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沈富可智慧校园应建可持续多主体参与机制

2017-08-01 00:00
中国教育网络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园卡华东师范大学主体

华东师范大学沈富可智慧校园应建可持续多主体参与机制

现状和困惑

华东师范大学智慧校园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建立了很多应用系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又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挑战可以这样描述“多而不精,共享困难,举步维艰”:系统虽繁多,但流程的灵活性和界面的友好性(兼容性)不够,用户体验不好,数据分析与挖掘的难度较大。下一步该怎么办?是把它们推倒重来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当教育大数据来了之后,这些系统是否又能够支撑?

分析以上挑战,我认为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人的问题、机制问题和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前两个。第一,人的问题,一方面国内高校的 IT 人员与美国高校 IT 人员的数量与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在人数、薪资等方面无法与英美高校看齐;另一方面,与大型 IT 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相比,学校的 IT团队同样在很多方面也无法企及。第二,机制问题。目前大学的状态,很像政府又不是政府,像企业又不是企业。大学的管理存在很多不科学性、随意性。我们的IT 团队,在学校这种环境下应该建多大的体量,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与它相匹配,最终使得这项工作能从体制机制、职业发展方面保证它可持续?华东师大的特色之路就是“有限投入,用事业留人,建立筑巢引凤的可持续多主体参与机制”,实现建设智慧校园的预期目标。

可持续途径探索

应如何进行可持续的探索?第一,多主体参与问题。以华东师范大学智慧校园框架图为例,要实现图1中智慧校园的目标,仅仅依靠 IT 部门一个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部门,如果管理职能部门中主要的岗位人员不参与进来,管理的信息化就很难做到,教学、科研可能同样如此。所以要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预期,需要教师、学习者参与进来,教学管理部门与合作伙伴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机制——多主体参与机制。

第二,如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也就是教育数据的共享。我们身边或许会出现这样一个怪圈,这个怪圈不断地在重复,曾经做了N个系统有N个孤岛,然后为了解决N个孤岛下大力气做了一些投入,结果产生了第N+1个孤岛。这背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据共享,怎样解决它?以互联网企业为参照,为什么BAT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并且形成一个有序的共享统一体?首先源于其开放的标准,其次源于它的需求是为最终端的用户提供服务,以用户为中心,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推广机制。互联网公司的上述做法为我们搭建一个校内互通的基础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多主体参与的可持续的建设机制,我认为多主体参与需要相应的机制、策略与技术来支撑,并且这二者需要互补配合。那么学校 IT 团队该怎么做?

首先,建立一个开放的可扩展、安全的基础架构,如图2所示,不仅仅包括网络等基础设施,还有介于网络与应用系统中间的许多服务。

其次,要搭建一个技术框架。IT 团队要做这样的基础架构需要完成这两件事,非常关键的一个顶层设计,同时基础架构要以 API 形式开放出来。

IT 团队要做转型。学校 IT 队伍作为技术支持这样一个角色,想要真正应对多参与主体的预期和未来,除了充当 IT 技术支持以外,还要以信息化的指导思想为依据,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角度考虑,需要解决学校发展中哪些问题。因此,IT 团队需要在已有的职能基础上要扩充一些战略性、策略性角色,与学校的发展紧密契合,才有可能起到 IT 智囊团或者智库的作用。

IT 团 队要有工匠精神。 如何做好呢? IMO(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工匠精神的内涵:亲身实践、不断改进,开放共享、精益求精。然后要做好三件事:搭框架、出标准,共治理,才有可能实现智慧校园的美好愿景。

图1 智慧校园框架

第三,参与主体,除了信息办的员工、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其他的合作伙伴以外,更多的还应该把互联网中的参与者也引荐进来。为什么要多主体参与,我认为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称做构建一个虚拟校园,或者是构建一个新的空间 CyberSpace。如果 CyberSpace 是我们构建智慧校园的愿景,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中各个参与角色中的责任权利应该是匹配的,如果在虚拟世界中扮演更多的是物理世界中的角色可能会产生所谓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IT 团队做到以上三点,才有可能是筑巢引凤、开放共享,多方参与、良性互动,先建后补、百花争鸣。

