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为本的双工联动策略研究

2017-08-01 15:22滕爱聪张燕婷
青年时代 2017年19期
关键词:义工社工

滕爱聪+张燕婷

摘 要:社工和义工是当前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从中央到地方制定的各类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文件中,普遍对社工带动义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而从当前双工联动的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社工服务与义工组织工作相互脱离的情况,存在这义工管理的轨迹依赖现象,基于社区层面的双工联动工作成效不明显。本文从东莞的实践出发,结合对社区层面双工联动的经验分析,提出了以社区为本促进双工联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社区为本;双工联动;社工 ;义工

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义工志愿服务是当前社区领域公益服务的重要手段,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互补性,是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是居民组织与服务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如何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场域为阵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义工的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是当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东莞市双工联动的实践运作

(一)政策先行,为双工联动提供指引

东莞市于2009年出台了《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积极调动广大义工协助参与社会工作,建立了社工和义工联动机制。作为上述文件七个配套文件之一的《东莞市社工、义工联动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对有效整合社工和义工两种人力资源开展工作的工作内容、配套措施、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

为切实促进双工联动的有效落实,东莞市从管理、联络以及考核三方面建立了双工联动工作相关制度。在管理方面,明确由市、镇(街)两级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牵头双工联动实施,确保了双工联动有相应责任部门跟进。在联络方面,建立了协调会议制度,东莞市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联合团市委定期邀请有关社会组织参加协调会议,确保双工联动工作信息传达等工作顺畅、及时。

(二)明确指标,推双工联动工作执行

在考核方面,针对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东莞市将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纳入项目计划指标和考核评估中,以促使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重视义工资源的组织和使用,督促双工联动方案的落实。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专业服务中,明确了社工调动义工队伍建设的规模、义工参与服务、义工团队建设和培训的数量要求。

(三)组织对接,实现不同管理主体互联

在双工联动运作中,实现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义工管理部门的有序对接。当前东莞的义工登记与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团市委负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社工的服务实践中也会招募、培训义工,登记义工服务信息。为实现信息的互通,激励义工服务的积极性,东莞市多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团市委的义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保证双方的信息互通。

(四)搭建平台,促进双工联动的实现

东莞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为双工联动的日常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东莞市已在32个镇街建成120余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具体提供社工专业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形式,派驻社会工作者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营,这为双工联动的实现和义工服务的恒常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五)项目购买,双工合作开展服务

为扩大志愿精神的影响力,东莞市各镇街普遍结合镇街特色开展了品牌服务项目打造。石排镇自2008年就率先开通了一条免费情感热线,受益人群4000人以上,并被评为广东省首届珠江公益优秀公益项目。横沥镇开展的“童步成长路关爱民工子女成长项目,被评为了“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桥头镇开展了“花开有韵、桥头有约”游客服务项目和“一小时微公益”等服务项目,着力打造本地的志愿服务品牌。

二、双工联动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与操作问题

(一)体制与机制问题

1.多头管理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团市委、市民政、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其各自的工作中都包括了义工管理相关的工作内容。各方虽有建立联系,但并未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分工、工作职责等具体内容,也未建立日常的溝通联络机制,导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方的态度、操作不一致,出现了团市委的管理缺乏服务基础、民政的管理缺乏权责界定、社工机构的管理被架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管理缺乏必要的赋权等问题,难以实现互补,因此影响了双工联动工作的效率。

2.社区缺位带来的基层管理薄弱问题

为提升双工联动的质量与效果,实现义工的“在地化”服务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义工在其所在社区提供服务更为便捷,另一方面,义工对自己所在社区更有归属感,有更强的服务动机。然而在社区层面,社区居委会工作中,并未涉及到关于义工发动和组织相关的工作内容,因此原有的义工发动工作便仅仅停留在了义工登记的层面。而新建立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群众基础,义工发动和组织工作存在困难。社区基层工作的缺位导致当前的双工联动多停留在形式上,未能真正实现社工、义工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优势互补。

(二)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1.社区层面社工对义工的组织和激励不足

在双工联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社工不注重对社区义工的能力提升和关系的维护。社工对义工的组织工作较为松散,没有系统的培训和督导工作安排,一般只要社区义工没有犯错误或是社区义工没有主动求助,社工一般不会主动去督导义工,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社区层面,很多服务并未能登记入团市委的义工管理系统,而是由社工在其服务档案中记录,因社工掌握的权力与资源有限,很多服务次数累计与激励制度形同虚设。在与义工的关系维护方面,社工组织的义工团队建设与交流分享一般半年组织一次,且多数停留与形式,较少了解社区义工的参与动机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志愿服务体验,只有在需要社区义工参与服务时才去联系。

2.双工联动的双向选择意识不强

社工在与社区义工联动的过程中,较少去征询社区义工的意愿和建议,而是由社工单方面确定服务内容。社工与义工联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也没有调研居民的真正需求,征求居民的意见,根据社工的兴趣和服务指标确定服务内容。社工不与义工、居民充分沟通,单方面决定的工作安排,并不一定是社区义工愿意接受的,可能还会引起社区义工的负面情绪,影响志愿服务效果。

3.双工联动过程中资源整合不够

社工在开展社区服务时,往往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包含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医疗保健、家庭育儿、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也包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推拿、理发、康复、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助残等琐碎化的服务,需要多种渠道、多方面的义工资源。而事实上,社工在社区调动的资源主要为社区的老年人、青少年,很多人并不具备提供相应服务的技术与资源,难以达到义工资源与服务需求对接的效果。

三、以社区为本的双工联动策略建议

借鉴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双工联动的工作基础,探索符合我国历史文化特色和大陆社工发展实际的双工联动策略,对于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力量,激发社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而要真正实现双工的有效互动、优势互补,需要立足社区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實现以社区为本的发展策略。

(一)基于社区需求实现双工联动项目化运作

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梳理需要义工介入的社区居民需求内容。基于收集的信息建立社工与义工合作服务项目数据库,并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项目的开展,提高双工联动工作的规划性。也可以以公益项目创投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区层面的居民自治组织参与项目运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二)立足社区服务实现义工管理工作下沉

可以将当前市级层面管理的义工登记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管理权限转移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层面。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最为熟悉基层的社区义工招募、培训和服务情况,由相应的社工部门直接登记与管理社区层面的志愿者工作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激发社区层面义工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动社区力量综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

运用优势视角,充分发掘社区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与需求的有效衔接。首先,社工通过深入的宣传面向社区招募义工,并对义工的职业、特长、服务时间、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记录,建立义工资源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数据库信息。其次,要对社区的服务组织资源进行梳理,可以对社区内外的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其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参与意愿及可提供志愿服务的内容,建立社区服务资源数据库。同时,社工要通过日常服务发掘和联络社区的专业人士,为服务提供专家资源,建立专家顾问数据库,社会工作专家等。最后,社工需要了解社区内外的文化服务设施和社区的传统文化习俗,为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

(四)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

参考广东省民政厅推动建设的“双百计划”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思路和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东莞也有条件实现各个社区的基础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可以以服务站为平台,为社工与义工的互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实现双工联动的常态化。可以学习深圳的社区家园网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的网络平台,及时公布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和志愿服务动态,并为社区居民和社工提供实时的网络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和清,杨锡聪.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杨荣.专业服务与项目管理:“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索——以北京市G社区为例[J].探索,2014(4).

[3]董秀.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义工社工
青春社工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我要当义工
社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