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带一路”,中国教育在做什么
One Belt and One Road
目前,教育部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包括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举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的互联互通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教育做了啥?正在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学历学位互认,人才通畅流动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透露,目前教育部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互认学历学位机制。24个国家分别是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斯里兰卡、蒙古、埃及。
“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许涛表示,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其开设的外国语言专业在2018年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教育合作与交流,人才的通畅流动是前提。前不久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行区别管理,单位与个人的出国批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不列入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范围。“此举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扩大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得到了广泛欢迎和肯定。”许涛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2539个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与此同时,“留学中国”品牌正在逐步形成。许涛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将愈加注重来华留学高端人才的培养,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优化来华留学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将政府奖学金学历生比例提升至90%;加强来华留学质量建设,建立质量标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不断升级。
许涛透露,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产生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57个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境外办学也在稳妥推进之中。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4个机构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开设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学、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烹饪工艺与营养等。”
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
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新的开端,同时也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教育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挑战,并提供了新的机遇。教育将会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推进国家战略服务。
●“一带一路”决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秉持的理念,目标是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加强文明交流共享,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此,国家确定了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基础性作用。教育是“五通”的基础,特别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民心相通”既是“五通”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四通”的基础。要实现“民心相通”,主要是通过教育,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全局性作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可以通过其知识优势、智力优势、人才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探索和建设新的国际合作方式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贡献宝贵智慧。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是全局性、战略性的。
先导性作用。教育不但与“五通”方向和要求相一致,而且一定会优先发展,一定会先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要先行,这样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人,而人是一切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使命
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都需要教育提供专业技能人才支撑。为此,教育将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不同领域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经贸活动培养一大批商贸、金融、交通、物流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人文交流培养一大批宗教、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小语种人才培养。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与交流的增加,我国将急需大量通晓沿线国家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国情的专门人才。
技术人员和工人劳务培训。我国迫切需要对外派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必要的当地国情教育和语言、文化、习俗培训,需要围绕工程项目对当地人员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高层次青年领袖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高层次人才匮乏。设立高端学历项目,将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未来领袖人才,为我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空间,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传统上,我国的国际问题和国别区域研究主要聚焦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比较薄弱。因此,高等院校对沿线国家的历史、政治体制、地缘政治、法律、文化、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将为实现“五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带一路”战略中高等学校的智库作用。一是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高等学校能发挥的作用就是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就“一带一路”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政策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二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和谐的区域治理体系甚至全球治理模式,这种体系和模式不同于现在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和治理模式,应该是平等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体系和新模式。高等学校拥有智力优势、知识优势,可以为新的区域治理体系甚至全球治理模式的建立献计献策。三是协助相关行业制定质量标准。在“五通”之中最核心的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高等学校可尝试与行业企业的专家一道,共同参与制定有关铁路、公路、港口、通信、电力等重要设施和贸易商品的质量标准。四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高等学校还可以面向社会各界和市场,做好“一带一路”知识普及工作,并就所涉及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人文交流是人类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是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对话和交流的渠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差异大,存在着文明多样性,因此要推动和扩大双边、多边和地区间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这对促进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至关重要。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和深化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担当人文交流的平台和使者。
●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行动策略
为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上述功能,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民心相通”,就要增进我国人民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和兴趣,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就要增加“一带一路”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于教材之中,或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能培养“一带一路”战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会达到一个新高度。一是在科类结构上,能培养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商贸、金融、交通、物流、能源、宗教、语言、文化、法律、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二是形式结构上,能充分利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为沿线国家提供在线课程,或创办虚拟大学,为更多人提供廉价、便捷的跨境教育;三是在质量规格上,能培养既掌握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熟悉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宗教、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国际化人才。
设立“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基金,可以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在政府做好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民间力量也不容忽视。如能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多渠道融资,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基金,就可资助政府间和民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
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探索教育交流机制建设。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和区域化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教育合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用来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或者“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区,使教育合作的档次向“高大上”发展,届时,区域内的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学位互授,学生和教师的自由流动,就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了。
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人文交流机制做依托。例如: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和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等;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进沿线国家的实质性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教育部长协商机制,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联盟,拓展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空间。
(来源:神州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