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云+朱彩兰
从课程思想的视角观察,思维导图的特征鲜明地体现出对象管理的思想。思维导图的各级主题就是对象,主题又具有样式、边框等各种属性,根据属性各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构筑相应的结构。本文将从对象管理的视角出发,设计思维导图单元的教学。
● 基于对象管理思想的单元设计
思维导图单元设计面向的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认知结构已经具备了抽象的概念,可以根据客体较为抽象地进行分类。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在把握教学内容与思想融合并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阐述单元教学的模块设计思路。
1.思维导图我来识
该模块指向思维导图的功能认识及初步操作。对象管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对象、属性、关系与结构。思维导图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各级主题,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象的意识,以及进行对象化的处理与加工。初识思维导图时,教师应以多样化的实例为主,构建学生对思维导图各对象的整体认知,然后从最小基本单位——主题对象开始,介绍对象的不同指代,展开对象化管理的教学。
根据模块定位,教师要首先展示和分析典型的思维导图应用实例,分别涉及属性的调整、结构的应用、模板的应用等,促进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化特点的了解。在主题的对象指代上教师可以考虑人、事及物的不同,再借助分类练习帮助学生体会对象分类的思想。
具体操作涉及中心主题及其子主题(仅限第一级)的创建、编辑与保存。技术操作的低门槛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合理分类的了解与关注。
2.归类梳理好帮手
该模块指向主题的分类管理。主题的管理需要建立在理解主题关系的基础上。学生认识主题对象后,需要进一步了解主题对象相关的基本操作,如添加、修改、删除等。在操作主题对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主题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层次关系、包含关系等,并根据关系合理调整主题间的位置,而在思路上则要先明确分类再进行操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子主题的插入。教师可以以四季词语分类练习为导入,通过词语归类、梳理词语与季节之间的关系,为子主题的插入奠定基础;明确词语归属后,再进行子主题的插入操作,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表达(如上页图1)。
考虑到分类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想一想:以上词语还可以怎样分类”,提醒学生分类及关系的多样性,如可以根据两字词语与四字成语进行分类,从而促使学生对关系的理解由树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换。
二是子主题的调整。借助子主题插入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引入子主题的调整。子主题的调整过程,如删除、添加,体现出对象之间关系的操作,表现为子主题与旧分支主题之间关系的消失,以及与新主题之间关系的建立。考虑到子主题归类错误可能是操作性错误(误操作),也可能是认识性错误,即不明确正确的分类,教师可进一步借助“图形归类”练习(如图2),以改错的方式明确分类原则,即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分类的标准、分清层次关系。用两个例子练习子主题的调整,旨在促进学生明确分类标准,并能通过操作实现正确归类。
三是子主题的隐藏与打开。子主题层级较多时,需要根据应用场合进行隐藏与打开。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经验,如文件夹列表的展开与折叠进行迁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分类问题的普遍性。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围绕子主题来实施,如子主题的插入、调整、隐藏与打开三个操作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即让其从思想上达到“为何做”的层面。
3.我的导图更好看
该模块指向属性调整,旨在实现表达主题与凸显主题间关系两个目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主题对象与多样化的对象关系,为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主题关系形象化、直观化的理解,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对象及关系进行直观的表达。据此,设计思路为:通过调整对象属性,为思维导图添加合适的图片、图标、外形及边框、颜色等修饰。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颜色单词记忆图”为例说明属性调整(如图3),通过对主题线条、文字等颜色的修改,使学生通过观察对象的属性信息来理解主题所包含的信息。
图3使用了与单词颜色一致的颜色,后面又添加了与单词一致的图片,调整属性后增强了思维导图的可读性,实现了帮助记忆英语单词与词义的目的。因此,屬性调整时,教师应从主题表达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适当的选择。最后,学生通过为各科作业完成情况添加图标表达主题,不仅直观呈现了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在相同图标的主题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具体操作涉及思维导图外形与边框、文字、主题线条的颜色等的调整,以及图片、图标的插入与大小调整。此模块强调对象属性的调整,重点通过属性的美化促进思维导图内容的表达。
4.结构模板用处大
该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结构进行表达的能力。在第2、3模块思维导图主题位置与属性调整的学习中,学生对主题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基本的认知,体会了由属性建立的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与形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思维导图提供的含有多样性关系的结构与模板,方便学生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快捷地选择合适的思维图结构。
由于思维导图软件中提供的思维图结构种类较多,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模块选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树状图结构与时间轴结构进行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结构所表达的父子关系和时间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是,先理解关系再选择相应的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所构成的“父子”关系(如图4),形成的结构是树状结构,然后根据此结构表达对象之间的父子关系。此处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家庭关系的树状表达,这样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家庭关系中的结构。
