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适边塞诗对鲍照的接受

2017-07-29 04:24曹阳
速读·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边塞诗

摘 要:在边塞诗歌发展史上,鲍照是首位“自觉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盛唐诸家中,高适对鲍照尤为推重,其边塞诗歌继承了鲍照边塞诗的题材范畴及写作风格。盛唐时期鲍照作品的广泛流传,为高适及其他盛唐诗人对鲍照诗赋的接受提供了便利。而高适与鲍照所共有的对于建立功勋的执着追求也构筑了高适对于鲍照诗的特殊接受动机,并极大的影响了高适的边塞诗创作。

关键词:鲍照;边塞诗;高适;文学接受

一、高适对鲍照边塞诗题材范畴的接受

鲍照在唐代颇受推崇,刘知己谓其:“文宗学府,驰名海内。”值得注意的是,刘知己是史家,他的评述指出了其时社会一般人士对于鲍照的接受心理。鲍明远一生蹉跎,但是作品中洋溢着对于功业的追求,与盛唐时期那种崇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颇为契合。对于功业的共同追求,构筑了高适及其他盛唐诗人对于鲍照作品的接受动机,也使得他们自觉地去接受鲍照的诗文作品。另外,从文本阅读的角度上说,鲍照进入高适及其他盛唐诗人的接受视野,也得益于盛唐时期鲍照作品的广泛流传。考《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可知在唐代鲍照的作品集已经出现了十卷本与六卷本两种,这无疑为盛唐读者阅读鲍照作品提供了便利。

鲍照所写作之边塞诗,计有《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代苦热行》《代结客少年场行》《拟行路难十八首》中十二、十三、十四、《拟古八首》中三、七、《建除诗》《从拜陵登京岘》《发后渚》等。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对高适乃至盛唐诸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试述之。

(一)借征战反映“士不遇”的遭遇

鲍照的《代陈思王白马篇》,王闿运评曰:“明远此等起法,虽蹔远古度,殊有昂藏之气。顿挫慷慨,所谓‘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虽是反映“士不遇”,却不见萧瑟颓唐之气,他的《拟古八首》(其三)与《建除诗》亦是表现类似主题的诗作。鲍明远《代陈思白马王篇》一诗对高适影响甚深,类似的主题在高适的诗歌中亦有涉及,他的《塞上》一诗堪称此类主题的标准器。将鲍、高两首诗进行对比观照,可以清楚看到高适《塞上》对鲍照的接受。首先,两首诗都抒发了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壮之气,鲍照的“但令塞上见,知我独为雄”是如此,高适的“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亦复如是。其次,这两首诗歌就其本旨而论,都暗含了作者对于朝廷靖边政策的不解,这也是两者最大的共同之处。鲍照以为“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他对于朝廷的安边之策殊为不满,虽然此诗题为《拟陈思王白马篇》,但实际上寄托的却是鲍照自己的志向。到了高适,他对唐廷的靖边政策同样不满,他认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与敌进行长久战不好,和亲也非良策,制胜之道乃是“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唯有毕其功于一役,才是上善之计。将自己对于边策的关注投注于诗文,在高适的作品中并不鲜见,他的《蓟门五首》(其二)亦是此种写法。

(二)表达“收功在一时,历时荷馀光”的建功愿望

鲍照出生寒门,称自己为“废耕学文”,在那样一个极为重视出身的时代,鲍照的命运是可以想见的。他一生不得志,虽有“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这样的负气之语,但是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任然是他执着追求的目标。他的《代出自蓟北门行》集中体现了他对于功名的追求。他的《建除诗》中并有“破灭西零国,生虏郅支王。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这样直抒抱负的句子;《拟古八首》(其三)亦有“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这等渴望杀敌报国,燕然勒功的描写。藉此可见,鲍照仍是希望积极入世的。这一类诗歌对高适的影响也是颇为明显的。较之于鲍照,高适的仕途要通畅许多,所谓“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在鲍照的边塞诗作中,亦有“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这一类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在第一次蓟北之行归来之后,就创作出千古名篇《燕歌行》,后来又拥有多次出塞经历,并曾至哥舒翰幕府任职掌书记。

