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鸣
(中共慈溪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 315300)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建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钟一鸣
(中共慈溪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 315300)
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宁波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被写入宁波市“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了解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借鉴其他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经验,梳理出宁波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和优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打造以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具有宁波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国家高新区
宁波市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发地区,近年来在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同时,创新驱动战略也在加紧布局。目前,宁波市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窗口期,以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为支撑,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宁波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从而被载入该市“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宁波新材料产业实力雄厚、民间资本充裕、对外开放水平高的特点,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另一方面,如果宁波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申报成功,加上2015年9月成功获批的杭州国家高新区,浙江省将有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者的协调发展,对浙江省更好推进“五大发展理念”、辐射带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产业的优势
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市正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期,也正加快向宁波智造、宁波创造转变。截止目前,在12个优势产业、200多个细分领域中,宁波市拥有100多个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注塑机、密封件、高性能磁性软材料、超级电容、钕铁硼磁性材料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二)港口经济的优势
海洋经济已经晋升为国家战略,宁波舟山港现在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宁波市已成为浙江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洋强国的战略的重要节点。目前我市正在推动“一圈三中心”战略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以此重塑宁波的竞争优势。
(三)民营经济活跃
宁波市作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民营经济对宁波市整体经济贡献着70%左右的GDP,76%左右的税收,65%左右的出口,87%左右的就业。在促进宁波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开放合作和改善社会民生方面,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新基础较好
宁波在创新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科技创新方面:2015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58779件,其中发明专利16056件,比2014年增长223.9%。专利授权量460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412件,增长91.1%,其增幅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2.人才开发方面:2015年宁波市新增各类人才19.4万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187.2万人。其中引进海外人才1597人,总量达7401人,新增博士、博士后679人,总量达4748人(见图表1)。
表1 2015年宁波高新区引进人才情况表
3.工业创新转型方面:2015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84.5亿元,比2014年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043.9亿元,增长12.4%,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25.6%提高到29.4%,再创历史新高(见表2)。
表2 2015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转型增长情况
(一)创新发展
1.建设重大创新载体
启动建设宁波市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一批材料基因组等本地优势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建设。支持宁波新材料科技城高水平建设,把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到突出位置,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所多种形式开展原创性科研活动,支持国家磁性材料产业剂量测试中心等创新载体、国家“千人计划”材料基因工程项目团队等在宁波扎根。
2.建设一流创新服务平台
借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做法,构建运作有序、富有活力,由政府、平台机构、创新企业、服务机构等多元参与,遵照产业链有机组合的创新服务平台。紧密结合宁波的产业优势,以新材料产业为抓手,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领域。加快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新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的建设,聚焦全球新材料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是要打通产学研沟通渠道,鼓励利用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等方式进行交易,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二是要建设新材料大学创业园,坚持需求打动与战略布局相结合,继承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合作创新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三是要完善需求面政策,研究制定新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支持政策。
4.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千人计划”、“3315计划”等,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宁波投资、创业、发展,加大提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与完善;二是搭建并利用海外宁波、新材料国际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新材料产业专题引才活动,引进在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三是通过建立科学、规范、公平、动态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体系,探索人才引进从补助性政策向建设性政策转变的路径,以此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5.持续推进金融创新
不断开发推出新的融资产品服务创新型企业,以抵御创新贷款的风险;加快推进“天使投资”,激活非抵押、非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科技信贷工作,培育引进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逐步形成以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公司为主体,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担保体系。
(二)创业发展
1.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始终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思路,促进“宁波众创空间”作为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新型孵化器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选择交通便利,生活配套的旧厂房、宿舍楼、SOHO空间等进行改造,形成“一核两级多点”的众创网络。鼓励创投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投向众创空间的创客企业,参与建设运营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促进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投向众创空间搭建平台。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形成“专业+创新+综合”三位一体孵化器集群。
2.发展创业服务业
大力扶持创业服务业发展,打造宁波本土的项目路演日,创客创业大赛,“创业季”、“创客夜市”等活动,打造创客展示交流平台,打造良好创业生态系统;培育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并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网络化发展延伸其产业链。
(三)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围绕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新型城市化建设领域,组织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服务全市区域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同时,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均等化,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统筹特色发展
统筹谋划宁波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同时,应牢牢把握宁波地方特色。构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机制,着力打造高新区,使其成为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促进宁波区域的创新驱动。
3.构建科学考核机制
高新区考核应更加注重创新项目培育、创新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引领示范等方面内容,明确以研发创新、高端服务为核心的内生发展导向,突出创新研发、企业成长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服务水平的考核和督促。
(四)绿色发展
1.打造绿色生态经济
加快推进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软件产业、智慧产业、文化创意、检测认证等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低碳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业态。
2.发展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围绕低碳城市建设,开展低碳环境、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重点相关问题研究,加强生态科技研究和开发,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支持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着力于节能环保新材料的研发,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创新体系。
(五)开放发展
1.支持企业开展全球合作
支持企业参与境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开展与国际科技重大合作项目,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促进自主技术海外推广,提高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全球竞争力。
2.加强与知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机制
学习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进经验并加强合作交流,促进企业在关键性技术攻关上的合作,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六)共享发展
1.做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实验设备向社会开放。做好科技文献资源的全城免费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各级政府决策,企业技术创新、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和社会公共科技传播。
2.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依托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园区的资源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实现产业的组团发展,辐射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和服务功能区,从而有效推动宁波及周边地区之间的创新要素的优势互补合作,形成产业要素在区域空间耦合和联动发展的格局,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
[1]宁波科技信息研究院.2014年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经济运行情况分析[A].詹鑫华.宁波发展蓝皮书2015(经济卷)[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07-218.
[2]宁波市国家高新区科技局.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思路[R].2015.
[3]宁波市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中心.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思路[R].2015.
(责编:杨 艳)
F120.3
A
1008-8431(2017)03-0028-03
2017-01-13
钟一鸣(1978-),女,中共慈溪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