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

2017-07-31 02:01张洁君
琴童 2017年7期
关键词:巴乌哈尼族魔鬼

张洁君

哈尼族,是一个国际性的少数民族。它不仅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等地,而且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呢。

历史悠久的哈尼族

作为一个在海外有着“亲戚”关系的民族,哈尼族的起源就众说纷纭啦!历史学家为此给出了4种说法:(1)东来说。虽然哈尼族住在云南,可他们的姓氏能追溯到河南、江西等地,因此认为他们和汉族是同一个祖先;(2)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别看这种说法名字很复杂,说的是哈尼族曾是云南当地的民族和北方迁徙过来的民族在一起生活的后代;(3)红河两岸土著说。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哈尼族只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民族;(4)“氏羌系统”南迁说。哈尼族是曾经在青海、西藏等地氏羌游牧民族的后代。

会造梯田的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会种茶,居住地是享誉海内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之一。会种水稻,造出的梯田在全国排得上名号,从哈尼族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座山,都是层层梯田或茶园。它们形状各异,却错落有致;它们大小不一,却相互连接。在太阳的照射下,仿佛是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闪耀着各色光芒。

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就看他的梯田造得好不好;姑娘美不美,就看她在梯田里的农活做得好不好。另外,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每当三月种下稻秧后,他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哈尼族的服饰

为了方便下田务农,哈尼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绑腿带。特别是哈尼族的妇女们,特别爱美,对服饰很考究。虽然上衣是她们自己制作的黑色染布做成的,但会在领口、袖口等地方绣上颜色鲜艳的花纹图案,据统计,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呢。她们对包头布极为用心,会用银色的丝线在包头巾上绣成星星等图案,背后用彩线做成飘带式样,左右两边缀有一根银链,也很漂亮呢。

能歌善舞的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与歌舞相伴的民族。他们既有独创的乐器——巴乌、独创的舞蹈——白鹇舞,还有很多即兴演唱的民歌。每当节日里,这些才艺大大地丰富着哈尼族的生活。

巴乌

巴乌,是一种簧管乐器,是哈尼族独创的乐器,不过现在也流行于云南彝、苗等民族。巴乌是哈尼族女子们最喜欢的乐器,它被称为“会说话的乐器”。她们不仅能吹着它为歌舞伴奏,而且喜欢它的种类繁多: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不过哈尼族主要吹的是单管中音巴乌,它是竹子制作而成,有8个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很符合女孩子们的气息要求。巴乌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居住在红河岸边,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梅巴与英俊能干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了。这件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用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残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之中。姑娘怀念着心上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并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族山寨中世代流传。

白鹇舞

白鹇(xián)舞,哈尼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在红河地区,有很多白鹇鸟,它们会成群地飛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还能变换简单的造型。于是,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渐渐地喜欢上姿态优美的白鹇鸟,开始模仿它们的生活、姿态、动作,并在鼓声、巴乌的伴奏下,编排成舞。后来,他们还使用扇子等道具,在民间也叫扇子舞。现在,它是哈尼族极具特色的民族舞呢。

猜你喜欢
巴乌哈尼族魔鬼
魔鬼也温柔
快乐其实很简单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魔鬼鱼,翻啊翻
我教爸爸吹巴乌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