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效率的综合测度及其经济发展效应研究*

2017-07-31 17:23张明斗
中国名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市化效率水平

张明斗

城市化效率的综合测度及其经济发展效应研究*

张明斗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内生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运行效率如何,将对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以2002-2011年为研究时段,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对其城市化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效应做出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2002-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波浪式下降的运行趋势,实现DEA有效的省市区数量总体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市区空间分布发生根本性变动,东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②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03,即城市化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0.203个百分点;③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094和0.336,即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分别提升0.094和0.336个百分点。并据此提出促进城市化效率提升进而强化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效应;产出弹性

1 引言

城市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阶段和现代化的主流方向,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追求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和政策决策的大战略。然而,如何通过高效率的城市化运行过程,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效果,避免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和诸如拉美国家的“贫民窟城市化”,还正是处于深化研究中的大问题。我国2014年所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我国通过城市化进程走向现代化指明了主体方向;这同时也意味着:探寻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和行动策略,将是我国未来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研究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深度探讨我国城市化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效应,并据之研究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政策和策略选择。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中国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结构重大转变的重要途径,城市化已成为各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层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和核心战略,这在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得以证实。探讨城市化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效应问题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找到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特别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更需要研究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化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仅是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古典区位理论与新古典地理学都已论证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集聚效应,最终拉动地区经济增长[1-2];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效应,重点集中于增长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收益三大层面[3];城市化效率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城市化效率和城市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等同,应侧重于经济效率[4-5],效率高低会受到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6-7],等内容展开探讨。关于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有孙东琪等(2013)以长三角为例,通过耦合度模型,测度了该地区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但并没有指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也没有站在全国角度对其城市化效率的经济发展效应展开系统性探讨。这些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均会对本文提供特有的借鉴意义,却缺乏对城市化效率的经济发展效应的深入全面研究,这为本文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动力和新的研究契机。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对城市化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城市化效率的经济发展效应,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找到城市化效率的推动依据。

2 城市化效率的测度分析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中,城市化效率被认为是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为基本成因的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状态。城市化投入与城市化产出成为城市化效率的主要成因。依据指标选取的可代表性、准确性、真实性及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西藏、台湾数据的缺失,暂不纳入研究范围)作为研究区域,对其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投入和城市化产出分别进行典型指标的选取,同时考虑到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环境城市化的相关内容,构建城市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对于城市化的投入系统重点包括城市建成区面积等四大要素;对于城市化的产出系统重点包括城市转移人口等五大要素。

表1 城市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以2002-2011年为研究时间段,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区域,以市辖区口径为统计标准,构造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集,来对城市化效率进行一个动态的实证分析。在关于以上城市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市场化指数来源于樊纲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外,其余的均来源于2002-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中,转移人口数由上一年的人口数与下一年的人口数之差而得。

2.3 城市化效率的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投入要素的产出具有相对滞后性,故用前一年的投入要素与下一年的产出要素进行配对,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利用DEAP2.1软件,对2002-2011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效率进行动态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我国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波浪式下降的发展趋势,由2002年的0.948下降到2011年的0.835。具体到各个时间段来看,2002-2007年间,我国城市化效率的下降幅度最大,由0.948下降到0.819,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说明在这段时间内,城市化投入和城市化产出水平的有效性配置状态呈下滑的趋势;2008-2011年间,城市化效率值呈现“V”字型的运行趋势,2008-2010年逐步下滑,而发展到2011年却出现拐点,实现了上升。这些已有的数据和演进过程充分向我们展示出,我国城市化效率基本遵循“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浪式下降的运行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运行结果,本身与实现城市化效率有效性的省市区数量和空间分布有较高的关联度,2002年,城市化效率有效性的省市区数量为18个,发展到2011年数量却减少为9个,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印证出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虚假性、激进性和城市化效率的低下性。

