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飞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普及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接受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15 — 03
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各领域,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工作者,深感到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学措施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无不与信息技术有关。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一线教师,怎么界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在如何适应信息技术传播应用的趋势下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要等等,需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究。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一是认为信息技术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具体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中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大量物品和技能。人类的信息技术历经了古代和近代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语言文字、印刷术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用于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存储、检索、显示和利用加工的技术群体:二是认为信息技术是能动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结合对文字、音频、视频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加以传播和利用:三是它是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一定培训,掌握信息技术,使人与技术充分结合,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高效运行。四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应用技术,其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把接受的信息进行传递,把控制的信息进行交换,它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三位一体。关于信息技术还有更多的定义,我们应该在复杂的解释中概括出其本质之义,就能掌握其精髓。这几种解释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简言之,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存储、检索、显示和利用的技术群体。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结合,通过强大的数据库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海量的信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使受教育者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今后教育者应该重视的手段和掌握的技能。
二、信息技术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无孔不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大国不惜代价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安全等方面进行新殖民主义侵略,妄图颠覆控制国家政权或控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另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比如黄色色情对当代大学生影响严重,网上大量存在不健康信息,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目前信息技术在思想教育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了新活力,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再单调
传统受教育的形式一味地依靠教师的灌输,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方面,不仅要重视内容选择,更应该注重教育方式。如果采取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愿意欣然地接受,这种形式无疑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获得较好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音视频、动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实现了从相对单一到多样性的转变,信息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变得宽阔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因素是时空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大大地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时间可以任意选择,当前的微博、微信等先进的交流平台可以在线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下载APP随时可以学习和传播相关内容,没有必要再规定具体时间;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适地选择,不必再固定教室,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有较大的改观,网络基本覆盖校园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可以用WiFi接受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得到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劣以是否取得较好的效益做为衡量标准。效益的好坏与投入和收益有关,投入多,收益少,效益就不高;投入多,收益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好。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投入越大,收益就越大,收益和投入的比率高低与效益成正比关系,收益、投入越高,效益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资源分享,共享,这样就可以节约教育资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还可以对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以便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让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了解更为全面,更为及时,以便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分析,采取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总结,有利于今后改进工作方式,从而为提高教育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想进一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各个要素的运行情况,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删除,哪些需要保留,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分析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和结果。
(3)加强信息技术运用,丰富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信息技术与教育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灵活、多样的教育辅助手段,让受教育者欣然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加强,从长远的角度极大地节约了教育的投入,增强了教育的效果,获得了预期的教育效益。
三、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思政课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设计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接受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来适应这种变革的需要。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努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信息化教育培训创造条件。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积极鼓励和调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教师整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营造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研究的氛围,在教学中,鼓励教师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师树立和形成信息化教育的信心和使用的良好习惯,不断推进和提高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
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供便利的同时对教师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传统教育资源多是纸质,如今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学科,海量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这就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信息进行认真加工,去伪存真,但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重应用轻提高的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获取便利的特点,课前不精心备课,备课只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甚至不加任何加工就进行全盘复制,内容不管是不是符合教学实际,是不是符合学生特点,直接拿来为己所用,长期这样,大大降低个人的分析能力和钻研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视频内容和网络在线课程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不愿花时间精心备课,备课也没有以前那样认真用心。另外,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但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忽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二)信息技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的影响
一个制作完备的教学课件,能大大提高上课的效果,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从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以穿插声图并茂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不同的信息形式对人的作用效果不同。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只听仅能记住知识15%,只看仅能记住知识的25%,但是听和看结合起来可以记住知识的65%”;多媒体的优势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的特点,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进行处理加工文字、图片、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当然,要获得这种效果,需要教师具备熟练地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实际中,由于时间、精力、财力和能力有限,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再之,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才能较好地驾驭这些媒体形式,成为媒体使用的主人而不是被媒体化。
(三)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思政课教育模式要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方案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原理与思想政治理论中,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发挥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因此,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一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双主型”特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角色实现由演到导的转变。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导演作用,对教学活动实施开展起到指导、协调、促进、督促、评价和总结作用。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则成为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动建构者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把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目标,设定清晰,加强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得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课程整体教学目标。近几年,个别高校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在实践活动中灵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合作式、参与互动式、研究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交相使用,同时综合运用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师生间互动,增强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欢。这为形成和完善体现“主导—主体”特征的“双主型”教学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了的丰富经验。
信息技术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便利作用,加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性,规避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不利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加大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整体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建设,不断促进信息技术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后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的提升以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最终达到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丁豪杰.信息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2008,(18).
〔2〕江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9).
〔3〕关桂芹.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4〕刘军,葛国文,魏瑞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5〕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