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代价

2017-08-01 00:04:42徐圻
当代贵州 2017年29期
关键词:瑞恩代价普通人

徐圻

生命的代价

徐圻

教授、博导,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理事会理事长,历任贵州大学哲学系主任,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等职。

有了物质、技术和财政的基础,一个政府肯不肯花大代价去挽救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这里头有一个生命价值观的问题。

1997年1月,一个名叫托尼·布利莫尔的澳大利亚航海家驾驶一艘帆船在距离澳洲海岸以南2400公里的海域遇险,飓风掀翻了他的船,将他扣在船底4天之久。澳大利亚政府、军队出动各种力量,花费了几百万美元把他救了回来。这件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值多少?

我们把这件事再往深处探讨一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究竟应不应该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营救一个在他自己造成的困境中不能自拔的人?换句话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究竟能够或者准备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拯救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这些问题既严肃又严峻,当然是经济学、统计学要解决的问题,但更是哲学、伦理学要回答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发展困顿、财政困难、百姓困苦的地方,这样的问题基本上不会提出来。但是,有了物质、技术和财政的基础,一个政府肯不肯花大代价去挽救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这里头有一个生命价值观的问题。

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讲述的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曾经感动了世界上无数的人,包括许许多多中国人。不少中国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以后,从此开始了解美国人从总统到将军到老百姓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在发问:为了救一个美国兵而死掉那么多美国兵,这么做值吗?如今,随着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中国已经付得起经济的代价来营救一个、几个、一些、众多、许许多多的遇险中国人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整体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命至上,在今天的中国已经相当深入人心。

如今,为了营救不管什么原因陷入危局的同胞,从中央到地方,不惜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的事频频见诸媒体。国人为此纷纷点赞,政府得到认可,社会表示赞赏,家属感激涕零。

当然,为了拯救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而付出的代价如果过高,比如除了金钱还有救援者生命的话,事情就比较复杂了。这样的事究竟值不值呢?这可以做更深入的讨论。《拯救大兵瑞恩》引起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人们的热议,就是围绕着“若干条命换取一条命到底应不应该”来进行的。毕竟,这个“成本”是太高了。但当年的美国人和现在的美国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当今世界,美国人对自己公民生命的珍惜度是很高的,超过了所有其他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西方人。那就是:生命无价,为了生命可以不惜一切。当然,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如果预见到会死掉其他的人,美国军队也不一定会实施这场营救。问题在于,拯救瑞恩的行动一开始就是不确定的,预先不知道代价有多大,更不知道要付出那么多美国兵的生命。这就更凸显出了这场营救行动在动机方面的崇高。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正在与这种普世性的生命价值观看齐,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若干年来我们不断地见证着种种案例,比如汶川大地震的全国性大救援,比如海陆空全方位撤出身陷利比亚战乱或尼泊尔地震的中国公民,比如派救援队不分昼夜营救在深山密林沟壑中失联的驴友,比如动用消防武警、工程队伍大规模地开挖通道、输送给养,救出掉进深井的儿童,等等。这些场景,每一次都让人称颂“厉害啊,我的国”!

国力的强盛是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如果大部分民众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就谈不上大规模拯救生灵,何况也不会有多少人去玩什么深山探险、去出国挣钱或旅游。但如果政府不在意生命的处境,无所谓同胞的命运,即便是一部强大的国家机器也不一定被发动起来为救命服务,甚至会过多地计较成本。“值,还是不值”,会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决策者的人文情怀与生命关切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瑞恩代价普通人
治愈不开心
读者(2023年2期)2023-02-20 08:10:36
普通人的梦
做人与处世(2022年4期)2022-05-26 21:50:38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天·水》《时空》
文化交流(2020年3期)2020-03-18 16:38:47
瑞恩·高斯林 他很性感!更有才华!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24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36
爱的代价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22
代价
从自卑到自信 瑞恩·高斯林
电影故事(2015年16期)2015-07-14 02:22:28
成熟的代价
中学生(2015年12期)2015-03-01 03: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