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瑛芮
杨珊珊 青年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雅马哈艺术家。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师从于吴迎教授。2001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于伊丽莎白国际钢琴比赛前评委会主席Daniel Blumenthal教授,2003年取得钢琴演奏硕士学位。
2000年,代表中国参加第14届波兰华沙肖邦国际比赛。2003年,获法国ANDRE· DUMORTIER国际钢琴比赛唯一大奖,同年获比利时EXCELLENTIA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与比利时皇家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7号钢琴协奏曲》。比利时Chapelle musicale报纸评论道:“这位中国的女钢琴家光辉而细腻地诠释了莫扎特作品,与指挥家菲利浦·加德的合作,使音乐会堪称为优美与才能的最好结合。”2010年,获美国洛杉矶好莱坞“金钥匙”荣誉。2011年,受肖邦协会邀请赴奥地利加明市参加“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演奏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为当今乐坛活跃的青年钢琴家,杨珊珊先后在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汉堡艾尔博爱乐音乐厅、美国洛杉矶帕莎迪娜剧院、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奥地利加明市音乐厅、菲律宾文化中心、北京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星海音乐厅、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成都娇子音乐厅、湖南音乐厅、武汉编钟音乐厅、杭州大剧院等国内外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并录制个人钢琴专辑《如此珊琴》《柏林爱乐音乐厅音乐会现场实况》及双钢琴专辑《黑白印象》。2015年8月,赴日本东京录制全新个人专辑肖邦《24首前奏曲》。2016年,入选华夏琴音全球9位华人钢琴家音乐季。
自200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担任钢琴主课教学工作以来,多次荣获各类钢琴比赛中的“最佳指导教师奖”。所教学生多次在国内外钢琴比赛中获奖,如2011年俄罗斯第9届霍洛维茨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3名、2013年第1届普萨卡国际钢琴比赛第1名、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键盘类器乐演奏比赛一等奖、2014年CCTV钢琴大赛银奖、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学院杯”第1名及“雅马哈年度奖学金”、2014年第4届深圳钢琴公开赛专业少年第3名等。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师生音乐会和大师班,包括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深受一致好评。2011、2014年,先后两次担任CCTV钢琴大赛钢琴专业组评委,并多次在各大赛事中担任评委,如中央音乐学院“学院杯”钢琴比赛、香港金紫荆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雅马哈”全国钢琴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
杨珊珊是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青年钢琴家,她的演奏个性鲜明,色彩丰富,富有感染力,热情豪爽又不失细腻诗意。曲目涉猎广泛,对各个时期的作品性格把握准确,同时又诠释新颖。特别是多年潜心研究肖邦作品,对肖邦作品的演奏有着深刻理解和诠释,并曾多次受到肖邦作品演奏权威大师的指点。
提起歌唱家王宏伟,可谓在国内久负盛名,他很多荡气回肠的声乐作品让人印象深刻。近年来,王宏伟也在尝试着将民歌与西方伴奏艺术结合,将民歌艺术带入音乐厅。在这条尝试的道路上,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这就是他的妻子—青年钢琴演奏家杨珊珊女士。夫妻二人的结合既丰富了彼此的生活,又影响了对方的艺术造诣,并由此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二人合作的系列音乐会《弹琴说爱》,一架钢琴与民歌的对话,夫唱妇随的舞台形象令人难忘。听过他们夫妻二人音乐会的人,都会为这对舞台伉俪珠联璧合的演出而感动。
杨珊珊表示,她作为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副教授,主要的工作是培养钢琴演奏人才,为爱人伴奏完全是偶然的尝试,没想到无心插柳的举动,竟然促成了二人在艺术上的合作和创新。不知不觉中,杨珊珊默默地为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开辟了一条新路,提升了民歌的艺术格调。杨珊珊说,这辈子只为王宏伟伴奏。她计划明年出版一本民歌伴奏集,每首伴奏都是她親自编写。
部队文艺大院“泡”大, 5岁定向学钢琴
杨珊珊来自南京,是地道的南方人,但她语速很快、笑声爽朗、性格幽默,有点北方姑娘大大咧咧的性格。
