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的美学意蕴与传承策略

2017-07-31 23:57余安安
美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匠人技艺工匠

余安安

(廊坊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的美学意蕴与传承策略

余安安

(廊坊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非遗技艺中匠心独运、重道善工的“工匠精神”蕴涵了中国哲思与美学意蕴。结合当下京津冀非遗保护实践和社会精神建构的整体需要,观照传统匠人对艺、器、道的融合与平衡,弘扬非遗的古韵今风,采取了文化共蕴、精神共享、产业共赢的传承策略,可作为文化接力返本开新的重要依托。

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意蕴;京津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非遗文化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审美上也打上了民族浓厚的美学印迹,其中,非遗技艺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是最具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色的一种元素。工匠精神本质彪炳人文的艺术精神、重道善工的艺术追求和精益求精的艺术理想,是非遗艺术家内在生命力量的勃发,贯穿着民间艺术自古以来踏实质朴的风格与特色。从当下发展角度来看,讲究传统工艺的传承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弘扬传统非遗文化精神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推进,梳理匠人的审美精神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生态的构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是技术文明古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的技艺,积淀了辉煌的成就。“工匠”一词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匠心”始于在源远流长的精神根基;“独运”表现为日臻完善的传统手艺。其中折射出精雕细琢的创艺妙法、民风民俗的素朴之美、炉火纯青的精诚之道,彰显了工匠精神、美学意蕴和文化情怀的交相辉映,这份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值得我们细细追溯和品味。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工匠的技艺、精神、创意等元素作为非遗文化中最能焕发人文光彩的部分,是非遗文化精神的重要表征,理应得到重点传承和发扬。

一、匠心:心手相应

《说文解字》中释“匠”:“匠,象形,凡匚之属皆从匚,读若方。匠,木工也。从匚、斤,斤,所以作器也。”原指木工,段玉裁注曰:“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即对有特殊、娴熟技艺的人皆可称为“匠”。比如华夏始祖黄帝,不仅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个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众多发明的卓越工匠。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指出圣人是百工之事的实践者,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开创者。明代《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手工业等生产技术以展现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水平,这充分说明匠人在古代文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传统匠人追求艺、器、道的自然平衡,取法自然,应乎实践,形成了传统艺人丰富的创作源泉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匠人的赤诚真心、精诚用心和坚韧耐心构成了难能可贵的“匠心”。正是对匠心无怨无悔的坚守,对精品的至臻至诚的美学追求,承载了文化情怀。由德艺双馨匠人铸造的工艺被赋予“比德”的智慧,不再是单纯的功利机巧之物,不被工具价值所异化,而是经过心自知之的岁月积淀,形成具有丰沛生命力的艺术品。

中国艺匠的境界是一个讲“意”的境界,意,心上之音。这个心上之音,既是中国人认识事物、兴发情感的中介,成为中国诗性的不朽核心,又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观照性、解释性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甚至东方传统生命哲学的根本命题。这一核心命题,横亘千古,从最早的“言意之辨”,到后来层出不穷的“意趣之说”,真正的文人艺匠孜孜不倦地触及“意”的命题。由这里为入口,展露“神与物游”的想象特构,宣示中国人心灵的风采,亦以此为尺度,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寻幽探秘,把握东方式的生命特质与深度。在中国人的“道技相生”的技艺世界中,匠人与文人的重要区别在于这个“意”。[1]

故此,“意匠”的独特在于意:意境、意趣、意味等心意是中国人对内心世界的诠释,蕴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外的无限可能,辩不清道不尽的内在义理却融入了匠人的风采神韵,表现了东方诗性智慧的魅力。我国最早的工艺理论专著《周礼·考工记》中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打造精品须以天时地利为“外师造化”的良好条件,材美工巧指将主客观资源“中得心源”的相互促进,才能创造“天人合一”的大美。

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追溯工匠精神的哲学底蕴。如庄子塑造了各类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匠人形象,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轮扁凿轮、解衣般礴等寓言中,体现了工匠的超凡绝技之下蕴藏的朴拙的诚心和率性的匠心,创造过程便为“体道”本身。由客观实践进入内在精神的发现,观照的重心从技艺移至心境,方能真正实现心手相应的和谐至臻境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须知庖丁之“道”非一日之功,而是日久天长的技艺提升。渐入佳境象征着美的诞生过程,庖丁并非粗暴简单地剖解牲畜,而是艺术家般手舞足蹈的忘我投入,演绎精彩绝伦的行为艺术,肢体的每个动作都“莫不中音”,充满了韵律美感,发挥心理对生理的冲击力和潜在机能,达到身心共鸣、物我相宜的自由境界。

唯有将道作为技的底蕴,道外化为得心应手的优游自得,心灵的热情邂逅技艺的洒脱,才能够虚实相生而游刃有余,在精雕细琢中舒展写意精神。

二、独运:神与物游

非遗传统文化的悠久神韵可从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华艺术精神中追溯其缘起,从文化根脉中寻求源远流长的活水之源,神与物游代表了工匠精神向艺术精神的升华,神韵灌注,物华才能经久不衰。也因为神是个体互异的特征,所以匠人凝于神才能焕发原创和个性的魅力,才能从心所欲地发挥创意。