(三)对于戍边士卒的关怀

鲍照的边塞诗颇多对戍边将卒艰苦生活的描写,他的《代苦热行》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方植之评曰:“东武言旋卒,此言旋帅,拟出车,亦以讽恩薄也。”此诗不仅着眼于突出边塞特征的描写,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表现了那些常年为国戍边诗虽然劳命奔波,却卒无所获的辛酸与悲凉。另外,考《鲍参军集注》,可知鲍照诗中“征人”一词有较高的复现率,如《拟古八首》(其七)有“去岁征人还,流传旧相识。”《春羁》有“征人叹道遐,去乡愒路迩”等。这些征人多为戍边将士,以此可见,鲍照对于不得与家人团聚,为国守边的将士们充满着同情和赞扬。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就是明显受其影响而作。这五首诗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除了第四、第五首“诗人看到了边塞紧张形势下中国军队的忠诚决心,并以深挚悲愁的直接、陈旧表达作为反应”,是在表达赞美之情外。其余三首表面上看似乎都包含讽刺之笔,对唐政府颇有微词。第一首(“蓟门逢古老”)以一位常年戍边的老兵为对象,慨叹“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士卒戍边之苦道尽,其着眼点为“勋庸难立”。第二首(“汉家能用武”)表现对朝廷优待“降胡”政策的不理解,有暗讽唐廷厚此薄彼的意味。第三首诗则表现对常年征战的感叹。质言之,这五首诗歌都体现了高适对于边卒的深切关怀,而这种关怀式的书写实际上是受到鲍照的影响。

二、鲍照对于高適边塞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影响

(一)诗歌风格的承袭

朱熹以“峻健”两字概述鲍照的诗歌特征,可谓精绝。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又称:“鲍诗全在字句讲求,而行之以逸气。”我们以为,高适的诗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鲍照诗歌的影响,宇文所安先生曾言:

高适是一位有着特定风姿和情调的诗人。他的诗篇中极少真实描写,所描绘的都是用来激发悲壮情调的萧瑟荒莽景象。

高适与鲍照拥有相似的经历,所以从情感上来说,高适距离鲍照比盛唐其他诗人更近。这在他们的诗歌风格上显露无疑:鲍照有“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气魄,高适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慷慨;鲍照怀“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高适有“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的伤怀,鲍照的诗中,有“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的清迈,高适之笔下,亦有“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飚”的激壮。

(二)诗体的借鉴

鲍照的诗歌成就,要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曰乐府诗,二为边塞诗,三是七言诗。其中尤以乐府诗的贡献为最大。沈德潜尝曰:“鲍明远乐府,抗音吐怀,每成亮节,代东门行、代放歌行等篇,直欲前无古人。”鲍照的边塞诗大都标以“拟”、“代”,说明他对于乐府旧题的偏爱。但其并非因循守旧之人,他往往赋予之新的内涵。比如,《出自蓟门北行》本为“曹植艳歌,与从军无涉”但是鲍照却以之为题写作边塞诗,这足见鲍照改造乐府的创新意识。另外,鲍照还打破了以往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的特点,开始尝试以五七言混合的方式写作乐府诗,可谓别开生面。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二、其五、其六、其七、其十三、其十六、其十八等诗歌皆属此类诗作。胡适先生曾言:“高适的诗最得力于鲍照;鲍照的奔逸的天才在当时虽然不见赏识,到了8世纪却正好做一个诗体解放的导师。”高适所擅长之诗体,主要是七言古诗,如其脍炙人口的《燕歌行》便属此类。高适之七言古诗虽然数量不多,只有三十余首,但其边塞诗成就最大的正是这些七言古诗。高适不独从诗歌的范畴对鲍照进行了接受,鲍照所善用的诗体也被高适纳入进自己的接受视野了。

参考文献:

[1]闫福玲.汉唐边塞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南朝宋]鲍照.鲍参军集注[M].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孙钦善.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美]宇文所安.盛唐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曹阳(1992—),男,汉族,安徽省淮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学历:硕士。

猜你喜欢
边塞诗
“文章四友”边塞诗浅析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唐代边塞诗中的奇景与奇情
唐代边塞诗意象的特质浅谈
屈大均边塞诗隐逸情怀浅论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游牧文化影响下的盛唐边塞诗之诗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