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出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热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了解、掌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多方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健康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21-02
一、高校贫困生定义
在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之前,需要准确把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因此,梳理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是前提。对于“贫困”的定义,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因此,“高校贫困生”可理解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费,自身生活费等基本开销处在地区最低生活标准,需要接受外界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高校大学生。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其中,世界卫生联合会(WFMH)在1946年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界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是在一般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上,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和社会性发展特点而提出的具体定义和标准。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莫瑞(Murray,H.A.),针对大学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即智力正常;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坚强可控;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生活;热爱生活;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大学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刚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们自尊心强、心智并未完全发展成熟,自我调试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弱,而贫困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心理上容易自我封闭,从而造成心理障碍。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心理环境方面存在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
自卑是一種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情绪体验,主要是由一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自卑会导致人在社交活动中缺乏自信,同时也是导致交往恐惧的重要原因,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贫困生自卑的心理特征是强烈的自尊心与现实情况发生碰撞而产生的。贫困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较为封闭的贫困地区,他们在步入大学之前经济窘迫、接受到的基本都是较为单一的应试教育,综合素质较差,在与城市的学生相处过程中,总会感觉有距离感,内心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2.认知存在偏差,情绪情感不稳定
贫困生在入学初期,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部分贫困生在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容易对待金钱存在极端看法,认为“有钱就是有了一切”,把暂时的自身困境归咎为社会不公、命运安排等外界因素,忽视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容易对社会表现出不满,出现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较为偏激,更容易情绪化,对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导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3.对外界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部分高校贫困生适应不了大学生活的师生关系,在面对老师的时候时常感到紧张害怕,更何况是与老师聊天谈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从而引起自己不能被老师理解的烦恼。大学期间是学生情窦初开的年龄,有些贫困生在面对异性时,感到自卑畏怯,影响了同学关系,在与异性的交往方面常常感到困惑,陷入困境。这些贫困生都因为某些人际关系失调而感到焦虑、烦闷、孤单,有些严重的甚至会有些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
4.对外界困难境况适应能力偏弱
适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统一,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改造的过程,适应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适应的必然结果。高校贫困生在应对困难境况的策略选择上显得较为被动和消极,在某些程度上会阻碍贫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1.经济困难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外在原因
家庭经济上的贫困是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阶层分化愈加明显,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背景下,高校在不断扩招并轨,不同经济水平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统一缴费上学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致使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贫困生一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环境相对封闭,人们相对孤陋寡闻,受到的教育也不尽相同,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大多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出类拔萃,到了大学环境里更多的是强调综合素质,使得这部分贫困生渐渐失去优势,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现状;另一部分来自城市底层下岗职工家庭,他们虽然从眼界、生活环境上更加接近城市生活水平,但这部分贫困生往往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和憧憬进入大学校园,父母家人期望通过子女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致使这部分贫困生承受更多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负担。
随着社会消费热点的持续增长,贫困生经济窘迫的现状与外界不断给予的消费欲望相冲突,使得自卑感逐渐形成,一部分贫困生直接产生逃避意识,远离同学,疏远他人;另一部分忙于兼职外快,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经济现状,故无暇顾及周围同学和学校的集体生活。与经济优越的学生相比,经济困难使得贫困生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长时间内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无法解除,则会使得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发生负性变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