直沿用,至于1935年,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与历朝历代的封号相应,孔子后裔的爵位等级也不断增加。两汉时期,爵位尚在关内侯爵十九等等末端,魏晋隋唐时期秩则由末品逐渐提升到最高从二品等级。金以后,品秩提高,至正八年时任衍圣公晋升中奉大夫,秩从二品。明代开始,衍圣公不再兼任官职,专注于孔子祭祀,洪武十七年授光禄大夫,秩正一品,位列文臣之首。清代沿用,并有紫禁城骑马等诸多特权。而与爵位和封号相应,孔子后裔的俸禄也不断提升。汉代的关内侯就有食邑800后,到了明洪武年间,赐予祭田2000大顷,清代延续。1914年,民国政府依照公爵旧制,年给孔令贻2000元。历朝的恩宠尊荣其目的就是要用衍圣公府的荣光来彰显“道统”在本朝的绵延和辉煌,以此来反衬出本朝“治统”对“道统”的尊奉,完成尊“道统”的重任。而这种恩宠尊荣的背后,衍圣公府也成为天下之表率,对于“治统”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衍圣公府对政权之支持,尤其是在新建王朝之处对政权的为新政权统合士人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初,在时为山东巡抚方大猷“开国之初,首宜尊崇先圣”[8](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儒林四孔胤植传)的建议下,新建的清王朝即表达了对衍圣公府之尊荣,进而在剃发易服的政策中,衍圣公府作为天下士人之表率率先剃发易服,以表示对于新兴的清王朝之认可。另一方面,衍圣公府本身作为圣人后裔,本身“化民善俗之模”。其言行举止均为影响重大,使“当世知圣人之后,能守家传于勿替,匪徒章服之荣已也”。[9](卷399,乾隆十三年二月己卯)
三、结论与反思
由此而论,历代王朝维系“治统”当需尊“道统”,而尊“道统”的着力点之一就是通过衍圣公府来进行一系列的具体表达。由此也就能够解释了为什么衍圣公府可以延续千年并获得“同天并老”“与国咸休”的巨大荣耀。
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历代封建王朝尊奉“道统”,不过因之“道统”可以扶持“治统”,维护“治统的合法性”而已。换而言之,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王霸道杂之”,“治统”绝不可能成为“道统”规矩之下的顺民,尤其是与西方教廷不仅拥有豐富的资源,而且组织严密,甚至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不同,在中国“道统”的掌握者士大夫阶层一直都是君王权力的治下的忠臣孝子。而衍圣公府,无疑也无意于有对抗中央之行径,因之,作为道统象征的孔圣后裔们,也不得不服从于世俗皇权。对孔子历朝虽有加封,然宋以前却时有变动,有时甚至不升反降。如东汉白虎观会议上,汉章帝要求削减圣人数量,规定只有学问的“开山鼻祖”才可称“先圣”,其余无论如何功绩卓著,都不配“先圣”称号。这样一来 ,只有周公被封为“先圣”,孔子只好充当“先师”。而到了清代,当孔子无比崇高,而衍圣公府也是达到富贵尊荣之极的时候,依然逃脱不了被世俗皇权的打压。清代中期,还是那个八次亲临曲阜祭拜孔子,将孔家权势捧入至高的乾隆皇帝,却严厉斥责衍圣公干预地方政务,剥夺其世俗权力,甚至剥夺了一直在孔氏一门中世袭的曲阜县令一职,改世袭为流官。这种禁越职司的措施,与隆遇恩宠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可见所谓圣裔,也不过是世俗皇权下的顺民罢了。
参考文献:
[1]乔纳森·沃尔夫.政治哲学绪论[M].龚人,译.香港:牛津出版社,2002.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出版社,1996.
[4]方鹿.文化传承与道统重构[N]. 光明日报,2016-11-28(016).
[5]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孔勇.清代“衍圣公”的双重角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1-16(004).
[8]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