华东师大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具体实践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软课题机制。任何一个项目建设之前,应以最终用户的角度考虑它是什么样的流程,应该怎么设计会更好。因此,信息化项目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参与进来,IT团队人员参与进来,包括服务对象也参与进来,才有可能把故事说圆满。我们采用软课题这样的机制,在做信息化系统时才有可能更贴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第二,信息员、管理员制度。每位信息办员工都对口两到三个院系信息员。信息员队伍来自于职能部门与院系,他们与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接近。

第三,基础架构。做好顶层设计,包括认证、授权、数据还有各种服务,这些将来可能都是以 API的形式开放出来,并且是为其他的应用包括大数据的分析打好基础。

第四,基于 ITIL 的一站式服务。在 ITIL 中,服务台是一项管理职能而不是一个管理流程,它作为 IT 服务提供方与 IT 服务客户和用户之间的统一联系点。信息办通过主体建设,校内示范的办法,把它从 IT 业务扩展到机关职能部门中的很多面向教师提供的服务内容。

第五,乐活师大。一个跑步 APP,包含许多活动设计,比如怎样以班级的形式、宿舍、院系这些单位进行评比,通过这种办法使用户参与进来,最终使得这个应用越做越好。

第六,乐活师大。一个面向团委的各种各样的社团管理 APP。

第七,微信开发。华东师大已开通或开发中的应用有40余个,其中约10个应用由院系部门开发使用。另外我们把一些开发的接口开放给其他的职能部门与其他的院系,有多个学院已在该平台上开展工作。

2016 年 9 月 2 日,基于微信企业号的微信校园卡正式发布,首次尝试在微信企业号上开通支付功能;提供食堂消费、图书馆入闸、校园卡余额查询、校园卡充值、消费查询、图书馆借阅查询、校园公告查询等功能。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开发并创建了相应的管理后台,以实现卡片的创建、数据交互等功能,同时便于对微信校园卡的刷卡记录、领取记录、消费记录等数据进行进一步管理 。

图2 基础框架

另外一个应用场合校友卡,校友卡实际上也是一个二维码,收集和认证校友信息;卡面包含了校内资讯、校园导航、微信黄页、校园直播等功能;具有原生动态二维码能力,校友返校参加活动时,将通过该微信二维码来实现身份识别、认证、签到、通道入闸等功能。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发布首日,华东师大小程序同步发布微信小程序,是国内首家借助微信校园卡打通企业号与小程序账号,实现用户无感知登录,提供成绩查询、课表查询、考试信息查询、校园卡查询、工资酬金查询、宿舍电量查询、图书借阅查询、讲座查询、通知公告查询等功能,为师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手段。

第八,教学行为数据分析。分析平台通过一定的配置连接到edX 教学平台,使用 Oauth2.0 协议通过认证登录,与教学平台使用相同的用户数据库认证登录,认证成功之后,显示用户登录信息和用户相关的课程信息。

总结

一是理念转变。将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衔接合一,IT团队发挥“搭架构”作用,从“单一条线部门”改变为“综合基础部门”,探索首席信息官(CIO)的运行模式,完善标准规范、数据管理办法,推进多主体建设机制,完善的“IT治理体系”,逐步实现“顶天立地”。以作为求地位,不简单比较队伍人数。做到三个“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二是核心价值。信息化可以提升学校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希望通过信息化为教育部提出的“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责编:杨燕婷)

(本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在“2017 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猜你喜欢
校园卡华东师范大学主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年总目次(总第221—226 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移动支付在校园卡自助补换卡业务中的实现——以潍坊学院为例
何谓“主体间性”
高校中冒用他人校园卡法律定性问题研究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