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成洋生意果农有了甜盼头

2017-07-31 17:16郭燕王菲
中亚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土特产巴扎批发市场

□文/郭燕 王菲

土特产成洋生意果农有了甜盼头

□文/郭燕 王菲

2月20日,依不拉音木·喀迪尔江(右)在皇塔土特产批发市场里与一名商户进行交流。乌兹别克斯坦的葡萄干、土耳其的无花果、巴基斯坦的杏干、阿拉伯国家的蜜枣,加上我国的红枣、核桃、黑枸杞……能想象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土特产,在新疆皇塔土特产批发市场几乎都可以找到。 □图/新华社

乌兹别克斯坦的葡萄干、土耳其的无花果、巴基斯坦的杏干、阿拉伯国家的蜜枣,加上我国的红枣、核桃、黑枸杞……能想象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土特产,在新疆皇塔土特产批发市场几乎都可以找到。“将市场做成中亚土特产第一集散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土特产巴扎,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30岁出头的依不拉音木·喀迪尔江,对巴扎生意经有说不完的话。

在新疆生活的人们对“巴扎”——集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巴扎热闹,车水马龙,天南海北齐聚一堂;巴扎有生气,只要双手勤劳都能找到挣钱的活路。依不拉音木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父辈曾在中亚经商。20岁出头的他踏入商海,房地产、餐饮都涉足过,而最后还是落脚在了“巴扎”。

“新疆2000万亩林果业、绿色环保的土特产,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2012年,依不拉音木建土特产市场的消息一传出,就有3000多人前来报名,争抢400多个摊位。

“但我一看报名表,全是本地的,觉得不妙。”依不拉音木马上做出调整,留出100个最好的摊位,制定优惠办法,开始在乌鲁木齐数十个土特产市场奔波,拉全国各地的商户入伙。

依不拉音木有自己的生意经。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一匹马扬不起尘土,一个人成不了英雄。”依不拉音木说:“熟悉维吾尔语的本地人擅长做红枣、核桃、葡萄干等土特产,而了解国际市场的内地客商擅长做黑加仑、腰果、开心果等进口土特产,想要做大市场,缺了谁都不行。”

冯国梁一家就是依不拉音木引进的第一批商户。他表示,现在商铺一年进货量有300吨,是5年前的10倍。“克不里也·吾斯曼负责开拓疆内市场,而我熟悉疆外市场,一合作,就改变了零敲碎打的模式,生意就是要一起做才能做大。”他口中的克不里也是自家长期合作的经营伙伴,当年是父亲们合作,现在是儿子们合作。

眼下,占地近90亩的皇塔土特产批发市场,拥有600多家商户,日均进出货量在500吨以上,其中约1/3涉及进出口贸易,2/3以上销往内地市场,已经成为新疆土特产批发的龙头企业。近来,依不拉音木正申请参与乌鲁木齐“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城南经贸合作区项目,希望继续扩大规模。

走进批发市场,热闹的摊位不时传出各种口音的招呼和交谈:夹杂着河南口音的“亚克西”,带着维吾尔语调的“欢迎光临”,还有各种中亚口音的问候。

“我们这儿一年销售额四五个亿的商户也有呢,生意做大了,受益的人自然也多了。”依不拉音木说,如今,从南北疆各乡村来到这里打工的农牧民每年有近3000人。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新疆扶持林果业优惠政策逐渐落实,土特产商的生意越做越有信心。

走在热闹的市场中,依不拉音木拿起一个初加工的“枣加核桃”说,这种特级“枣加核桃”一斤能卖100元,而单纯的枣或核桃只卖六七十元。

“我第一次见这种新产品是在土耳其,现在咱们的市场里已随处可见。”依不拉音木说,沿着“一带一路”,商机与合作到处可寻,巴扎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土特产巴扎批发市场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重庆彭水县:土特产线上“赶场”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月球快递”已签收,“土特产”研究拉开序幕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一种土特产,养活一个县 阿里擦亮地域品牌帮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