谈及她学琴的过程,她颇为感慨:“我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南京前线歌舞团部队文艺大院里,我爸爸是部队演员,妈妈是医生。我学琴完全是受我姑姑的影响。我姑姑曾经在部队学习过竖琴、钢琴,后来转业了,没有继续从事钢琴艺术,所以她希望我能学钢琴,走上专业道路。”那个年代,社会刚刚掀起学琴热。尽管有热度,但是学琴的条件还很艰苦。当杨珊珊5岁时,为了学琴,爷爷和外公各出了一半钱,给她买了一台聂耳牌钢琴。毕竟那时候钢琴对家庭来说属于极其高档的奢侈品,仅仅靠爸爸妈妈的工资还是不够的。不过她很幸运,就住在部队文艺大院,找老师很方便。她的启蒙老师是吕青宝,他和钢琴家殷承宗是同学,所以她的钢琴启蒙很规范。另外,由于杨珊珊的邻居们都是歌舞团的职工,谁家孩子练琴怎么样,大人们都了如指掌,也就形成了相互比着学的环境。在部队文艺大院里,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杨珊珊从小就接触了国内优秀的艺术作品,有舞蹈、声乐、话剧等,耳濡目染地就被大院的艺术氛围熏陶着……
如今南京前线歌舞团还流传着一句话,一个部队大院培养出了两位钢琴家,一位是秦川,一位就是杨珊珊。杨珊珊称,当年秦川是他们大院里孩子们的偶像,后来她也成为别人的偶像。她说道:“学习钢琴的道路真的很辛苦。但我比较听话,钢琴弹得不错,很多家长总是拿我作参照,说他们家的孩子有多么的不刻苦,所以私下里,我经常被同学挤兑。我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练琴,每次到学校就有同学过来埋怨我‘怎么又这么早练琴,明天你晚点再练。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就磨磨蹭蹭不练,我爸喊道‘怎么还不练呢,我只能乖乖地开始练琴,结果上学后又遭到了同学的埋怨。”
父母对杨珊珊的家教是很严格的。5岁起,她每天就坚持练琴4个小时,从没有懈怠过。有一次,她的手臂摔断了,心中窃喜,以为可以不用练琴了。但是妈妈说了一句:“你另外一只手没坏,接着练。”听到这话,杨珊珊只能乖乖地继续练琴了。在这样的严苛训练下,杨珊珊一步步地向着专业的道路进发。
杨珊珊的童年与琴为伴,吃了不少苦,也缺少了很多童年的欢乐,但她在钢琴上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在她身边的都是歌舞团的名家,教授她乐理和音乐知识,让她从启蒙时就接受了正规的系统化学习,为她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说:“那时毛阿敏还在前线歌舞团,她是我的干妈,有时候她看着我练琴,闲来无事她就嗑瓜子陪我。还有著名作曲家印青,他当时跟我父亲就在一个单位,从小看着我长大。”正是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她后来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9岁开始独立生活
9岁那年,杨珊珊顺利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跟随曾民强老师学习。钢琴家孙颖迪和杨珊珊是同班同学,当年二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进入附小之后,孙颖迪一直以为他是第一名考进来的,后来他知道自己不是第一名,就很想认识一下这个第一名到底是谁。杨珊珊笑着说道:“孙颖迪看到我的第一眼就说了一句‘这个女孩怎么这么胖,我当时的确是个小胖子。后来有人当面夸我漂亮时,他就说起我曾经是个小胖子的事儿。”
小学开始,杨珊珊需要住校,也就很早地学会了独立生活。那时,他们都是胸前挂着饭菜票,手里提着热水壶,每天上课、吃饭,回到琴房练琴,过着简单却有序的生活。过早地离开父母,不仅考验着孩子,也让父母承受了太多思念孩子的痛苦。由于杨珊珊是家里的独女,妈妈就更是放心不下。当时每周只有周日休息,妈妈每周都坐将近5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看一眼孩子,然后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南京上班。当年的火车票攒了一个很大的铁盒子,到现在都没有扔。
“住校有很多难忘的事情,那时宿舍里一到晚上经常哭成一片,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想家。我们附小3个年级的宿舍是大通间,男、女各一间,特别大。晚上只要有一个孩子哭,所有孩子就跟着哭。高年级女生每每看到我们哭就拿出了‘大姐大的派头,说‘你们这群小屁孩儿,哭什么呢。住校的经历养成了我从小独立生活的习惯,培养了我的独立思维和自我判断能力,以至后来我国留学都是自己决定的。”杨珊珊说道。
国内外的教学各有特色
2000年,不到20岁的杨珊珊参加了第14届肖邦比赛。在赛场上,杨珊珊的演奏给一位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杨珊珊获得了去国外留学的良机。她说道:“比赛后,我跟教授进行了邮件联系,他很欢迎我到国外留学。中国钢琴专业的留学生在国外很受重视。当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念了本科一年级,父母也不希望我离他们太远。但我希望能到国外去看看,同时也可以更早取得学位。”2001年,杨珊珊远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伊丽莎白国际钢琴比赛前评委会主席Daniel Blumenthal教授,正式开始她的留学生活。
初到国外,杨珊珊和其他华人同学一样,很不适应那里的教学方式。国外教授一周就上一个小时课,很多东西点到为止,要学生自我感悟。同时,国外的教授总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给他们留下空间。面对这样的授课方式,杨珊珊感到迷茫,似乎每堂课没讲什么内容,特别担心一学期学不到东西。逐渐适应的杨珊珊慢慢地发现这是一种启发式教育,虽然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但都让她受益匪浅。
