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媒体的名义呼唤“工匠精神”

2017-07-29 19:13杨洋
记者摇篮 2017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媒体

杨洋

【摘 要】“工匠精神”是国家的行动,更是时代的呼唤。传媒界同样在呼唤着“工匠精神”。做新闻首先是门手艺活儿,如何打造传媒界的“工匠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媒体人思考。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身为传统媒体人,更应该率先垂范,以一颗工匠之心,去酿精品之作。以《好大一棵樟子松》这部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台前幕后制作生产的匠心过程的名义来说说“工匠精神”在传统媒体里的力量。新闻是门手艺活儿,想要远行需匠心。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新闻是门手艺活儿 传统媒体 远行需匠心

传媒界呼唤“工匠精神”。做新闻首先是门手艺活儿,如何打造传媒界的“工匠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媒体人思考。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身为传统媒体人,更应该率先垂范,以一颗工匠之心,去酿精品之作。在传统媒体里,我们做新闻、做节目要用一颗工匠的心去打磨自己的新闻作品,不能用技术代替艺术,也绝不能用共性代替个性,更不能用数量代替质量。而近年来在我们传统广播媒体里博得赞誉的作品,也无不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辉。

我们就以一部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台前幕后制作生产的匠心过程的名义来说说“工匠精神”在传统媒体里的力量。

这是一部由辽宁广播电视台、中共阜新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辽宁文艺广播、阜新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的三集广播连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是以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董福财为原型,通过对他带领全村人治沙、修路、致富的描述,高度再现了一名普通村干部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部广播剧由中共阜新市委宣传部历经一年精心培育,至今得到了来自辽宁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北京国家级专家组的肯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广播剧是辽宁近年来生产制作的一部完全印有“辽宁创造”的高质量、高水平、大制作广播剧,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广播剧佳作,获得了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其实,精品剧目都是在一次次艰辛的打磨中不断成型的。一分一秒的认真雕琢,一个故事和一段音乐的完美契合,满满的都是剧组人员凝聚心血的付出。这种用匠心打磨作品的劲头必将成为媒体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整个主创团队以学习的态度,学习故事中主人公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鞭策整个剧组创作人员严谨求实、脚踏实地地去用匠心工作作风。从剧本的创作、修改来说,2016年5月,广播剧进入最初的素材积累与创作探索阶段,阜新市作家开始深入生活,进行前期創作。阜新市委宣传部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三次召开剧本评析会,五易其稿,为后期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016年9月,在阜新市委宣传部的推动下,广播剧得到了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立项。打造广播剧精品,对创作制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培育一部叫得响的精品力作,阜新市委宣传部领导决定与在全国广播剧制作中具有雄厚实力的辽宁文艺广播的晓君创作团队合作,这一想法得到了辽宁广播电视台领导的积极回应和大力支持。于是,这部剧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编剧李铭担纲了剧本的创作任务,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他舍弃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投入创作,六易其稿于2017年5月最终定稿,精血诚聚,终于完成。他是怀着一份敬畏的心进行创作的,他说:即使我把文字写得非常唯美,在董书记质朴高大的形象面前也将黯然失色!董福财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我把他拔高再拔高,在他的灵魂面前我仍然会惶恐万分!第二,是用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这部广播剧的创作过程。这部剧的导演、辽宁文艺广播总监晓君分析了制片团队的追求与过程。他说:“在创作录制这部广播剧的7个月时间里,每天我都和剧中主人公董福财这位老哥做心灵对话,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知他,是董福财身上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小故事打动了我的内心深处,使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想这不仅是我们的演员演得好,也不仅是剧本创作得好,更是主人公这位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董福财,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自己的大爱担当,是他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我们。”这部剧浸透着泥土的芳香,但它的精神内核却又那么地庄严。第三,这部剧用最浅显的叙述方式把主人公生活中点滴故事像穿珍珠一样穿成一条有脉络的闪光项链来讲故事,创作团队反复研读剧本,到实地深入生活了解主人公生前的点滴故事的细枝末节,在广播剧制作完成后播出之前反复召开听评会,请专家、学者、普通听众来听能否听得懂、感染人、震撼人心。贴近现实生活,让听众能够听到一部可以看的广播剧,是整个创作团队的一致诉求。

匠心独具的专业品质一直是《好大一棵樟子松》这部广播连续剧创作团队的追求。为了力求广播剧在听的时候能有一种画面的生动效果,一个简单的背景音效不惜反复修改十多次。为追求广播剧的品质,进行技术与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数字、音频、音控的调配,制作手法非常新颖,制作理念超前,制作形式和样态与以往广播剧的制作手法截然不同,在前期精心录制的基础上,后期用了大量的时间对这部广播剧音响、音效的采集、设计进行了精准的艺术处理反复打磨、回炉加工,还大量运用了电影、电视剧音效手法融入到广播剧中,让这部广播剧能够形象、鲜活地反映出主人公——一代模范共产党员董福财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尽量做到精益求精,这都是在坚守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在先后召开的两次媒体评析会、推介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广播连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是在当下碎片化全媒体信息时代的冲击下难得的一部精品广播佳作,这部剧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一位普通党员植树治沙带领乡亲改变家乡面貌、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代媒体人的坚守!用“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的本土剧目,让这部广播剧成为了一部有温度、有态度、有情怀、极具正能量的艺术精品。这部剧整个创作过程融炼着主创团队每个人的匠心情怀和“工匠精神”素养,秉持着怀素抱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抱定认真、敬业、执着、创新的职业追求,精心酝酿打磨出的声音作品,是执着,是信念,是他们对传统广播媒体至死不渝的热爱。

从“笔耕火种”到“机器生产”,再到现在的“多屏互动”,新闻生产的“游戏”规则始终没变,如同匠人手中的物件,如切如琢。只有这样,才能把手中的一件新闻打磨得立体。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守。“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工匠精神”是一种素养,传统媒体只要执着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工匠精神,它将是改变传统媒体未来的力量。

(作者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传统媒体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