其次,教师分析苹果树生长过程的几个时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需要使用能够表达时间关系的思维图结构来制作思维导图,引出水平时间轴结构的使用(如图5)。
最后,教师根据出游计划这一主题选择模板,制作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对效率思想的进一步体验。
具体操作涉及思维图结构的插入与修改、思维图模板的插入与调整操作,并让学生在理解关系的基础上,掌握树状图结构与时间轴结构的适用范围,促进他们用结构准确表达关系的能力。
5.思维导图我来创
该模块指向思维导图认识的拓展与提升,主要表现在对象管理知识体系与工具认识上的拓展与提升两个方面。首先,在学习了思维导图的主题对象、属性关系、模板与结构的基础上,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管理对象的必要条件,但对以上四方面的认识存在较为单一的状态,需要教师强化对思维导图软件的综合应用与迁移,提高学生对零散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归纳、总结的意识,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另外,思维、关系、结构的表达不应局限于思维导图XMind一种软件,应该超越具体工具,从多工具(百度脑图、SmartArt等)角度,渗透对以上思想的表达。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可以设计拓展与提升主题活动,从功能上引领学生拓展对思维导图的认识。选题可以是读书笔记、作文思路、解题步骤、旅游计划、知识点梳理、错题集整理等多种;工具可以在本地思维导图软件(XMind)、在线思维导图软件(百度脑图)、其他软件(如文本编辑软件中的SmartArt)中的相关功能中进行选择,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
活动过程:①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商讨合适的选题,再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思考从主题的哪些方面进行梳理,进而围绕主题进行归类整理并细分子主题。以“知识点梳理”为例,小组成员可以选择当前所学的语文课本,各自选择某一单元,从内容分类的角度(如生字、词语、句子等)出发,寻找相关类别的知识。②任务分工。要求组内成员每人至少选择一个分支主题,确保参与。③素材整理。资料收集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分类整理,讨论合理的归类方案。④制作环节。小组成员分头制作思维导图,并合成。⑤评价完善。班级展开思维导图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具体操作涉及各自负责单元的思维导图的创建与绘制,以及小组所有思维导图的合成操作。此模块,不仅让学生体会小对象的管理过程(各自思维导图的制作),更能让学生理解与体会小对象与小对象之间形成的大对象的集成过程(小组思维导图的合成)。同时,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交流的魅力与成功的喜悦。
● 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对象管理思想指导思维导图的教学时,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对象管理思想,教师需注意以下两点。
1.对象指代的多样性
首先,注意设计的实例需要体现出三种不同的对象。对象管理是培养学生以对象的观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对象管理意识的过程。但在学生视野中,什么内容或哪些内容可以视为对象,较为模糊。由于被看作对象的目标实体,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或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涉及以上三种不同对象的实例进行讲解,慢慢引导学生,促使学生逐渐建立对象的观念。
其次,設计的实例需要能够将对象的指代解释清楚。如何准确地表达对象,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的组织也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认知水平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前运算阶段后期与形式运算阶段前期。依据此情况,教师在进行思维导图内容的介绍时应该从具象的内容开始介绍,也即“对象是什么”,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对象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与对象相关的其他内容。
2.对象迁移的普遍性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迁移,促进他们对对象管理的理解与应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新知识的学习,如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邮箱的管理等。以文件为例,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文件与文件夹相关的操作,如音乐、文档等不同文件的学习,可以通过查看属性建立不同或相同文件之间的关系。以“文件夹树形呈现列表”为例,在文件资源管理器左侧窗口,可以直观看到文件夹与子文件夹之间以树形的文件系统结构呈现,彼此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父子”关系。学生通过该实例,可以很轻松地迁移到思维导图的树状图结构学习过程中,进而延伸与拓展至对其他不同结构的主题对象之间存在的更复杂关系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父子关系等。以“家族成员关系”为例,长辈与子辈之间存在一定的父子关系与权威关系,如何用思维导图来表示这种关系呢?可以通过靠近中心主题的位置远近,表示主题对象的级别及权力的高低。学生的以上思考过程,实际上是在试图归纳各种信息对象,梳理成员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思维的可视化表征的过程。
“父子”“兄弟”概念的引入,既是一次形象的引入,也是关于“关系”的标准化描述用语的引入。教师通过中心主题与分支主题对象的“父子”关系与分支主题对象间的“兄弟”关系的说明,促进学生对树状图结构的清晰认识,最终使学生达到在不使用树状图结构模板的情况下,通过自行添加主题对象的方式,创建出树形的思维导图的目标。文件夹与家庭成员关系两个实例更加形象地向学生描述了何为“树”,何为“树状结构”。同时,这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了“树”结构的普遍性,为以后更好地理解“网状结构”做好准备。
目前,思维导图教学仍存在着浓烈的经验选择与工具论色彩,在信息技术课程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不乏此现象,伴随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研究的丰富,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以课程思想视角之对象管理思想来认识思维导图、理解思维导图继而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是思维导图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相应思维品质及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