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摘要:高校新校区设立初期,校内外配套不完善、远离城市等因素对灵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制约和限制。鉴于此,结合千岛湖校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联动教育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08803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从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办学规模。有的在城市周边高教园区设立分校,有的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县级乡镇拓展校区,以确保未来发展优势。
从城市规划和学校层面看自然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其积极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在地缘上的衔接,积极介入当地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受到热烈欢迎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外延不断扩大、内涵建设无法及时跟上,即相关的配套设施、软件、师资建设薄弱、捉襟见肘。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首先,环境的不配套。一般学校选址避开闹市,选择在远离市镇的郊区甚至山区,交通餐饮娱乐等周边服务自然很难及时跟上;其次,学校内部设施也需要有一个完善过程;第三,因交通等原因,师资力量也会受到影响。从在校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要克服以上的诸多困难。长此以往,会在学生的身心层面累积负面因子,带来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会在寂寞中压抑自我,沉浸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因主要任务——专业学习的不顺利,会谋求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果学校没有及时介入,缺少科学的引导,其努力方向就会存在不可把握性。有的在专业和兴趣上都无法施展,逐渐封闭自我、成为“宅生”,越发回避社会,躲在自我、虚拟的寝室世界里虚度光阴,最终一无所得。最终把矛头指向学校的管理和客观环境,对未来充满失望、抱怨,甚至引发过激行为。
诸种原因综合起来,新校区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师,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地区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本文提出的动因。
一、新建校区存在的问题
扩大办学空间、招生人数,形成一本部、多分校的空间格局,虽然有联动互补的优势,但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硬件上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心理问题。远离社会,交通不便、社会信息不畅通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甚至形成心理和思想问题;基础设施尚不健全,计划中开展的学生工作,因硬件受限而无法正常开展,造成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第二,异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出现断层。校园局域网是一般大学的硬件标配,它整合了整个大学生管理体系所需要的功能,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平台和利器。因空间距离,新校区的局域网如何同本部局域网实现整合统一,保证信息的统一协调是有困难的。第三,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重组,专职人员缺失。新校区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两课”教师的授课流动性较大,无法保证思政教育系统地展开,缺少延续。因此,在确保师资队伍的前提下,如何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软件来看,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校园文化的缺失,影响思政工作。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校区在地域上与本部分离,而且与该大学原有的校园文化这种无形资产无法做到无缝对接、一脉相承。因此, 新校区几乎是白手起家、单打独斗,需要重新塑造全新的校园文化。缺少历史积淀的校园氛围,新校区和学生组织都是新建的,无论规模还是经验,都很缺乏,得不到高年级学长的帮助,更谈不上与周边姊妹大学跨校区活动机制的建立了;第二,与地方社会文化融合的问题。新校区的设立和后续管理,都离不开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也需要学校鼓励大学生融入当地社会,参与当地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第三,党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作相对薄弱。扩大党的影响,其抓手之一就是不断宣传党的思想、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新校区因地处偏狭,如果缺乏“两课”师资队伍,势必会对党组织建设带来影响,从而也造成党建工作和基本知识教育的羸弱局面。
二、大学辅导员如何克服问题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位于AAAAA景区内,周边山水环绕,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但存在的问题也正如上文所述,交通不便、周边配套几乎为零,学生专业学习之外,业余生活如何安排等问题亟待解决,也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需要积极介入的[1]。
首先,设施利用率最大化。要认识到在硬件建设上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利用好现有的设施和设备,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尽到岗位之职责。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举办辩论赛、迎新中秋元旦等联欢晚会、校园自筹十佳歌手比赛、摄影明信片设计大赛,以及文学艺术展等,引导和支持学生在娱乐中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其次,拓展学生视野。用心安排各类专家的讲座如高雅艺术及茶艺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及优秀校友成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考察以及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
再次,积极开展美学教育。新校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是无法短时间内改变的客观事实,引导大学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美学思考是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切入点。欣赏、感知新校区的美,并通过活动积极创造美,把外在的美内化为自身的形美、意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效果[2]。
此外,要加强 “四室文化”建设,即寝室文化、教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建设。作为学生集中活动的四大场所之一,寝室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除了满足学生衣食住行中“住”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构建人际关系、培养个性心理,甚至人生观的重构等无比重要的任务,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整个阶段,但也最容易被忽视。最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比较极端的校园恶性事件,都与寝室内部成员关系紧张有关,比如马加爵事件,给室友下毒等,充分说明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学生如何在寝室里与人相处,正日益成为课堂教学以外亟待关注的领域,甚至应该考虑开设寝室文化的课程,来更加细致科学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
相比教师主导的教室文化、辅导员主导的活动室文化,寝室文化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极端事件的发生,一般无法暴露凸显出来,自然也容易被忽视甚至无视。作为大学生活1/2时间的活动场所,寝室文化的建设也是辅导员需要积极介入和关注的,通过介入,来防止寝室里容易出现的霸权、欺凌、拉帮结派、勒索敲诈等现象,尽量有机化解成员间生活上的矛盾和问题,这里需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寝室管理细则、寝室等级考核标准、成员间的约定以及发挥部分学生干部包括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等。
办公室文化不仅仅属于教师,它呈现的氛围具有辐射效应,对整个校园文化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中国讲究风水地理,虽然办公室方位无法改变,但作为教师和来访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办公室的布局和装饰、色彩,对心理产生的暗示越来越被各机关、行业所认识到。这一点作为高校也应该从心理学的高度去把握,并行动起来给予风格上的转变。办公室面积、冷暖色调、布局的保守与开放、摆设的规格与质地、设备的完备与否等,涉及到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综合的知识。
