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草食男”?

2017-07-29 00:23郭剑夫
新城乡 2017年7期
关键词:女性化气质男孩

郭剑夫

台湾有“小确幸”,内地有“小時代”。当今的青少年应变能力足够,合作精神也不担心,缺的就是抗打击能力和反叛精神,这让他们中有些人没了男子汉该有的形象和气质。于是,很多人把21世纪称为“她”世纪

朋友A君今年27岁,是个标准的“草食男”。

A君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父爱。从小学到高中,A君的班主任都是女老师,非常温柔,做事认真细致,A君受到她们的影响,并养成与之相同的性格。上初中的A君喜欢读郭敬明、饶雪漫的作品,这些青春伤痛文学让他的情感更加细腻,A君成了班里女生心目中的忧郁王子。

大学时期,A君在系里很受女性欢迎,他加入了学校的街舞社团,还去电视台参加选秀节目,风光无限。可是他没有勇气向喜欢的女生表白,到毕业都没谈过一场正儿八经的恋爱。

步入社会后,A君一直在一家外企上班,每天勤勤恳恳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5年过去,A君在同学会上发现大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结婚生子,有的出国深造,只有他还跟没毕业似的,像个孩子。日常生活中,A君对时尚比较敏感,吃得不多以便保持身材苗条,这样可以穿修身的衣服;此外,他身上经常会带着多家零售商的优惠卡,他认为那些不知道如何精打细算省钱的人是傻瓜。

“草食男”其实和女孩子非常相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草食男”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性格偏差引起的“男孩女性化”。

“她”世纪

“年轻人没有了竞争,就会退化。”孙云晓表示,台湾有“小确幸”,内地有“小时代”。当今的青少年应变能力足够,合作精神也不担心,缺的就是抗打击能力和反叛精神,这让他们没了男子汉该有的形象和气质。

不只中国,阴盛阳衰已成为全世界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事实。很多人把21世纪称为“她”世纪——女性的学历、经济地位越来越高。美国前选美冠军莎拉·佩林和她的猎枪代表着美国最为保守的政治势力;法国政府中女部长占据半壁江山;朴槿惠成为第一位韩国女总统……这些现象不仅创造了历史,也说明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民众对于女性领导者的接受度都在显著提高。

与此相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男人沉迷于幻想世界,逐渐丧失了传统的男性特征。2015年,日本“家族计划协会”对3000名日本成年人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显示,18至34岁的未婚男性中,有36.2%的人没有性经验。在英国,强大、充满尊严、小胡子等过去所说的“绅士气质”遭到了许多年轻男性的拒绝,年轻男性更看重的是“家庭先于工作”“温和关怀重于强大”“健康大过力气”。在美国,物质上的富有已不再那么重要。2015年3月,美国妇女政策研究所一项研究显示,只有12%的美国年轻男性希望比现在能赚更多的钱,而75%的男性认为如果能够增加与家人一同度过的时间,变换工作也没关系。

生物学专家对“男生女性化”趋势做了研究。科学杂志《当代人类学》的一篇论文显示,当代人体睾酮水平的降低与5万年前人类开始出现合作、复杂的交流以及现代文化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犹他大学的生物学研究生罗伯特·斯里表示:“通过化石观察发现,在现代行为出现后,人类的面孔逐渐向着更加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他指出,在倭黑猩猩与黑猩猩族群中,较低的睾酮水平代表着更高的社交宽容度和合作意愿,在人类族群中则代表着较低的侵略性。斯里推测,人口密度提高可能会更有利于睾酮水平较低的人。因为人们必须更多地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获取胜利,此时侵略性高的人将不再具有优势。

斯里补充说:“无论睾酮水平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得以更好地从彼此那里学习知识,进行合作,这就加速了文化与科技创新,最终帮助现代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取得成功。”

教育不能偏向女性化

“这些小孩啊,太娘。市场怎么会追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应该阳光,有爷们劲儿……”

6月19日,在一个电影论坛上,导演冯小刚直言现在许多“小鲜肉”太娘。这一番话立即让“男孩危机”成了今夏最火辩题。翻译家林少华说,“没有阳刚之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阳刚之气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国家。”

北京的4岁小男孩晨晨上幼儿园后的一些表现,让妈妈周女士有点“忧心”。晨晨所在的公办幼儿园共九个班,教课、保育老师全是女性,一位男教师也没有,课程内容也偏“女性化”。忧心的不止周女士,长沙市民曹女士说:“孩子好几次回来告诉我,班级男孩女孩分开进行一些竞赛,总是男孩子输,他因此特别沮丧……这次六一儿童节班级排练节目,都是女孩当主角,男孩大多充当树木、花草等背景,一句台词都没有。”

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发起了“拯救男孩”的教育改革。武汉某小学设立“男老师工作室”,定期进行“男人间的对话”;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试点“男子中学”,设立全男生实验班,添加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充满男人味的课程。

然而,要想扭转男孩子女性化倾向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熏染似乎显得更加重要。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研究发现,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六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概,所从事的活动更加开放,更有进取精神,更愿意冒险。

新疆一个长途车司机,因为常年出车不在家,就利用寒暑假带着儿子一起出车。沿途非常辛苦,冬天翻越天山时,路滑难行,雪花都能飘到车里,遇到车坏了,还得趴在地上修车。父亲告诉孩子:“你记住,人生就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着牙往前冲,冲上去就能看到霞光万丈。”这位父亲只有小学文化,而儿子后来考上了博士,在读大学期间没向家里要生活费。

从时代的发展来讲,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男性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性别不只是生理性别,更多的是社会性别。”孙云晓说,过去的时代,体力对男性来讲很重要,男性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力量足,而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体力的要求已没有那么高,如今强调的是沟通、服务,这些更有利于女性。这样社会环境中,男性权威性就大大降低,比如有的母亲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贬低父亲“没出息、懒、没有责任心”。

此外,一些社会流行文化也给男孩的性别认同造成一定冲击。如郭敬明、鹿晗、小沈阳等“中性化”娱乐明星的榜样作用,使一些男孩对传统男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觉得“中性”甚至“偏女性”才是美的。

男人不可以“娘”吗?

男人被人说“娘”是什么感受?

知乎上网友的留言多是血泪史,答题者往往在小时候因为所谓的“娘”而遭到同学的耻笑、欺负和侮辱,不少人还因此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那些受害者的同学跟担忧者的逻辑一模一样:男人就应该阳刚、有“爷们劲儿”。

即便是思想开放的今天,“娘”仍旧是一个贬义词,男性“娘”仍旧会遭到众人的哂笑。

《南方周末》评论员从易发文称,所谓的“男孩危機”是一个伪命题。男性从来不强制必须阳刚,女人也可以是“女汉子”,更关键的是,“娘”往往只是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和言行举止的特质,与一个人的人品毫无关系。从易表示,当我们在将男性气质无限拔高时,其潜台词是所谓的“女性气质”劣于“男性气质”,这背后仍是男权思维在作祟。

回到男生到底可不可以“娘”的问题上。孙云晓表示,我们希望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但不能否定“阴盛阳衰”这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科学表明了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它同时也证明了,男女之间超过80%的心理学特征是相同的。并且在剩下的20%内,个体差异水平远远超过了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的期望是在流动的。法国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都是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是话语的产物。你无法永远紧跟潮流贴合着它走。因此不管社会如何改变,做最天然自在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男性敢于“娘”,并且因为他们的“娘”受到喜欢,这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恰恰相反,这证明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包容,我们的审美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跳脱出性别的限定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性别是可以流动的,这正是开放社会的标志之一。

猜你喜欢
女性化气质男孩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