庄子主张人应从简单的工具性、技术性、功利性等物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德与道为神的层面,事与技为物的层面,而艺者是神与物游的能者。合于自然的神遇是内在审美内视的起点:“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目不能视,口不能言,但身体与心灵完成了无缝对接,因全神贯注而达到了顺应天机的境界。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庄子·达生》)

引文表达了孔子赞赏痀偻者看似毫不费力的高超技术,实为局外人往往看不到一技之长者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痀偻者道出了其中玄机:凝神是内在价值的发现及外化,凝神专志于一物一事之上,不被世上纷扰幻化所扰,能一丝不苟又持之以恒,便可善巧而从道。

儒家经典《诗经·卫风》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强调细致用心的独特运化,独运渗透于智慧提炼、道德铸造、工艺打磨、美学追求的每个环节。此外,工匠还能从佛学精髓中汲取精神支持,佛教精美的雕像壁画等艺术作品凝聚了创造者的神思和心血,佛教提倡的精进精神又是匠人的用功特质,凭借勤勉精干的渐悟。终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无所挂碍地打开一片豁然开朗的妙境。

儒释道等中国哲思为匠人聚精会神的专注品质提供了全面深刻的文化注脚。用志不分乃至通向全然忘我之境,神性便会默然相应,“默照心行”地通达“神与物游”的自由创造世界,奇妙高峰体验已经完全超出简单的器物和机械的技能层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超越性的审美层面,由于创作的过程熟而生巧,巧构成了美感元素,同时也是美好理想、情怀在物中的寄托,终升华为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

京津冀特殊的地缘文化孕育了地灵人杰和器胜艺韵,北方瓷器生产工艺卓尔不群。历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南方景德镇陶瓷工艺以肌体细腻为特点,而河北邯郸市彭城县和磁县的瓷器则以黑白为主色表现了燕赵文化的粗犷古拙之美。始于宋元时期的磁州窖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窖,智慧且有品位的匠人能将古典书画、诗词谚语等文艺元素“独运”于瓷器纹饰上,通过巧夺天工的技艺使器物焕发创造者的内在精神和气质修养,能将技能、才情、格调和神韵等元素水乳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学趣味而极具品鉴和收藏价值。明代汤显祖在《邯郸记》中描绘了磁州窖瓷器的精美无暇:“这枕呵,不是藤穿刺绣锦编牙,好则是白玉看雕体势佳。呀!原来是磁州烧出的莹无暇,却怎生漏出通明垆?”[2]历经时代变迁、趣味变化,当代先进新釉上彩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磁州窖工艺,然而当我们惊艳于新鲜绚烂之际,决不应忘记最古朴最写意的黑白记忆,勿忘初心地珍视、爱护那份沧桑脆弱的美丽。

独运非指一己之力,更应凭借独特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审美进行文化突围:从外在仪式中唤醒内在灵感,从一丝不苟中彰显生命意义,从生活情趣中提炼美学理想,才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赏悟匠人独运的风骨气势、神采韵味。

三、传承:古韵今风

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不仅古韵犹存,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灵动的风采,在当代非遗文化接力中,需要继续为古老的非遗技艺灌注生气,延续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的格局。京津冀非遗文化彰显了燕赵地域文化气质,非遗所内蕴的工匠精神是当下社会发展和传统延续的重要精神资源。

京津冀是具有典型文化特色和风物气质的地理区域,某种程度上也是具有一体性的文化圈。由于血脉融通的地缘关系和协同发展的历史根基,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积累中形成了天然紧密的文化关联性和价值互文性。京津冀三地传统文化联结,民风民俗互通,形成同根不同枝的非遗文化,尤其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体现了同处一脉的地缘文化精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在加强政治、经济等一体化的同时,也在打造文化的协作发展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在三地的文化接力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需要首先形成和而不同的联合意识和协同机制,为联手打造非遗品牌、协同保护非遗资源、齐头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形成推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相互开放市场,完善文化市场一体化机制;(二)有效整合资源,实现非遗文化的资源共享;(三)促进非遗文化信息互联互通;(四)构建展演传播合作模式;(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六)建立学术交流分享渠道;(七)促进三地非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在产业化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总之,通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度,最终构建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共蕴、精神共享和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生态。如图1所示。

