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音乐文化研究

2017-07-31 00:56李天义侯李游美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摩梭人文化传承生态文明

李天义++侯李游美

摘要:在四川盐源县与云南丽江宁蒗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曾在9亿年前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高山湖泊,这个湖叫泸沽湖,湖周围苍松密布,植被葱茏,奇花异卉,景色诱人。在泸沽湖的岸边,居住者一群保持着原始部落“走婚”习俗的摩梭人,这个民族不在中国现有的56个民族之列,他们来自远古,因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世界观与蒙古人和纳西族近似,1952年民族划分时把四川境内的摩梭人归为蒙古人种,把云南丽江境内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有些学术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摩梭人;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一、 用人类学的眼光看待摩梭人

如果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摩梭人的历史真的值得认真去揣摩。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用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按照这一原理,证明摩梭人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方法就是,看这群人的生物原始属性,研究他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载体实质,从科学的角度对摩梭人进行分析和判断。摩梭人从远古走来,带着少有的神秘,给世界丢下一个难解的谜团。研究摩梭人种源自何方,我们的视野也得放得宽泛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够以研究的态度对摩梭人的人种源头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历史学家对于摩梭人源于古羌的说法由来已久。在中华民族的人类源流中,至少有近一半的人与这个民族有关。氏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甘肃与青海之交的黄河上流和渭水一代。“在西北的甘、青高原上,是氏羌部落全体的主要游牧聚居区。[1]”居住在西北祁连山和湟水流域的羌族为什么南下,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早在秦始皇当政时期,为抵御匈奴和西域其他蛮族人的侵略,秦始皇强制周边民族修筑长城,羌族因不甘受其凌辱,纷纷南下。“氏羌部落曾经大量流入中原和西南地区,而与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皇帝族、夏族、周人等最初都应该是羌族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条件不同才与氏羌之间有区别。” [2]再从历史角度观察,在云南地区早年生活的原始部落中有“百越”、“三苗”、“苞满”等,这些民族都是从氏羌族分支出来的。早在成吉思汗到达云南的1253年,云南地区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人类群族和生态人种,难怪摩梭人至今都未承认他们是蒙古人的后代。

二、摩梭人的音乐文化艺术

音乐不能够表达具体的事性,它却能够达及心灵。音乐是抽象的述说,表达的东西只能够通过其心来体会和感触。“音乐在表达具体事务性时,其方式不是明确的,非单义的。这种方式正是由音乐材料的特殊性和音乐反映实际现象时所不能够超越的局限性造成的。[3]”摩梭人音乐文化主要以情歌和器乐曲展示,围绕“走婚”文化出现的“绕山”、“绕水”节,摩梭人在相对象时会演唱一种情歌,外界把这种情歌叫泸沽湖情歌。《摩梭小夜曲》是一首典型的情歌,歌词为:“摩梭的夜是阿夏的夜,在那静静的月光下,我偷偷到你床前,轻轻打开那扇窗,牵着你的手,述说衷肠。”这番歌词是在描写摩梭人在“走婚”时的具体情节。相恋的男女要见面只好约在夜晚,在月朗星疏的夜晚,阿哥来到情人的窗前,偷偷爬上情人的窗户,坐在床边把妹妹的手牵。歌词中的“阿夏”是男子对情人的称谓,如果是阿妹称情哥哥叫“阿注”。这首歌表达出摩梭青年互相暧昧,相偎在一起的心情。还有一首歌曲叫《花楼恋歌》,它的歌词大意是:“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必匆匆就走,火塘是这样温暖,我是这样的温暖,人海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你走后妹妹会忧愁……”此歌表达情妹妹不舍情哥哥离去的思想,所表达的“一夜欢”的恋恋不舍。摩梭人的婚恋传统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风俗,摩梭人把生生父亲不叫爸爸,而称“阿舅”,抚养后代的事全由母亲承担。摩梭人歌曲的旋律特征呈阶梯状发展,行进间没有大跳和有滑音,音调平稳优雅,节奏徐缓中庸,旋律主要以五声调式展开,有一首歌名为《摩梭女孩》,歌词大意:生活在泸沽湖,长在南高原,听着老祖母的故事长大,长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歌曲中的骨干音为(2、5、6),一句结束会在“2”音或许“6”音上停留。笔者在研究摩梭人音乐时发现,摩梭人的音乐总是伴随着舞蹈相生,音乐节拍的舒缓与急促均与当地人舞的一种叫“甲搓舞”的舞蹈有关。“甲搓舞”是四川凉山泸沽湖摩梭历史经典舞蹈,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音乐文化重点保护的名录中。《花楼情歌》是展示“甲搓舞”时的一首歌曲,歌中唱到:“阿哥约,阿哥约月亮才从西山头,你何须慌忙走。……”由于阿哥即将从妹妹身边离去,所以此歌音乐节奏显得急促细碎,旋律节拍多以16分音符组成且伴有八度大跳音。所有的音乐情绪都是围绕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的心境表述,音乐造型幽默,音乐形象生动,是一首融合汉民族歌曲谱写而成的泸沽湖情歌。在舞蹈“甲搓舞”这一艺术形式时,伴有笛子、葫芦笙、唢呐、口弦等民族乐器。“甲搓舞”是摩梭人最值得去保护的一种舞蹈,从这种舞蹈中,流传着现代摩梭人的原始音乐,靠着口耳相承、言传心授之道。摩梭人完好地保留下了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三、摩梭人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摩梭人根据2010年所统计的人口为53700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盐源县和云南的宁蒗县境内,生态保护相对良好,文化习俗相对独立。21世纪,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特别是80年改革后的都市化浪潮,国家为拉动经济所构建的GDP指标,使其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关注着这个原始部落的人群,他们把摩梭人的“走婚”当成生活中稀罕之物,用另样的眼探寻摩梭人,窥秘少数民族隐私,造成摩梭人与都市群族的隔阂。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摩梭人生活的那片原野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渐失,如果不加于细心呵护,它将是首个离我们而去的文化。笔者以为,对于摩梭人的生态文化我们得开展保护,首先,限制大量人流涌向泸沽湖摩梭人居住地,不要因为当地眼下的经济利益而损害了更长远的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与特殊性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尽到的义务。“生态遗存是一个国家要重点加于保护的对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尺度深浅的一个标尺。” 。[4]”其次,政府有计划拿出钱去扶持摩梭人现有的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品种,将类似于“甲搓舞”这样的生态文明加于保护,提高和挖掘,在艺术表演、化妆服饰、演出形式上给予提升。在摩梭人演奏的笛子、葫芦笙、唢呐、口弦等音乐乐器,有计划地分批购买,教会每一个摩梭人演奏这些乐器,让他们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精神层面上的关怀。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中,我们的文化与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美国娱乐大片,韩国流行歌舞、欧洲文化时尚的熏陶下,已经不是所有中国人能理解和认知的。摩梭人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贵在原生态,就是原生态也要把它弄成一种非我莫属的艺术境界,政府在对于摩梭人眼下的艺术要加于包装和打造,让摩梭人的艺术保持一种生态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强烈标识符。

参考文献:

[1]《后汉书﹒西羌传》

[2]尤中 云南民族史(上).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历史研究所编印.[M].云南:1985年版 6.

[3]汪流等编 艺术特征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296.

[4] [美]罗伯特著.余西云译 发现我们的过去考古学 [M] 北京:北京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 2009年版.315.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介紹:李天义 男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第二作者:侯李游美 女 副教授 研究方向:人类学、文艺评论

基金项目:201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传统乐器陶塤的传承与创新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6yjc760015)

猜你喜欢
摩梭人文化传承生态文明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