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艺 乐逍遥
——张志国书画艺术名家辑评
张志国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民铁道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书法家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职工书画协会副秘书长。
主编《中国当代书画》杂志(香港)、中国艺术报《名流》专版、《夏湘平书屈原〈离骚〉碑》《砚边八十年—夏湘平书法集》《当代中国书画集》《李德亮书画集》《广文学画》《陈广文画梅》《广文画梅小品集》《宋维良画集》《郗士格书法作品集》。
出版《笔情墨趣v张志国、张润楠》书画集(华文出版社)、《中国书画家—张志国》(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出版)《中国美术百家—张志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水墨丹青—张志国》(长城出版社)。
2008年2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心法自然—穆永瑞、王兴家、张志国、孙佩杰书画展”;2011年9月在北京新北纬饭店举办“艺径同途—孙晓斌、张志国、孙佩杰书画展”,出版《艺径同途—孙晓斌、张志国、孙佩杰书画集》;2012年9月在西安大唐西市美术馆举办“墨醉长安—孙晓斌、张志国、孙佩杰书画展”,出版《墨醉长安—孙晓斌、张志国、孙佩杰作品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在北京新闻大厦“新艺馆”举办“水墨丹青——孙晓斌、张志国、孙佩杰书画作品展”;2014年9月在江西省艺术中心美术馆举办“翰墨情·陈广文、孙晓斌、张志国、李晖画展”;2016年1月在南昌举办“爱在人间·陈广文、张云芝、蔡群、李晖、孙晓斌、张志国、孙佩杰慈善展”;2017年5月在智慧长阳文化产业基地国家画院美术馆组织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经贸交流巡礼——2017丝路新语•国际书画艺术联展暨阿盟国家文化图片展。
瓜熟图 61.5cm×247cm 2015年
夏湘平(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结识志国已有近三十年了,我们成了忘年交,成了挚友。
志国给我的印象是:聪慧、勤奋、热情、豪爽,尤其钟情于书画艺术,游于艺,痴于艺,乐此不疲,经久不倦。
志国善交往书画界的朋友,其中有长者,有同辈,也有年龄比他小的,他都是满怀热情,以诚相待。在交往中学习、体味、参悟别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从而不断的营养自己,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个性风貌。
志国的绘画 创作以山水、花鸟为主,即兴挥毫,因感而发、因情生景,往往逸笔草草,信手拈来,便成佳构。他的绘画作品简洁、天真、率意、鲜活。正是志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化出的心灵图像,亦是志国国画创作所秉持的境界追求。志国多年来翻阅临摹了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也收藏了许多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大家的艺术精品。他长期的潜心临习,从中取众法而为己所用。专以大写意的笔墨去创作山水、花鸟作品,不求形似,但求神趣。他的艺术审美是来自本性的自然展现,无拘无束,充满了童趣的作品中包含着鲜活的生命意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艺术家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学养的丰富积累。志国本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精神锲而不舍地实践着。我从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发来的各种书画信息:有古今书画精品的介绍,也有书画理论的争鸣。可以想见,对于他所钟爱的书画艺术,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和学习,并能择其善者而师之。
志国在国画方面师承杨延文先生,在书法方面也经常与我和众多同行们一起探讨。志国对书法的领悟和模仿能力极强,他擅长行草书,书法笔法的长期熔炼,使他能够很好的将其融入国画的点线笔法之中,以笔墨的形式承载着中国绘画表情达意的作用。又见他在绘画中的题跋,诗意般的语言,灵动散逸的文字,与绘画相得益彰,给画面增添了更多审美的意趣。
志国正当盛年,有充足的精力和广阔的时空任其在艺术的道路上驰骋翱翔,我也相信一个真正痴于艺的艺术家必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杨延文(国家一级美术师):
志囯聪颖,以心气作画,山水、花卉、翎毛兼善。山水走钟灵毓秀一途,而花鸟直追高古,可谓两翼振翅相得益彰。中年悟道,必有大成!
