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摘要】目的:分析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普外手术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9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后实施不同疗法:4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疗法,49例观察组给予普外手术疗法,统计疾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后出现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对照组患者疾病治疗后出现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4%,两组发生率有区别,P<0.05;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标和对照组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给予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手术疗法作用显著,能改善肝功能,预防并发症,值得借鉴。
【关键词】普外手术;胆源性胰腺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胆源性胰腺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疾病,由胰腺内部的胰蛋白酶异常引发,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若病发后不立即治疗,不但会恶化病情,还危害患者生命。以往,临床均借助基础疗法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我院给予患者普外手术疗法,取得突出效果[1]。为更好判定该疗法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患者的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9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后实施不同疗法:观察组49例由20例女性、29例男性组成,年龄28-64岁,平均(40.3±1.4)岁;病史1-8天,平均(3.5±0.3)天;对照组49例由19例女性、30例男性组成,年龄28-65岁,平均(40.4±1.5)岁;病史1-9天,平均(3.6±0.4)天。纳入标准:手术适应证、重要脏器未严重损伤;排除标准:手术禁忌、术前未签署意向书等。2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无区别,P>0.05。
1.2 方法 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上的基础疗法,比如: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施肠胃减压、营养支持、止痛、解除痉挛等疗法,并适当补充患者水电解质;49例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疗法上实施普外手术疗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疗法,其中,20例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胆管探查术联合疗法,同时实施T管引流术;8例患者因严重性的水肿,借助胰腺被膜切开松解术进行治疗,并留置多条引流管;18例患者给予单纯性的膽囊切除术,5例患者因胆囊组织的严重坏死,首先清除部分胰腺组织,然后再给予胰腺周围、小网膜腔置管引流处理。
1.3 判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标,并统计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包SPSS18.0中,计数、计量类资料分别用百分数、±s的形式表示,并分别实施卡方、t检验,P<0.05,有区别。
2.结果
2.1 临床指标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标有区别,P<0.05,数据详见下表。
3.讨论
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囊内的结石移动,或腹部出现结石聚集、嵌顿引起的,其病发机理为胰管阻塞,破坏胰腺防御功能,最终损伤胰腺和周围的组织。一般来讲,该病症发生后通常伴有梗阻、感染等病症,若不及时治疗,将危害患者健康。因此,探究合理、有效的疗法非常重要[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之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近年来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源性疾病,而且以胆结石的比例最高。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以及细菌病毒感染是引起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疾病不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而且若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症状: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该病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胆道结石部位可分为胆管源性与胆囊源性两种。胆管源性由患者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胆管炎引起,而胆囊源性由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引起。根据患者病情可分为轻度与重度,重度患者病情重。有研究显示,轻度患者在术后2到3天便能基本恢复,故及时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
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时,通常会先对轻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等到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及稳定后,再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研究发现,及时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及时解除胆管阻塞,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而且对于治疗效果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临床均借助普外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及时清除患者体内血管杂质、毒素。普外手术疗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手术治疗,该手术疗法的实施不但能缓解胆道梗阻病症,还能预防胆管炎、疾病的恶化;另外一种是延期手术,该手术应用中能有效使用基础性的药物,实现最终的预防感染、解除痉挛、排出结石等目标[3]。我院为进一步的判定手术疗法的应用效果,将挑选的患者分成两组,结果显示:手术疗法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6.1%,3/49)明显低于对照组(20.4%,10/49),P<0.05,且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基础性疗法的发生率也就越高,说明:胆源性胰腺炎疾病因以手术治疗为主,能在预防患者病死的同时,尽早处理患者病情,减轻患者机体疼痛度。临床实践表明,胰腺组织的病变,能经由炎性细胞释放相对较多的因子,触发连续性的反应,从而造成多器官衰竭,若这种情况下炎症细胞坏死,则表明患者病情已演变为严重性的状态[4-5]。为更好的提高疾疾病的治疗结果,手术治疗前应给予基础性的处理,以纠正紊乱的生理功能,保护患者重要的脏器,从根本预防胆感染、胰感染等疾病。从疾病治疗后的相应指标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等指标和对照组有区别,P<0.05,说明:和基础疗法相比,普外手术疗法能缩短患者的腹部时间,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临床给予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手术疗法作用显著,能改善肝功能,预防并发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文明.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选择效果对比探析[J].中外医疗,2013,32(1):33-35.
[2]梁平.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63-64.
[3]杨文,孔宪炳.胆囊切除术在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4):1891-1892.
[4]张电启.手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108.
[5]靳正辉.手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1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