如今,杨珊珊带着国外的钢琴教学思维回到了中国,结合自己曾经在国内上学的经历,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Daniel Blumenthal教授对我的钢琴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传授知识的步骤上,教授有自己的方法。现在有些老师演奏很好,但在教学中语言匮乏,给学生讲得并不清楚。教师先要把知识领悟透彻,用学生明白的话语讲出来,要做到有步骤、有条理。我认为给学生讲明白并不是难事,关键看老师会不会琢磨。”杨珊珊说。
做老师完成父母的心愿
吴迎老师是国内著名钢琴教育家,对杨珊珊来说亦师亦父。2005年杨珊珊完成学业,此时她又遇到了如何选择前路的问题。在吴老师的建议下,她回到中国,学以致用。尽管Daniel Blumenthal教授希望她能留在比利時,但由于对父母的思念,杨珊珊选择回国。此时恰逢,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师队伍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有着国内教育基础,同时又受过西方专业熏陶的杨珊珊成为合适的人选。经过几轮的考试,杨珊珊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当时年纪最轻的钢琴主课老师,那年她27岁。
遇到爱人后的幸福
缘分是天注定,这句话在杨珊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杨珊珊在国外,王宏伟在国内,二人没有交集,但一根姻缘的红线将二人牵在了一起。
“回到国内之后,我很久都不能适应。欧洲安静的生活让我很怀念。但毕竟我的家人都在中国,我还是要继续在这里奋斗。年龄大了之后,父母又开始操心我的个人问题。我和我爱人就是相亲认识的,是我爸的战友介绍的。由于他们都在部队工作,有相互认识的人,所以大家都觉得我俩特别合适。我爱人跟我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他很小父亲过世,是母亲拉扯长大的。他16岁就当兵,却从小喜欢唱歌,是从部队基层一点点地通过努力才走到今天的。我爱人比我大13岁,但他从不轻视我的意见,喜欢学习,接受我在艺术上的各种建议。我那时不知道他是国内有名的歌唱家,每次听完他的演唱,总是给他提出一些问题。因为我在国外也学过钢琴伴奏,所以就会经常跟他讲声乐如何跟伴奏配合。后来我爱人笑谈,他找老婆的标准就是必须会弹钢琴,主要是为了在家排练方便。”说完,杨珊珊哈哈大笑。
王宏伟和杨珊珊在生活上是互相照顾,但在艺术上是相互补充。特别对杨珊珊来说,对于中国钢琴作品这一课是在婚后补上的。受到王宏伟的影响,杨珊珊开始对中国作品有了更多的探知欲望,因为很多中国钢琴作品都来自民歌。近年来,她演奏中国作品比较频繁,甚至在国外演出也要弹奏中国作品。杨珊珊说:“每次我演奏这些中国作品时,我先生就要给我一些建议,毕竟他对中国音乐更为熟悉,情感把握更加到位。”
如今,夫妻二人有了可爱的女儿—王子音,寓意为音乐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未来,夫妻二人有着不同的想法。目前女儿正在跟妈妈学习钢琴,王宏伟希望孩子能继承妈妈的事业,也成为钢琴家。而杨珊珊希望为孩子营造艺术环境,多在艺术中陶冶情操,最终还是由孩子的兴趣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珊珊称,其实很多家长给孩子买琴,带孩子学琴,是希望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但是仅仅凭借一周一堂钢琴课是远远不够的。杨珊珊童年时期的艺术熏陶,为她最后走向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深信在艺术环境中,即使不刻意地引导孩子,孩子也会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她称,女儿王子音目前的生活环境是很理想的,诚如她在部队的文艺大院里,耳濡目染着艺术气息,这样的浸泡就是一种学习。
今年,父女二人同台演出了一台儿童音乐剧《阿凡提》,王宏伟饰演阿凡提,女儿则扮演一个聪明伶俐的维族女孩。虽然孩子年龄很小,但她在舞台上的表演相当精彩,几乎能唱出所有唱段的旋律,也知道那个角色在哪里进唱,能听得出乐队的伴奏。说起自己的女儿,杨珊珊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我倒是不一定非让孩子走钢琴这条路不可。我还是想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她选择自己的路。我的孩子很幸运,能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成长,她是最幸福的!”杨珊珊说道。
急功近利是学琴的大忌
作为一名钢琴教师,杨珊珊教学已有10年。10年的教学之路上有成果,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她直言道,让她最痛心的就是眼看着那些很有天分的孩子被父母的功利心毁于一旦。这种现象,在专业院校很突出,但成因复杂不太好解决。关键的问题是,往往技术和成绩是家长所看重的,只有真正了解钢琴艺术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钢琴艺术最宝贵的,这就是音乐中的闪光点。但这是没有标准、无法衡量的,家长往往忽略音乐内在去追求技术和成绩。
杨珊珊表示,琴童家长切忌急功近利,逼孩子出成绩。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反而会使得孩子离钢琴越来越远,会由最初的爱钢琴转而麻木,甚至是恨。如果孩子一旦恨钢琴,其演奏就将失去天然的光彩。这个闪光点就是演奏者对音乐透出的一种爱。音乐当中缺了爱就没有真诚,就成了技术的累积,音乐也就变得毫无生机。她尤其要劝诫专业学生的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假如说环境是音乐孕育的土壤,那么幸福就是音乐茁壮成长的养料。在杨珊珊身上,我们清晰地看见,幸福透过旋律散发着最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