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焕发新活力

2017-08-01 00:04:42尹邦明
当代贵州 2017年29期
关键词:军民结合军品国防科技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尹邦明

图_贵州省委国防工委

“老三线”焕发新活力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尹邦明

图_贵州省委国防工委

1965年,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全面展开。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10万建设大军奔赴贵州高原,在贵州大地播下工业文明的种子,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建起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军用电子业三大科研生产基地,夯实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基石。011航空基地、061航天基地、083电子工业基地——几代人熟悉的字眼,虽已成为过去,但抹不去三线人艰苦奋斗的时代印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军转民的巨大转型中,贵州国防科技工业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坚持把“军品为本、民品兴业”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促进了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跨进新世纪,站在国际大舞台上,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先后研制生产了十几大类100多种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参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大运、四代机等国家重大专项的配套研制,自主创新研制生产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等重大武器装备,高质量完成历次阅兵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保障任务,推动贵州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振华天通公司通信终端——卫星通信天线系列产品。

(责任编辑 / 李坤)

2011年中航工业贵飞公司生产的“鹞鹰”民用无人机。(中航工业贵飞公司供图)

位于“穿洞”中的红林公司老厂生产厂房外景。

“三线建设”初期的振华新云公司工人劳动场景。

061基地创业初期工人劳动场景。(王斌供图)

位于凯里市白午山沟的新云器材厂旧址,创建于1966年。

猜你喜欢
军民结合军品国防科技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军民结合型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的探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工企业军品单机配套立项风险评价浅析军品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河北新认定11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
军民结合产业如何界定与分类
中国军品外贸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军事历史(2004年2期)2004-11-22 07:12:14
日本2004年V-MAT军品展览会
轻兵器(2004年6期)200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