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教师
少教多学就是老师怎么高效率的教,学生怎么高效率的学,教学要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即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灵动,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愉悦心情,通过对生活的理解,获得人生意义与心灵的启迪,促进思想品格与人格的提升,找寻生存尊严与生命的价值。采用一些策略,让阅读既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又能让生命勃发出溢彩。
策略一:教师教得智慧,学生学得巧妙,实现高屋建瓴的效果
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即教学设计中要抓住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带动阅读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最后一课”就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10分钟,并思考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同学们积极地探讨之后,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一般,有时为了钓鱼还任意给学生放几天假。②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最后一次上法语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今天教了一节又一节课。③是一个爱国者:为纪念这最后一课,换上平日不穿或只有上级检查才穿的礼服,真诚自责。由衷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今天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最后抑制内心的极大悲痛,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对我们挥一挥手,说散学了。在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我趁势追问: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进而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这就是紧扣住作品人物的思想发展线,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人物塑造艺术及主题表达,这就是“一线串珠子”的做法。
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艺术,是一种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阅读教学具有高屋建瓴的效果。预设越充分,即教学设计越到位,课堂教学生成的组织就越有成效,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语文阅读课的生命力才会越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策略二:关注学生思考,灵活机智应对,实现浸润学生心灵的目的
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在阅读方法的采用上,可进行默读,浏览,精读,品读等多项选择。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过默读先获得初步感受。进而让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步精读做好准备。精读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本文以什么为写作顺序?百草园、三味书屋分别写了那些事件?这样,学生既能充分的展开自主阅读,也有目标引领,不至于进行漫无目的地阅读。当学生理清了文章内容,我要求学生讨论一下本文的主旨,学生讨论的很积极也很热烈,这时有几个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手中教学解析等课外资料提到的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表达了对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不满”的回忆性散文。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对他们说,我认为当鲁迅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畅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达成共识: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正地走进了文章。我想,也許这才是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懂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地出现,让阅读达到浸润学生心灵的目的。
策略三:在读中感悟理解,经历“山重水复”,体验“柳暗花明”的快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品味文章语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在反复吟诵课文时,使学生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文章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对于一些经典美文,课堂上更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诵时间。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个人读。诗词教学,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大多数学生一般当堂就能背诵下来,我想,这是阅读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例如我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问道: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如果用一种疑问又带点自嘲的语气去朗读,也许就能留给读者去思索的空间,极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那种不满。又如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如果我们能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几个字,那人物内心的爱国之情就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了。再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读“阿”时我用一种上扬并疑惑的语气朗读,于是学生体会出了“我”满眼的不敢相信以及内心深处的那份悲凉之情。
阅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读,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情趣,从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柳暗花明”的快乐。
策略四:创设思维环境,践行少教多学,实现勃发出生命溢彩的追求
教学是一条流淌的河。课堂教学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其思维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情况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引导学生在“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态地生成新的知识。等待花开需要时间,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我们应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要在无意识的情境中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
例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这一节课时,一上课,我就声情并茂地用一组排比句引入对母亲的歌咏,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高涨了,精神也很饱满,但时间有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述的机会。既然他们学得这样开心,这样有成就感,为什么不让他们把这种感觉带给家长呢?所以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事,向妈妈说一句表达爱的话。这种课后重创造就是践行“少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多学”。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课堂永远是智慧之花绽放的地方。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通过阅读教学探索优化的策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舞台,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具体鲜活、独一无二、不可预设、难以复制的全新生命的体验,它是一场无法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