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朱鹏飞+张婧婷+陈婷婷
摘要:针对广西大芦村文化生态进行了调研,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的视角剖析了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共有的和个性化的生态文化,挖掘出历史文化名村的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探讨了这类资源在现代生活、生产及建设中的应用,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文化生态;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B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36-04
1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西大芦村(第三批),是由劳氏先祖在明朝嘉靖年间携带家眷至此创建。大芦村地处芦荻丛生的荒芜之地,经过该村劳氏先民们的辛勤开发,到17世纪初已发展建设成为拥有15个姓氏(如今是13个姓氏)族群并和睦共处的富庶之乡,为了使后辈不忘当初的创立的艰辛,故而给村子取名大芦村[1]。村内至今仍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数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绿树成荫,几百年来的发展使大芦村已成为一个有着将近5000人的现代农村。劳氏一族,作为当时的官宦人家,从中国的华东富裕地区山东崂山迁移到相对贫困的华南地区广西钦州,在400多年的村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构建了既有传承性又有个性化特征的生态文化。
2 风水及其衍生的生态文化
风水意识是古人在漫长的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总结出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理论,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尽管风水在人们今天看来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它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风水是古人確定村庄选址的重要参考之一。大芦村整体上构成龙和牛的形状(见图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牛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的意思,代表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大芦村老村的聚落选择在眠牛地,坐北朝南,群山环绕,山峰代表着好的官运;而水代表财运,两条水流分别由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流经大芦村并汇集为一条向南流出,为聚财之地。大芦村祖先选择这里作为长久居住地,是希望子孙后代官运财运亨通,并能生息繁衍,代代相传。
数百年的风霜雨露,使大芦村的房子现今成为古宅,大树成为古树,处处烙下了明显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征。劳氏先祖自建造第一个宅院伊始,就非常讲究风水,刻意营造与自然和谐统一、使人能够休养生息的环境;在住宅的建设中,既考虑依山傍水,天、地、人以及环境的和谐,还考虑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克相生。如屋前无水池,就挖塘蓄水;“镬耳楼”、“三达堂”、“双庆堂”屋后无山,则种植梐树(一种阔叶大榕树),以树作“山”,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背靠青山又面对绿水”的风水宝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大芦古宅多为砖木结构,墙体多为里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墙体外部或下部为砖窑烧过的青砖(即熟砖,本地人称“火砖”),墙体里面或上部为泥砖,这样既是为了使墙体外部可经受雨水的冲洗和墙体下部能坚固地承载房子的体重,也考虑了“火、木、土”的相生相克,同时也使房子具备了冬暖夏凉,回南天不潮湿的优点。
古代风水论中“藏风亦聚气、得水乘生气”是生存环境的理想形式。一般良好的风水环境是由“土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态环境形成的[2]。大芦村本是芦荻丛生,树木稀少,一片荒芜之地,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并不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但从风水的角度却是一个适合开枝散叶、生息繁衍的好地方。于是劳氏祖先决定在此定居时,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进行规划和建设,在宅前低洼地就地取材,挖泥烧砖烧瓦,用于修建房屋,并将住宅地势填高,之后引水至低洼处,蓄水为湖,适地栽树,逐步建设成为水生生态系统良好,生活环境能满足地域性生产生活的需要的理想的聚落,并一直延续至今。
风水文化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现存的“古树”。村中随处可见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种类有大叶榕(当地人称为梐木)、榕树、荔枝等。劳氏祖先在宅后种植的七棵古梐树,并以“北斗七星”的造型排列,是对天象敬畏的演绎;与宅前所挖凿的如一轮弯月的池塘呼应形成“七星伴月”之景,体现了“山为丁,水为财”的风水理念[3]。不仅如此,“七星伴月”与镬耳楼西面的古樟树一起表达了祖先对后代“笔(梐树)墨(池塘)文章(樟树)”的期望,而这种生态可以鼓励后人重视读书和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能为后代提供生产、生活和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大芦村的风水是古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表现,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则是村庄有水,有山,有良田,这使大芦村从先天上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古树发挥了保持水土、保护水源、抵御飓风的作用,在村庄周围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良好生态环境,使其免受山区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并能调节小气候。村前村后及周边所种植的密实的竹林,形成一道难以通行的屏障。建筑群之间虽然鸡犬相闻,但往来多需要从湖堤才能相通,水塘起到了隔绝外人迅速侵入的作用。这在战乱不断的“南蛮之地”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古人保障自身安全的需求和智慧。
