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文廷 方星星(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
文化生态视角的海南文化景观资源研究1
文/ 徐文廷 方星星(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
1.文化景观构成特性
文化景观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是人在自然景观之上,结合人文与自然,侧重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的特性,突出自然、人为构建创造的叠加以及人文精神结合的复合景观实体。无论是定义层面、尺度层面,其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其构成的体系。文化景观就构成上而言有着“两分法”和“三分法”之说。两分法就是将文化景观分为物质和精神(价值)两个组成层面,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和平、肖竞等人曾经提出一个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体系。两分法是将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为物质与价值两个系统。在物质系统中分别包括行为、建筑、空间、结构和环境要素。价值系统中包含了人居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针对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人类在自然景观之上所赋予其的外化影响,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的特性,突出自然结合人为影响和创造以及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笔者倾向将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重新分化,从文化景观特性和概念的角度将二分法中的物质部分分为自然要素系统和人为构造要素系统,将精神部分以文化精神命名为第三系统。重新将文化景观构成要素进行细化,进而从文化景观更为准确的定义和概念出发对其进行构成要素的更准确分划。如图1(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更新图)
图1 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更新图
图2 海南岛自然空间要素图
2.文化生态视角的特性
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的文化生态学,是从环境可能主义的立场,认为自然环境提供可供选择的机会,由文化历史与特殊习俗等组成的文化决定文化对环境适应的方式,环境与文化是一种互动与辩证的关系。文化被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契合点,被理解为人类在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复合体。美国文化生态学者斯图尔特认为人类在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文化也将显现出不同的“生态景象”,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强调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生态学那样局限在自然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文章借助文化生态学的观点作为研究视角,将海南文化景观从人类精神(价值)系统层面进行了分类,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景观的概念认识上的复杂性问题,有利于文化景观的分类与研究。
3.海南文化景观构成体系
凯文•林奇在研究城市形态时候曾经提出:“社会文化和空间现象是相互关联的……文化与空间现象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人这个变因而产生的,两者都有复杂的内在逻辑。”从文化景观的构成更新分析,借助文化生态视角的特性,笔者将海南文化景观的构成分为三个体系,第一个为海南自然地理空间体系,第二个为海南山水植被要素体系,第三个为海南地域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分布在岛内的多种文化。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基本文化形态,分别包含了海南农业生产文化、人居文化、宗教文化、流人文化以及新时期的红色文化等。借助文化生态的视角,可将海南文化景观及其存在状态进行类型层面的划分,得到海南文化景观资源的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生产文化景观、民族人居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流人文化景观、红色文化景观以及其它少数综合类文化景观,从而为文化景观的分类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效的分类操作。
1.海南地形空间要素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从地理区位和农业方面来讲有着南海热带宝岛之称。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兴起,海南岛在旅游产业方面也可谓蕴藏资源巨大。文化景观是人类行为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的叠加,因此自然空间要素是构成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岛呈现梨形轮廓,本岛大面积位于南亚热带范围内,只有南部属热带地区,而海南岛总体上属热带范围。整个海岛在自然空间上呈现以中部偏西南的五指山为至高点,向周围层级降低呈草帽状的空间形态(图2海南岛自然空间要素图)。山地到平原过度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较为明显。海南也是行政纬度区跨最大的省份,北起琼州海峡,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拥有着海岛、海滩、滨海湿地、湖区、江河、矮山丘陵、山地等多种自然空间的景观资源,为各类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基质。整个海岛地理单元中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阶地平原、台地、山地、丘陵。刨除客观生产要素以外,关于空间要素主要集中在文化景观选址的讨论,文化景观于自然空间形态之中的存在与关系反映了文化景观中人们精神(价值)层面的喜好,同时也是人地观的具体体现。在后续关于海南文化景观资源的基本类型中,自然空间要素、地理区位以及交通环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不但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化生态视角中不同类型、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和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海南地域文化地理分异中的重要研究层面和说明指标。