表2 2002-2011年中国省际城市化效率

图1 城市化效率变化趋势图

根据DEA模型的经济涵义,处于生产前沿面的评价单元即为DEA有效,此时,投入和产出处于最佳配置状态。通过对城市化效率前沿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市区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生产前沿面的分布空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2002年,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即实现DEA有效的省区为18个,分别为北京、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江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辽宁、黑龙江,具体到空间分布,其中,东部地区7个,中部地区1个、西部地区8个、东北地区2个;伴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到2011年,城市化效率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市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内蒙古、贵州、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市区处于生产前沿面,其中,东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5个,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却全部处于非生产前沿面,同时,呈现东西部地区生产前沿面的省份数量均下降的格局。这也能够反映出中国城市化效率整体下滑的运行趋势。已有的这些事实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投入和产出水平搭配组合的状态合理度不断降低,在区域内表现更为明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城市化投入要素密切相关,由于各城市追求较快的城市化率,多是在不考虑发展实际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投入要素数量,而产出水平却没有匹配发展,最终结果是城市化率提升了,城市化效率确是降低了。

处于非生产前沿面的省市区中,均为非DEA有效单元,通常表现为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小于1,规模效率为1、纯技术效率小于1,两者均小于1等三种形态。2002-2011年间,天津市除2005年之外,均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无效,说明天津市按照当年的产出水平,投入水平实现了最优规模的生产效率,但投入水平的现有规模却与实现DEA有效下最优生产规模之间存在特定差距;河北、山东、江苏等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这也是贯彻多投入多产出错误理念的使然。河南、吉林、四川分别在2003、2005、2008年出现规模效率有效,而纯技术效率无效的局面,说明这些省区虽然达到了城市化投入水平有效下的最优生产规模数值,但并没有实现最优生产规模的效率性,如何提升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成为这些省份应当关注的焦点。大多数省区均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无效,展现出这些省区既没有实现投入水平最优规模的生产效率,也没有达到DEA有效下的最优生产规模,导致当年存在着大量的投入冗余或者是产出不足的后果。如何扭转此种发展现实,实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无效向双有效的转变成为重要的职责和义务。

3 城市化效率的经济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在综合测度出我国城市化效率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后,需对其经济发展效应做出实证分析,以期明确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度。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及研究内容的需要,所采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此,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扩展为:

其中,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为各要素的投入数量;t为时期;ia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

为更加全面有效的得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即城市化效率的经济发展效应,采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定义为经济发展是由劳动力、资本和城市化效率的联合所决定,此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扩展模型则成为:

对生产函数(2)式两边求导可得:

(3)式中,Y为经济发展水平;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Nt为t时期劳动力的投入水平;Kt为t时期资本的投入水平;Et为t时期城市化效率的投入水平;a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b为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f为城市化效率的产出弹性系数。在此,选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其数据来源于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选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作为劳动力投入水平与资本投入水平的衡量指标,其数据来源于2003-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2 实证结果分析

将2002-2011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带入到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中去,借助于Stata10.0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考虑到时间效应,得到估计方程及相关检验值为:

由(4)式可以得知,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各因素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方程的总体性比较显著,并还原结构方程为:

(5)式表明,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03,这意味着城市化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0.203个百分点,证实了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度,相对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度,明显偏低,毕竟城市化效率更多的是从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建设质量等方面来考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不再单纯的是考虑城市化规模因素;我国的城市化效率整体偏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度自然也就不强,吻合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这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继续提升并强化城市化效率,从而更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避免一度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而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的不良格局。同时,该结论也给予我们于警示,城市化的过程更需要的是效率性,并不是单纯去追求冰冷的城市化率,这样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在理论上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效率的提升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特定的发展效应,这与实证测度结果相契合。具体表现为:首先,城市化效率的提升助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尽合理,部分原因归结于城市化效率的低下性,各种投入要素资源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缺乏合理性,也没有达到其利用的效率化,投入产出比失衡,而城市化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要素资源空间分布的理性化及城市化投入产出的最优化,助推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其次,城市化效率的提升促进人们生活模式的转换。城市化的过程中尽管是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实现了向城市的区域转移,但是这部分转移人口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最基本的农式生活模式,消费力度不足;同时,城市化中出现了“三留守”问题,这实际上也构成了一种生活模式,只是一种被畸形化、固化的生活模式。城市化效率的提升将有效推动这种农式生活模式向城式生活模式转变,缓解“三留守”问题所形成的畸形生活模式,促进新型生活模式的形成。再次,城市化效率水平的提升也对产业进步带来正能量。城市化效率提升的过程也是产业进步的过程,前者能够为后者带来充足的人力资本和要素资源等发展条件,避免了大规模要素投入却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局面,除此之外,也会为产业进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正能量的具体体现。

