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演进、供给效应与政策创新研究

2017-07-29 08:28李兴
大经贸 2017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 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演进能够很好地达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除此以外,作为农业供给领域中重要的一环,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粮食供给侧面临的紧迫形势,结合中央提出的改革战略导向,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创新研究。

【关键词】 生产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策创新

1 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演进

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演进,除了包含粮食区域结构的演进,还包含产能结构、品种结构的演进。区域结构的演进上,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日趋明显。1995—2009年,我国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逐年下降,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东部产区的粮食产量比重逐年下降,西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变化不大,中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突破5亿吨,南方产区的产量占51.73%,东部产区粮食产量占37.55%;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再次超过5亿吨,南方产区和东部产区粮食产量分别下降至47.49%和32.97%。产能结构的演进上,粮食主销区自给率急速下降,年需调入粮食大幅增加。1995至2009年我国粮食主销区年需粮食调入量,由1995年的2260.64万增长到2009年的6268.45万吨。15年增长近两倍。主销区粮食年平均自给率下降趋势明显,2009年的平均自给率为34.90%仅为1995年的一半。在1996和2007我国粮食产量首次和再次突破5亿吨的两个年份,主銷区的平均自给率和粮食调入量分别为66.35%,2625.02万和35.63%,5752.52万。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和调入量波动幅度不大。1995至2009年,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一直较为平稳地保持在80%以上,粮食年调入量基本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在1996和2007两个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的年份里,产销平衡区的平均自给率和粮食调入量分别为84.76%,1465.29万吨和87.61%,1320.40万吨。品种结构的演进上,从结构比例上看,近年来稻谷、豆类和薯类的种植比例变化较小,小麦种植比例下降趋势和玉米种植比例上升趋势则较为明显。1995至2009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较大的变化,但我国稻谷种植比例长期以来基本稳定在27%左右;豆类和薯类的种植比例基本稳定在10至13%和7至10%的区间内;小麦种植比例从1995年的26.22%下降到2009年的22.29%,玉米种植比例从1995年的20.69%上升到2009年的28.61%,并于2007年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1996年和2007年,小麦播种面积分别为2961.1万公顷和2372.1万公顷,减少了589.0万公顷;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2449.8万公顷和2947.8万公顷,增加了498.0万公顷,且这种增减趋势在2008至2009年继续保持。由此可见,近年来在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加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因高单产作物。从供需关系看,目前我国的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大豆自给率低。据中国水稻研究所调查,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粳米消费量增加0.14%,而釉米需求量下降0.12%。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豆加工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产量的徘徊不前,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不断下降,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1995年我国大豆需求量为1407万吨,大豆产量为1350万吨,自给率达95.95%;到2009年我国大豆需求量为5605万吨,而大豆产量为1498万吨,自给率仅为26.73%。随着植物油消费需求增加,预计今后5至10年内,我国大豆缺口将达到3500至4000万吨,进口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

2 我国粮食供给效应研究

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十二连增”的纪录,但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减缓,粮食供求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各类粮食结构之间差异较大,有余有缺。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0%。近几年,我国粮食消费的增长量高于粮食生产水平的速度,粮食收获面积呈减少趋势,粮食对外依赖度明晰上升。2010至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14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数量为1951.07万吨,是2010年的3.42倍;大豆进口的数量相对较大,2014年进口数量为7140.31万吨,是2010年5480万吨的1.3倍。与此同时,我国粮价易受国外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近些年来国内粮价一直高于国外粮价,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多,粮食储存增加,出现了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局面。饮食结构中粮食、畜禽产品、奶蛋与绿色蔬菜瓜果的均衡配比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标准,人们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追求吃饱饭,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这种显著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粮食安全带来显著影响。需求影响供给,由于畜禽、蛋奶、果蔬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加之上述产品价格较高,因此农民更愿意从事这些产业的生产,但由于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大规模的畜牧养殖、特色作物、温室大棚的建造,粮地面积逐年缩减。有限资源的紧约束和规模巨大的强需求双重压力下,多元化的食物需求无法单靠国内生产完成,因此农产品尤其粮食进口开始成为调剂粮食余缺的重要手段。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加之日趋恶化的土地、环境等资源瓶颈约束趋紧,使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趋势日益明显。

3 政策创新研究

紧贴市场导向,动态调整粮食生产布局。进入新时期,我国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但这并不意味保障粮食安全只是一味强调高水平的粮食产量。因此必须以紧贴市场需求和保持土地的涵养能力为导向,适时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一方面因地制宜地调整各类粮食种植的宏观布局和种植决策,缓解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现象,对于玉米、低质水稻和某些库存量大、供给足的非主粮品种可以适度缩减种植面积,通过适度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种植经济作物等多元化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切实树立“藏粮于地、增粮于技”的新型粮食生产观,在牢牢保证粮食自给率基本底线的同时,充分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进口,以减缓对水资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为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做好坚实的资源储备;同时,可以试行轮作休耕制度,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区休耕和科学布局让耕地轮流“休养生息”,以备将来的增产之需。轮作休耕应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一区一策,如北方地区由于长期种植耗水量较大的作物,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对此可种植某些耐旱作物;而对南方某些因为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地力减退、生态恶化等问题的地区,可按比例轮作休耕,同时利用生物、化学等手段综合修复。在实行休耕制度同时还应配套推行相应补贴和扶持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来实现科学规划、合理统筹。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全供给侧政策扶持体系。一是扩宽“绿箱”支持范围,适当增加对农民收入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将部分属于“黄箱”政策的补贴转为按历史面积补贴的绿箱补贴。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粮食补贴范围、对象和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如制定农机补贴标准时,可考虑南北方地形、作物、耕作方式不同,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划分不同的等级水平,兼顾全局,使全国各地的农户都可以真正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二是可依据粮食价格变动趋势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升降情况,适时调整粮食补贴标准,建立动态补贴标准体系,做到精准补贴、及时补贴和应补尽补;三是适当提升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大县玉米、小麦、稻谷三类粮食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增加对产粮大县和产粮大户的奖补力度,进一步激发供给侧产粮积极性;四是深入推进土地确权、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体制机制创新,普及通俗实用的经济法律知识,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信贷融资等程序更加规范化、高效化。同时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靖, 栾敬东, 刘鹏凌.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9(2):1-5.

[2] 王德文, 黄季熴. 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J]. 经济研究, 2001(12):55-65.

作者简介:李兴,(1993-),男,汉,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方向:产业政策。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金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演进、供给效应与政策创新研究”(SWU1609251)。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