最后,实施艰苦教育。90后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优越,近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造就了一批“小皇帝”和“小公主”,在过去成长的20年里,物质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是新中国第一代“小康”家庭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因此对“艰苦”一词不知为何物的这个群体来说,突然要独自应付以上提到的诸多困难,肯定会存在困惑和迷茫,东突西奔,不知所措。这些问题,作为思政教师,都必须给予关注并认真对待。
三、学校层面如何克服新校区的问题
学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周边环境也是不断改进的,但作为学校,要在初期阶段积极应对新校区存在的问题,在此做一点粗浅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硬件建设。硬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入最大,收效也最明显。文化活动离不开硬件平台的支撑,因此学校要做好长期的基建预算,不遗余力地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除了修建基本的现代化的图书馆、数字音像资料室、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外,有条件的话,还要建设好博物馆、校史馆、校友捐赠陈列室、校企合作成果展馆、地区特色的文化展馆等。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台,开设各种栏目,如苦恼生活秀、魅力生活、微广播、名人访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方位展示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话筒交给学生,把舞台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话语权,在分享和互动中形成共鸣。此外,微信公众号、校园社区、QQ空间等网络平台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阵地,围绕一些社会重大问题进行引导,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阵地,统一的“校园网”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理念[4]。目前,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队伍建设。建设稳定的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做到有机统一,为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各高校要在新校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贯彻“寓美于教”的理念。(1)抓队伍。主要抓好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两课”教师队伍, 这五大成员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为此, 新校区要逐步进行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积累。(2)创平台。为思政队伍创造发展空间, 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抱负。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以及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待遇。(3)变思路。针对新校区思政队伍不足的问题, 探索新方法, 寻找新途径, 实行如专职辅导员搭配兼职班主任的队伍建设等办法。
第三,学科建设。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地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相融合,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联动教育功能。以特色学科建设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校区大学文化改革的一种战略。通过调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适当增设新的适应地方经济的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用工问题,从而增加大学生参与地方发展的机会,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第四,党建工作。综合以上因素,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回顾我们党在过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艰苦环境不是党建工作最主要的困难。在过去艰苦斗争的环境下,党建工作不仅没有倒退,反而吸引了广大有志之士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向党靠拢,为我们党不断壮大添砖加瓦,使党的事业历久弥新,蓬勃发展。反而优越的物质生活会使部分人意志消沉,忘记奋斗的目标和追求的理想。因此,党建工作在各种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开展、积极推进。(1)政治自信教育。在新生当中,尤其90后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这个群体,在面对周边艰苦环境时,往往会表现出否定、消极、自暴自弃等各种负面情绪。对此,可以通过开展党史教育、中外发展现状的对比、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展示、反腐取得的成绩展示等,对我们党追求的理念、我们国家的体制、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树立自信、充满斗志,从而迅速建立一支从系部到班级的党组织。(2)更加贴近实际。不同地域的学生,他们的经济条件、成长经历、基础教育的水平都不同。比如浙江地区,基础教育相比其他地区较好,硬件设施完备,师资水平较高,学生视野开阔;作为沿海省份,在与外界接触中,树立了法治意识,培养了经商氛围,形成了勤恳务实、敢为人先,紧跟潮流的优良品质。
四、结束语
异地开拓校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学打破封闭,融合地区经济的尝试性突破。而且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是今后教育向经济看齐、理论向实践看齐的教育发展必由之路。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响应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迫切愿望,“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新校区,为当地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无疑提供了便捷通道,为今后该地区长远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塑造添砖加瓦,泽被后世。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异地新校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如何积极转化这些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发挥好现有的资源优势,变不利为有利,是学校管理层需要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尤其思政工作,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硬件建設上不断改进外,更多的是在“软实力”上不断提升,如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优质的思政教学人才、有效地开展多样丰富的课外活动,活用网络广播等技术手段构建宣传媒介,结合地区经济需求开设特色学科,发挥环境优势开展美学教育,通过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开展扶贫互助等艰苦奋斗的品德教育等。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广大师生员工多年共同创造的,它是高校魅力的体现,是高校凝聚力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孜孜不倦、永恒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真正发挥校区进驻乡镇、乡镇引进大学资源,互惠互联,长久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萍.异地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高教探索,2005(10):15—16.
[2]黄旭,柳莉.新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8):26—27.
[3]戴辉明,俞渊.浅析高校多校区办学交通难点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4):33—35.
[4]黄琰,郭亮.关于推进高校新校区学生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学咨询,2006(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