从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程度来看,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094,即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0.094个百分点,展现出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力度,在这三种投入中,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度最小。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投入将不再是数量至上的观点,有着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吸纳我国劳动力的重点产业类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地位,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将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规律,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继续强化劳动力投入力度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劳动力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源效率提升及劳动力质量推动下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完善。

从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程度来看,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336,即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0.3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程度,这也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粗放式的投入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模式,以高额的投入水准来换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成为诸多城市一贯的做法,未来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财务功能及投资的公共环境等城市公共经济体制模式,提升资本流动效率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02-2011年为研究时段,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借助于数据包络模型(DEA-BCC)和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其城市化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效应做出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2002-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浪式下降的运行趋势,实现DEA有效的省市区数量总体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市区空间分布发生根本性变动,东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②城市化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03,即城市化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0.203个百分点,展现出城市化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力度;③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094和0.336,即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分别提升0.094和0.336个百分点。

为更有效的促进城市化效率的提升进而强化其经济发展效应,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①调整城市化运行模式,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职能,做到规划中的因势利导,而不能取代市场,最终实现由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向市场主导的内生型城市化运行模式转变;②深化地产制度改革,落实农民的土地产权,进而调整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下的城市化效率提升,促进经济发展;③调整城乡劳动力市场,深度革除任何制度性的壁垒,促进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实现人力资源效率提升和劳动力高效率推动下的城市化效率的提升;④调整城市公共经济体制模式,健全市政财务功能,实施层级制的城市结构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以此提升资本的流动效率,达成城市化效率推动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初衷。

[1] Chinitz, B. J. “Contrasts in Agg1omeration: New York and Pittsburgh”[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1, no.1, 1961: 279-289.

[2] Fujita M, Mori T, Henderson J.V.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Japan and China” [M].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vol.65, no.4, 2004: 2911-2977.

[3] 王雅莉, 齐昕. 中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效应解析[J]. 经济学家, 2013(8): 102-104.

[4] 金相郁.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990-2003[J]. 上海经济研究, 2006(7): 14-23.

[5] 刘秉镰, 李清彬.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 南开经济研究, 2009(3):139-152.

[6] 戴永安. 中国城市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12): 103-118.

[7] 万庆, 吴传清, 曾菊新.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66-74.

[8] 孙东琪, 张京祥, 张明斗,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7): 1060-1071.

责任编辑:王凌宇

As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urbanization is inher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urbanization will bring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2002-2011 as the research time, the prefecture level urban of country's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as the study area, this paper makes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2011, the whol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our country present decline trend, the overall number DEA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also showed a downward trend,as well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provinces has a fundamental change, the east and west area is particularly evident;②output elastic coefficient of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0.203, that means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s 1 percentage poi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crease 0.203 percentage points; ③output elastic coefficient of the labor and capital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respectively 0.094 and 0.036, namely labor and capital investment increased by 1 percentage poi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crease 0.094 percentage points and 0.036 percentage points. An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hav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s ; output elastic

F061.5

A

1674-4144(2017)-03-14(6)

张明斗,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常态下的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及作用机理研究”(编号:L16BJY017)、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辽宁省城镇化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关系研究”(编号:16C019)、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城市化的转型发展及路径优化研究”(编号:LN2016YB027)、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编号:2017lslktyb-071)、东北财经大学校级青年科研项目“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调控策略创新研究”(编号:DUFE2016Q12)。

猜你喜欢
城市化效率水平
张水平作品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跟踪导练(一)2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钱”、“事”脱节效率低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