黑云翻墨未遮山 90cm×34cm 2014年
春消息 96cm×90cm 2015年
藕莲相伴情亦浓 69cm×69cm 2016年
问荷 34.5cm×45cm 2014年
纪清远(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卢平(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政协常委):
我们和志国先生已经相识交往有20年了。在现代社会里可算是很长时间的了。志国不仅为人真诚,另外还因为我们彼此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这是画友之间切磋交流艺术的情谊,正是道同而相与谋。
志国画花卉、山水,也擅长于草书。在绘画上虽然未经院校训练,但是他的框框少,无论是书法或是绘画都很有感觉,激情洒脱、率真豪放。艺术的本质是情。我自己在创作中也曾体验到:只有以饱满的情绪用笔才别有韵致,不显拘谨,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所以我因此想到了石涛的经典之言——气概成章。志国无论在书法和绘画中一直保持着这股劲儿,大胆取舍,非常难得的艺术气质。
艺术创作就是一种认识,观察每一位画家,不难从其创作中看出这种认识的轨迹。一位画家的创作面貌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志国也不会止步于此。随着创作实践的积累,必定还会进入新的追求与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自己的艺术追求发挥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地步。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朋友之间经常谈及的问题,因为这也是每位创作者都为之苦闷而求索的问题。此文吾等当与志国共勉。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志国先生有志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花鸟为题材,涉猎多项,笔墨生动,犹以明清以来各家各派为师,对于笔性墨气很是敏感,墨色透明而不浮躁,色墨关系亦处理得当,有一股文人高雅之致,长期坚持,假以时日,会有更大成绩。
梁永琳(《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
余与志国相识卅年矣,时相谈艺者有年,夙契逾深。
志国弱冠即从艺坛耆宿游,执艺请益,极蒙鼓励和指授;瓣香之拈,终始不渝,寝馈日深,获益良多。
《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国广交游,重义气。生活之磨炼,人情之体会,足以为文艺之陶冶。艺术精进,遂开生面。所作山水、花鸟、书法,信手而拈,莫不沉着爽利。曩昔刘石菴尝有“有古人则无我,有我则无古人”之叹。然志国书画,不为成法所缚,往往无迹可求,可谓自出机杼,令观者起超然物外之想。入古出古之间,但凭慧心,可谓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也。禅家有语曰“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诚然。
志国书画展开展在即,命加题识,敢不应命?蠡管之见,就教于大方。
王维 少年行 44.5cm×22.5cm 2017年
孙晓斌(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志国骨子里有一股潇洒之气,因此体现在作品中的是洒脱和不拘成法。志国很勤奋,毎次去他画室都会看到许多习作,各种的尝试。志国于书画浸淫多年,和很多大家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因而他的眼力超群。我认为一艺之成有三:一是天资,二是勤奋,三是审美高度。志国三者集于一身,所以他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隋永刚(美术评论家):
书画家张志国生长在京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常求教于书法大家王遐举先生,后又拜当代书法大家夏湘平先生为师。他擅长书画创作,艺术收藏颇丰,曾在主流传媒机构工作多年,后涉足商场,起起伏伏,尽管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张志国骨子里却是一位名利心薄,重视情义,有高雅追求的人。几十年来,他以画会友,以书写心,认真读书,重视知识、智慧、人格的修炼,对于天与人、物与我、情与理等关乎艺术本质的问题都去努力认知和思考,对于书画界的不良现象,他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这也为他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无论年龄的大与小,辈分的长与幼,毫无隔阂,谈天论道,就艺论艺,相互提升,交往的平淡而又有品位。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张志国的书画艺术随性、自由,而又不失严谨,没有临摹之作对古人的谨守重复,也无写生之作对自然的摹写拘泥,注重对内在自然的体验,根于传统,关注生活,但又不为二者所囿,作品有一股发自内心的鲜活之气,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
艺术是有感而发的,情感是绘画艺术的生命,也是日常生活的丰富经历反映,以情感入画,能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充满生活气息。张志国的作品中饱含直觉和感情,二者是他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与完成,正是通过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情感化来实现的。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情感与画面的形式语言是交织在一起的,作品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现而显示出生命力,同时也为画面形式语言创造真实的情感意境。他面对物象所产生的瞬间情感成为画面的灵魂中心,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我的真实情感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充满神韵。
张志国的艺术作品是围绕表现个性、体现自我情感来展开的,因此作品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是围绕个人情绪联想来完成的,他合理的运用形式本身的特点来组织画面,并通过笔墨这一载体最终完成。对于中国画来讲,笔墨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张志国作品以书法入画,具有很好的笔墨修养,试图以最少的笔墨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并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书画圈长久以来便有“画如其人”的说法。生活中,张志国喜欢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他也将这种特点融入到了笔墨之中。中国画的笔墨讲规矩,也讲随机性,无规矩会丛杂散漫,粗糙无序,没有随机性势必拘谨刻板,失去意笔写天真之趣。张志国重视笔墨的修炼,他的笔墨随机放松,富有行草般的书写性,心手相应,挥洒自如,是发自心灵的抒发,而非无度的率意和恣肆的轻狂,这来源于他浪漫天性的追求。他深知,笔墨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文化与趣味的修养,一种心手相应的感觉,他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却能不断的变异;他追求形式美感,更注重文化意蕴。
中国画重视文、行、艺的修炼,张志国把修炼解释为一种综合人文修养,几十年来,他始终看重笔墨质量,讲究书法用笔,在结构、造型、空间、形象、意境的营造上,显示出强烈的书写个性,同时更注重作品底蕴的修炼,他以回望经典、关注当下心态,修炼心性,沉淀笔墨,在艺术之中追逐人生的理想。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