2.海南山水植被要素
海南岛以五指山主峰和莺歌岭为至高点向四周高度逐级下降,这也形成了以海南岛中部为源头主要河流成网状辐射四散的景观生态大格局。海南岛山与水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除至高主峰外,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还有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海南岛山脉呈现丘陵低山地形,海南岛三大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5%以上。主要河流入海位置在海口、昌化、琼海等地。由于地处热带北缘,海南拥有3000多种热带植被,建国后,又陆续从国外引进2000多种,均取得了成功培植。这些都为海南的文化景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观资源。从1991年与2008年海南岛林木遥感解析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林木植被整体面积在增加,原始和次生天然林面积比在减小,人工林面积大大增加,这也说明人力对海南岛的生态景观进行了较为积极的干预。(图3海南岛林木分布遥感解析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3年02期)这种积极的变化为海南文化景观所处的环境提供了积极的生态背景,同时增加了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图3 海南岛林木分布遥感解析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3年02期
图4 海南民族主要分布区域图[5]
3.海南地域文化及地理分异
海南岛承载了多种地域文化共生共存,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论,目前主要以汉文化为主,海南本土黎苗文化最具特色,回族文化影响力居末,这些民族文化又包含了各自关于人居、宗教等亚文化;从整个历史长期发展来看,在生产生活层面来讲,农耕文化长时间占有绝对优势,畜牧文化作为补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又遗留有流人文化、红色文化等。在海南岛的中南部黎族文化区域所占比例较大,苗族文化以斑块状分布其间。少数民族文化除回族外,基本区域都分布在高山丘陵地区(图4海南民族主要分布区域图)。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关于民族文化类的文化景观也就相应地集中分布在各自区域。其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空间与山林水系关系密切。在海南岛周边沿海地区,汉族为主的农耕文化在历史上发展就较早,随着交通的发展,唐朝对海南环岛建置的完成,岛周围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环带。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进入了现代中国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海南岛的变化迅猛。现阶段,海南沿海平原地带城镇密布,发展迅速。人口密集、工业发展、交通设施便捷,城市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整体文化水平处在本岛最高层次。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万宁等城市不仅是岛内各区的政治中心, 更成为交通、经济、文化等综合中心。因此在这五大城市区域中可定义为城市文化聚集区,当然其中仍然包括人居文化、宗教文化等。
1. 生产文化景观类型
生产文化主要指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内容繁杂的文化体系总称。对于海南景观资源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文化景观类型应当聚焦在古代农业文化景观这一部分,其中包含农耕文化景观、少数民族山林采猎文化景观、滨海渔业港口文化景观等。海南岛关于生产文化景观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位于儋州境内的千年古盐田以及随着汉族迁入后所带入海南境内的桑蚕养殖景观。唐朝前后先进农业工具和技术的引入,水利方面以澄迈祥塘,琼州渠堰为代表,灌溉了大面积良田。海南岛北部及东部的大面积椰林和槟榔林景观也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猎是当地少数民族委以生计的重要行为,因此采猎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中部黎苗聚居地区。滨海渔业港口文化景观包括渔业以及港口两个部分,由于海南在南海海上丝路中的重要位置,其渔港和贸易避风港在历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海上丝路”的印证地三亚梅山唐代穆斯林墓葬群以及“商旅云集、海舶辐辏”的海口神应港等(图5海南千年古盐田和唐代穆斯林海港墓葬遗址)。
2. 民族人居文化景观类型
海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人居文化景观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汉族归侨人居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人居宗庙建筑景观之上。第二部分就是黎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人居文化景观,主要表现在居住场所以及场所所在的场域方面。汉族归侨人居文化景观产生于近代中国,其建筑景观结合了中国传统汉民居结合西洋建筑风格所产生的特殊民居文化,传统骑楼的基本特点是联排、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深3-4米的人行道,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多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口骑楼老街、儋州中和古镇、文昌铺前镇骑楼、林家老宅等。黎苗少数民族人居文化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其中包括建筑及村寨的特殊布局以及植被覆盖等。海南本土的黎苗与中国大陆本土的黎苗相比较,具有其比较独特的部分,船型屋及吊脚楼为其建筑特点,同时椰树、槟榔、翠竹、棕榈、蒲葵相互交错掩映是其植被的标准配备。黎村苗寨可以说是海南黎苗民俗风情的缩影(图6骑楼与黎族船型屋)。
图5 海南千年古盐田和唐代穆斯林海港墓葬遗址
图6 骑楼与黎族船型屋
图7 海南宗教文化代表性资源
图8 流人文化及红色文化景观
3. 宗教文化景观类型
宗教文化景观即与宗教文化及行为相关的景观构筑物或遗迹,主要体现在神庙、宗教文化景区。海南岛是多宗教文化共存的文化岛屿,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天主教及基督教、民俗宗教文化几个部分,其相对应的文化景观也都极具代表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具有知名度(图7海南宗教文化代表性资源)。三亚南山寺以及海上观音南山佛教文化景区、永庆寺为海南佛教文化景观的代表;定安文笔峰为海南道教文化景观的代表。三亚南开清真寺、儋州那大堂、海口府城堂是伊斯兰教文化景观和基督教文化景观的代表。海南民俗宗教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为妈祖信俗和冼太夫人信俗以及祖宗供养习俗,各地均有供奉香火,批复兴建的文昌妈祖世界和平岛、海口冯宝冼太夫人文化园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宗教文化景观。