图1 京津冀非遗文化发展生态示意图

非遗传承人有着独门技艺,对传统工艺的延续一般采用师徒相承的模式,往往需要耗费平生精力,精研技艺,揣摩心得,所以无法直接获取短平快的经济利益,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常常又会遭遇困境,导致空有一身技艺而生活窘迫。受后工业社会日益浮躁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传统手工业的技艺传承面临衰颓趋势,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许多文化界人士也在积极探索将非遗技艺传承下来的有效方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近年来学界也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保护的着眼点应该在生产、传播、收益等环节都应时刻考虑工匠的利益,保护也是为了尊重老传统和老技艺的原汁原味,警惕过度商业化开发带来的传统技艺的丢失。只有将作为“活态”文化的非遗技艺传承放在现代生活大背景下考量,方可持续激发工匠的创造热情,从而在传承中不丢失非遗技艺的精髓,方可重塑和弘扬工匠精神。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打开局面,在回归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积极融入现代生活趣味,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时代的新气象。回顾近期三地的非遗保护工作,体现了多元切入、精彩纷呈的特点,老传统被重新赋予活力,焕发新面貌、新风尚。通过近些年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可见工匠精神已成为三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重点弘扬的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增加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6年10月21日至24日,“京津冀传统工艺暨文化创意产品展览展销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赏心悦目的非遗项目和创意产品集体亮相,不仅能欣赏包括燕京八绝、天津泥人张彩塑、蔚县剪纸、衡水内画等传统工艺,还可品尝泊头杨家烧饼、保定槐茂酱菜、天津赤土扣肉、黄骅面花等传统美食,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趣味和品味中,使参观者在一饱眼福和口福中真切地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特殊风采。2016年12月18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网络经济双创大会暨第二届中国非遗产业年会”在北京召开,各路英豪参加了本次会议,文化企业、投资企业、非遗传承人以及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探讨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品牌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之路,提升产业和市场因素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影响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双向繁荣。2016年12月23日,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河北博物院承办的“匠艺百年——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系列展之织染纫绣”在河北博物院顺利开展,展示的织造文物珍品巧夺天工,精湛技艺的锦绣文化让人叹为观止。2016年11月4日,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2016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石家庄市永安街小学顺利举行,承办方邀请著名工匠为师生展示了河北梆子表演、藁城糖人吹制技艺、南花园传统戏法、灵寿雷氏武术、正定赵氏剪纸技艺等项目,展演之外还穿插了活跃的现场互动环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非物质文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以艺术感染和道德感化双管齐下,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为未来储备人才以复兴传统。

除了以上备受瞩目的大型巡展、博览庙会、民俗汇演等方式以外,通过现代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传播,有效地促进了非遗文化更好地面向社会、走向大众。早期电视传播方式多以如央视《戏苑百家》这类曲艺非遗节目为主,虽然有稳定的观众群,但单纯的戏曲表演稍显单调,收视率并不理想。如今非遗技艺的荧屏展现日趋生动多元化,不但有央视《留住手艺》等纪录片和专题访谈,还有精彩纷呈的大型综艺节目,如央视《非常传奇》、央视《传承者》、天津卫视《群英会》等,不但为传统工匠、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亮相的舞台,竞技选秀、明星作为嘉宾评委等方式深受观众欢迎。通过市场化和现代化操作,兼顾趣味性和文化性的非遗传播投合了大众审美趣味,收获了高收视率,实现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赢,更引动了传统的非遗文化焕发使人耳目一新的美学风尚。此外,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非遗文化传播亦为十分高效的方式之一,2017年1月保定“美匠嘉年华”盛大开幕,为手艺人提供新媒体展示平台的网络大赛备受瞩目,甚至可将能工巧匠打造成备受瞩目的网红。

非遗的种子萌于民间,资源来源于民间,灵感也取自民间,为保持民间力量的活跃性,官方政府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统筹兼顾、硬件保障、合理管理、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功不可没。自2008年国家文化部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纷纷建立非遗保护机构,京津冀地区的非遗保护机构在时代潮流中日渐完善,结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等具体政策的出台,利用地缘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全面协调京津冀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配置,搭建三地互通无碍的传播平台实现共赢局面。以河北保定大激店为例,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村,是非遗文化的荟萃之地,2017年初经地方政府筹备规划,由冯骥才指导,台湾等专家设计,集结群英精心倾力打造“中国匠人谷”,传统村落将再现勃勃生机,以点带面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从上述传承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和非遗活动开展情况,可把握京津冀非遗保护工作的总体趋势:深探历史、融入日常、结合科技、借力媒体、助力经济、推进教育、追求审美。因非遗是可感可悟的活态,其工匠精神既象征了中华儿女对尘世幸福的创造坚持,又意味着对超然道心的崇尚追求。时代虽向前迈进,但心灵应返照传统,回归审美,文明才能在道艺拾遗和文化积淀中得以升华。如此,由全民族参与返本开新的文化接力中,历经“中国制造”的理想寄托、“大国工匠”的美学筑梦,在韵味十足又朝气蓬勃的古韵今风中传承文化精魂。

[1] 许江.意匠——关于体道、技艺与意心[J].文艺研究,2016(9):120-124.

[2] 汤显祖.邯郸记:入梦[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

(责任编辑:紫 嫣)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Inheritance Strategy of the Artisan Spirit of the Jing-Jin-J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U An-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aluabl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 of which the ingenuity of the artisan spirit embodies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n view of the need for Jing-Jin-Ji to protect thei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hape the social spiri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serve the integration and balance which traditional artisans attained in art, tools and Tao.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cultural regeneration.

artisan′s spiri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esthetic implication; JIng-Jin-Ji

I01

A

2095-0012(2017)04-0116-05

猜你喜欢
匠人技艺工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匠神形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