除了古樟树、古梐树、大芦村还有几百年树龄的古荔枝树(图2)。大芦村被誉为“中国荔枝之乡的荔枝村”,栽种荔枝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村民每当家族添丁,则栽种几棵品种优良的荔枝树。荔枝树除了一般树木改善生态环境,供观赏、提供荫凉的功能外,果实可以食用,荔枝开花的时候是蜜源植物,相应的副产品就是荔枝蜜,这些资源可以为后人提供良好的经济收益。村民在种植荔枝树的时候注重品种的选择,目前存留的百年以上的荔枝树,主要品种是三月红,属于早熟品种,这样的配置结果不仅可以提前提供蜜源,而且花期和收获期都得以延长,另外还提供了自己特有的季节性景观——三月红色的荔枝果,随之形成的是荔枝之乡的特殊生态文化。
这些古树揭示的重要的生态信息:樟树选用的是在长江流域能长期良好生长又适合引进到本地生长的外来物种;梐树(大叶榕)、荔枝树、龙眼树是本地化的树种在村庄聚落的建设中的应用,这些树种的共同特征是能长期良好存活,有的还能开花结果,数百年前就选择这些树种,不仅满足了村落建设中营造好的风水的需要,也是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实施。古树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4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
调研中发现“开门见景”的设计理念在大芦村建筑物(群)景观环境的设计中随处可见。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能满足村庄的景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满足人类对生活环境的心理需求。
以镬耳楼为例(图3),该建筑前门楼外绿树,水塘,青山依次展开;站在前内庭院,可眺望远处的青山;而在后内庭院和廊道都有其独特的以树木为主体的舒适的景观。无独有偶,晚于镬耳楼200年建设的东园别墅从大门往外看,近景是水,中景是古树,远景又是水(图3)。这种处处见景的设计不仅反映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使人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
取水用水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取水用水处的景观也被大芦村的设计者考虑在内(图4)。图中古井所处的位置视野开阔,绿树倒映在水面上,灵动而和谐。而另一处取水用水的地方,同样能看到水、天、树所构成的美景。
5 楹联文化
大芦村以“古宅、古树、古楹联”享誉国内外,且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楹联文化也是大芦村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证,大芦村的古建筑群中所保留的楹联仅明、清时期创作并整理出来的就多达三百多幅(图5)。这些楹联应用广泛,有的贴于居室的固定位置,如门口、厅堂、门楼、顶檐柱、屏柱、屏封、顶梁等处;有的用于喜庆场合,如春联、婚联、寿联等。内容丰富,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述史,或抒情寄怀,或训诫后人,体现修身、立德、创业、持家、勤俭、好学、忠孝等家训思想[4]。这些楹联传承了劳氏家族治家、治学和为人处世的理念,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生态,使劳氏后人从中得到教化,受益匪浅。仅明、清就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1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5],解放后该村一共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6]。
不仅楹联上的文字被流传了下来,书写楹联的传统在大芦村也沿用至今。逢年过节或遇喜事庆典,村民会用红纸将这些传世楹联重新书写,并郑重地贴在固定的位置上,几百年来从不更改。而现在村民在重贴旧联时,偶尔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联一同贴在门旁,这是他们对楹联文化,对家族传统在传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
6 结语
特殊的文化生态产生个性化的生态文化,而大芦村的生态文化,是大芦村先民在适应和改造当地独特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几百年来大芦村的村民敬畏自然而不盲目崇拜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滥用自然,通过自己的智慧,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結合自身的需求,营造了村庄良好的生活环境。从生态和文化的角度能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大芦村的体现,以及古代建设者的智慧在村庄中的积淀。这些文化生态及其积淀的生态文化资源,是构成大芦村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但在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在已开展的现代农村建设中是特别容易被破坏的部分。
中国历史村落有数百万个之多,对于这些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引起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五批)和中国传统村落(两批)的村落分别已达169个和1561个,这些村落蕴含着大量的个性化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已经被发掘的共性的评估指标以外,还有很多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等个性特征的生态文化资源。对这些村落的文化生态研究,发现和认知这些历史村落共性的和个性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开发利用,将是一项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国家工程,任重而道远。只有在了解历史村落文化生态以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制定出保护这些个性化资源的对策,按已有的、合理的生态顺势发展这些村落,才能真正达到保护村落个性化的目的,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度出现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情况,建设具有良好文化生态的新农村,保护和积淀具有生态多样性的个性化文化。
参考文献:
[1]荣海山.传统村寨的价值判读与保护复兴:以广西灵山大芦古村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5(11).
[2]禄永鹏.论风水中的生态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7).
[3]黎 勇.关于大芦村古建筑群景观的风水文化探讨[J].建筑技艺,2009(10).
[4]滕 忠.广西楹联第一村:大芦村[J].小城镇建设,2002(9).
[5]刘美凤.广西楹联第一村[J].当代广西,2011(1).
[6]张 政,唐之彦.传承文明创建文化钦州[J].当代广西,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