4. 流人文化及红色文化景观类型
在海南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人文化对当时伶仃于大海之上海岛的影响可谓十分重要。流人文化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流人本身,第二层面是流人对本土文化产生的影响。关于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为东坡书院、五公祠、海瑞故居、海瑞墓等,三亚崖城镇水南村也是流人文化景观的代表。从汉到明,被贬到海南的名相名臣15人中,有10人居住在崖城水南村。海南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也十分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冯白驹将军故居、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琼中白沙起义纪念园,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等。流人文化景观、红色文化景观多分布在海南岛环岛外围平原地带,也有部分红色文化景观分布琼中地区(图8流人文化及红色文化景观)。海南岛不少地理区域或河流的命名也都与流人文化有关。
5. 其它综合类文化景观
除了上述几个类型的文化景观之外,海南还有诸如以福山咖啡为代表的将咖啡种植到体验及咖啡旅游融合于一身的咖啡文化景观;以红坎坡为代表的陶艺文化景观;以宋世祖居为代表的现代名人故居文化;以冯小刚电影公社为代表的现代影视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化景观,这些都为海南省的文化景观增添了丰富的资源。
图9 海南经济发展带大致划分
海南岛开发较晚,自然环境得到较好保护。中国第二大岛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约占中国整体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据不完全统计,全岛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共11大类240余处。得天独厚的海滩自然景观成为其全国不可多得的热带旅游资源宝库。国民关注的多为海南自然景观方面:漫长的海岸线,各具特色的不同海湾,海边的优质沙滩,椰风海韵的自然景观为国内外旅游者所青睐。全岛森林覆盖率达40%。蓝天碧海,空气清新,被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
但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海南所特有的本土文化景观资源,如果能够将这些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那将为海南未来的旅游发展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升一个更高的台阶。
1. 海南岛经济发展带
旅游景观资源的整合要依靠整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分步进行。海南是我国经发展起步较晚的省份,自1989年建省以来才开始进入全方面的经济建设。由于人口分布、地理区位、开发先后有所不同,依据现有的社会情况,海南可被大致划分为四个发展经济带(图9海南经济发展带大致划分):东线沿海经济发展带(包含海口到三亚沿海地区)、东中线内陆经济发展带(包含西南沿海地区)、中西内陆经济发展带以及西线沿海经济发展带。这四个经济发展带依开发先后顺序与程度依次排列。经济开发与发展的程度也随之呈现出梯度变化。全岛的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整合也会受经济发展带的影响而呈现梯度的不同。因此可将旅游资源整合按照此四部分的顺序进行合理化安排。
2.海南交通与文化景观资源整合
海南省的交通线路大致可以分为三条线:东线、中线和西线。还有一条海文高速直接通往文昌(截止2017年在建)。其东线、西线是环岛G98高速,同时拥有世界第一条环岛高铁,串联全岛沿海周边市县,从海口出发,路过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再从西线返回到海口,从而形成环状分布的公路交通网。从目前的交通布局来看,海南交通肌理呈现出北部相对密集,南部相对稀疏的整体状况。未来海南要通过全域旅游打造田字形立体化交通网络,机场数量增加到四座(海口、三亚、琼海以及在建的儋州机场),有效连接东西部以及中南部的区域。海南岛东部地区交通相对发达,作为海南东部沿海的一条“经济走廊”,海南环岛东线高速公路:纵贯海南岛南北,连接两大重要城市省会海口和著名热带旅游城市三亚,途经琼山、定安、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四市两县,不仅是海南的黄金旅游通道、农产品运输要道,还是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世界小姐选美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要活动的交通要道。从现有的旅游景观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具有更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因此未来利用中部交通的深入发展整合景观资源是能够带来极大效益的行为。在串联了环岛高铁之后,海南的环岛景观廊道全面形成,这也为文化生态提供了有利的链接。
3. 海南景观文化的整合
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概念。景观文化是人类长期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所形成的人居观及人地观的集合,它体现于文化景观实体之中,同时又被不断地提炼归纳进而发生继承与演化。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资源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发现,学者要在零散的景观资源之中发现并总结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景观文化,从而将地域文化与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最优化地整合,形成具有地域代表性和文化价值的景观资源。通过海南所处的自然及社会地理区位及特点,结合世居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特点,海南景观文化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1)热带海岛特性: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后条件注定了其在景观文化中被注入强烈的热带海岛特性。海南四面临海,数百年来,险恶复杂的琼州海峡限制了海南与大陆的文化往来,而浩瀚的南海,更成为本岛与东南亚诸国联系的巨大障碍,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海南文化只能在一个封闭的海岛环境里孕育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景观文化。