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杰
·临床经验·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张士杰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13%,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NHISS评分观察组为(9.53±2.18),明显低于对照组(13.64±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脑梗死; 急性病; 依达拉奉; 氯吡格雷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在中医学上又称之为中风,是由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继而因缺血缺氧性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病变坏死,产生对应神经功能缺失。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起病原因在于为脑部供应血液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此外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有异物进入脑组织供血的脑动脉或颈部动脉,阻断了血流的正常供应,引发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病变[1-2]。该病症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和一般药物治疗,通过调整血压、降低颅内压、抗血栓形成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病情恶化。本文对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头颅磁共振扫描以及脑血管造影配合检查确诊,同时伴有头晕目眩、肢体无力、感觉功能障碍等症状,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凝血功能正常,患者此次治疗前均未进行过抗凝、溶栓治疗[3]。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为(56.1±5.4)岁;观察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为(55.6±5.8)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病状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的脑梗死病症治疗方案进行临床医治,给予抗血栓形成、降血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观察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口服氯吡格雷,每日1次,75 mg/次。治疗15 d后以及治疗60 d后,检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1.3 判定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再依据我国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其临床疗效[4-6]。总有效率=(基本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患者总人数×100%。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13%,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及总有效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变化情况 2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N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评分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治疗60 d后,观察组NHISS评分为(9.53±2.18),明显低于对照组(13.64±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近年来,由于抽烟喝酒的人数的增加,人们饱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困扰,而这些因素极易引发急性脑梗死病症,导致患者肢体偏瘫、舌蹇不语,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且该病症骤然发生,病程进展快,多数患者在睡觉的时候突然发病,无法及时发现进行有效救治,导致患者直接死亡。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急性脑梗死病症多为脑血栓形成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7]。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患者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有形物质(比如血小板、纤维素)也会随之黏附,聚集沉淀在一起,渐渐形成血栓,脱落后造成远端动脉的阻塞,造成管腔变得狭窄或直接闭塞,影响到该动脉灌注区的血液流动情况,引起区域血液压力下降,黏度增加,供血减少,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对应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比如急性脑梗死,其作用机理为:可有效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继而抑制糖蛋白GPⅡh/Ⅲa复合物的活化,消除血栓的形成要素,此外该药物还可以抑制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比如非ADP[8]。
有学者研究发现:脑梗死是由于自由基过度形成而引起的一系列代谢异常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因而其有效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保护残存神经元。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来抑制脂质的过氧化,从而达到抑制脑细胞、神经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目的,能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的病程进展,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9]。
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疗法,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单纯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在治疗60 d后,观察组NHI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因而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1] 常美,郭焕伟.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54-55.
[2] 南成海.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6):67-68.
[3] 庹军.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3):138-139.
[4] 毛彦明.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24-26.
[5] 杜茜琳.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122-123.
[6] 李天杰.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56-57.
[7] 黄华栋,施伟红,李冬辉,等.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12):158-159.
[8] 周亮,葛坤文,梁逸.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6):588-590.
[9] 浦岩柏,陈欣宇,于洪.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5):251-252.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463400
张士杰(1971-),男,副主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4.033
R 743.33
A
1008-7044(2017)04-0456-02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