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017-07-29 00:00冯丽鄢丽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感活动教育

冯丽+鄢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32-01

环顾当前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课程教材的难度和容量偏高、偏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一考定终身"的片面化评价,以及当前社会责任感的参差不齐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

1.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过于成人化、理想化

教育目标与内容偏社会取向,未能充分尊重、体现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却很少倡导学生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人。

2.培养教育模式的封闭性和培养方法的简单化

重灌输,脱离生活实际,把责任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注重条条框框,死记硬背,使原本应以实践性为依归的责任感培养流于空洞和无力。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尊严之下师生人格的不平等造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听从,强制认同,缺乏个体人格参与的深层的主动的责任认同和责任担当的勇气与意识。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上同样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在价值选择相对多样化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和教育模式表现处浓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方法上的简单化,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服、规劝、教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缺少丰富多样的陶冶(特别是文化的陶冶),使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多地停留在学生的简单认知层面,难以有效地渗入学生个体人格建构而成为其个性的要素。

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提高认知水平,推进教学创新,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责任感与认知相联系,它取决于一个人对责任感认知水平的高低。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要从提高认知水平入手,首先应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明辨是非,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懂得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等等。认识清楚了,认知水平得以提高,是非感随之产生,责任感就会明确。

要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其基本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提高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根本出发点,运用激励、示范、讨论、现代技术的整合等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而且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得以强化。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基础,而社会责任感又推动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社会责任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走出校园,投身社会,以自己所见、所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所思、所感。通过慰问孤老,上街宣传、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见习、旅游、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认识空间,切身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的紧迫性,思考在信息时代,我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些什么,怎样发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开设时事形势讲座和报告,使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的国情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这样,社会责任感就会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得以强化。

(3)注重自我激励,优化评价体系,自我激励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内驱力。自我激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改正,以完善个性水平。

自我激励是人心理重要品质。为使学生真正具备自我激励的能力,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产生锤炼自身良好品质的自觉性和愿望。其次,培养学生自我認识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照检查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言行给予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要求上进,使其在内心强化自我激励。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改革原有的以"分数"考核学生的传统方法,而变为"四个结合",即书面考试与学生日常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描述性考核与精确性考核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变"分数为中心"为"增强能力,提高觉悟为中心",才能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得到有效的保证。

(4)构建教育网络,整合教育力量,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育人网络中,家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从家庭入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起来,避免养成学生的"双面人"性格。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关系应由传统的家长制改为平等交流的朋友关系。那种"在我眼里永远是孩子"的"爱子观"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很不利。父母多的是生活阅历,而孩子的知识面较广,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有利于教学相长。有时候,家长不妨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庭的琐事,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辛苦,产生为家庭、父母分担忧虑的愿望,这种来自家庭的责任感,才可能渐渐演变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责任感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