另外,海岛环境,特殊的景观植被要素,也是大陆所不具备的。遮光、降温、防风避雨成为人居文化融入景观无处不在的功能标配。海岛自身与大陆在广义生态学上就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其被大海包围,台风洗礼,多民族世居,流人放逐,等等诸多要素共同复杂作用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生态。这对景观文化乃至整个海南文化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2)山地文化特性:海南中南部五指山高耸,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区。海岛山地的开垦农耕文化无疑成为山地文化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世居民族在利用山地的同时也形成自然崇拜的文化信仰。万物有灵落实在了农作物、山川巨石、牲畜野生动物之上。这些崇拜对象及其方式都离不开山区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其中作为黎族的图腾崇拜有蛇、龙(鱼)、狗、鸟、蛙、牛、猫等动物,植物方面图腾以木棉、芭蕉、番薯、葫芦瓜等为代表。这些形象都映射在服饰、建筑、聚落布局等等实体之上来表达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崇拜,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景观特性。
(3)兼容多元的文化特性:除了世居海南本土黎人,自宋代以来由于海上丝路迁入的海内外回族、明代苗人以外,汉代以来汉人又分福佬、客家、广府三个族群。另外,海南还有往来海外与本岛的华侨华人约200万。这些不同民族和族群都有自己文化特质。其文化风格亦都保有着自己的景观文化。在有限地域的小岛之上,拥有不同文化的各个族群能在此生生不息共同生存发展,文明从未断层而长盛不衰,兼容多元的文化特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指标。这种特性也体现在了景观文化之上,文化的多元性与兼容性往往是共存的。海南黎族文化(与大陆黎族文化完全不同)作为海南世居民族文化出现时间最早,虽然原始但是至今保留完好,在长期的人地关系中形成了适应自然环境的景观文化,所以后来传入的先进汉文化或其他域外文化,只能逐步改造、融合而并没有完全取而代之。
海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较为丰富的大省,很多人忽略了海南岛的人文情怀以及文化景观资源的丰富性。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将海南的文化景观进行要素体系构成研究以及归类,整体上有利于文化景观的分类以及旅游资源的整合,个体上使得文化景观能够得到系统的认知和保护,让旅游产业在以文化景观为载体的基础上更好更科学地参与文化体验式的旅游开发。
(责任编辑 童永生)
[1] 李和平,肖竞.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2-93,94
[2] 徐文廷,林建群. 康区佛教文化景观构成体系及类型研究[J].风景园林,2015,(08):29-36
[3] 金其铭, 杨山, 杨雷. 人地关系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346-367.
[4]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5] 朱竑, 司徒尚纪. 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J] .地理研究, 2001 , 20(4):464
[6] 云大修. 初探海南岛域镇体系[J] .地理研究, 1993 , 12(3):80-88
Research on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Hainan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从文化生态视角和文化景观的构成特性入手,明确了海南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将海南文化景观构成分为三种要素,分别是海南地形空间要素、山水植被要素和地域文化要素,将海南文化景观划分为五个基本类型:生产文化景观、民族人居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流人文化及红色文化景观以及其它综合类文化景观类型。从海南特有的海岛发展经济带以及交通和景观文化几个方面为海南文化景观的分类保护以及文化体验类旅游资源的前期预备整合与开发提供参考。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ainan cultural landscape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constitute feature, constructive element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terrain space, landscape vegetation and cultural elements. On this basis there are fve typical primitive types including Produ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local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religious cultural landscape, banishedm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omprehensive cultural landscape. Try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assifc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experienti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Hainan.
文化景观;景观资源;景观类型;海南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sm landscape resources; landscape types; Hainan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3.010
徐文廷,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景观。
方星星,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务设计、文化景观。
1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联青年项目、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yqd1622)、 文化生态学视角的海南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编号HNSK(QN)16-8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