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摘要: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和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结合,提高记忆效果。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思维导图策略如何应用在初中生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思维导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问世,预示着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开始。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基本内容是让学生获得学科基本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理性思维方式。在这个阶段中,课标提出了50个核心概念,而这50个概念又分布于10个一级主题之下,例如: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核心概念分布如此广泛,学生要想掌握好,必须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不是概念的简单堆砌,而是理清内在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提供一种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教育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1]。
思维导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图来表示思维的过程,简单地说,它是一种思维工具和学习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思维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来,并能促进发散性思维,激发灵感。基于上述特点,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生物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有效。由于其具有色彩丰富、绘制简单、没有很多严格的限制等原则,因此学生易于掌握与运用,构图效率高,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性[2]。随着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很多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没能及时找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记课堂笔记,这也是思维导图问世之初最普遍的应用。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将课堂“可视化呈现”,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兴奋性都处于顶峰。但是,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起来非常轻松,有的学生则显得捉襟见肘。通过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渗透,能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改善对各种知识的记忆效果,是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思维导图的问世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被誉为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其能很好地协调左右脑的功能,挖掘出人脑的巨大潜力,思维导图的发明者东尼·博赞被誉为“大脑先生”。如此有力的工具能否被应用到生物教学领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实验可以在这方面积累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践研究
1.前测
前测1: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调查
选取两个情况相近的平行班,就平时学习生物的兴趣,使用改编的山东曲阜大学胡象岭编写的“学习兴趣”量表进行调查[3]。实验班和对照班共有学生66人,投放问卷66份,回收问卷66份,其中有效问卷66份。对量表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前测
从表1可知,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分分别是12.06和12.39,标准差为±3.39和±3.24,t值为0.414,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施思维导图促进生物课堂教学之前,两个班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前测2:实验班和对照班生物成绩的测量
以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成绩作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开始实验之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分分别为82.96和82.82,标准差为±11.54和±9.91,t值为0.055,两班生物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
2.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1)新授课
导入→提出中心词→讲解相关概念→完成思维导图→评价
联系原有知识结构中相关的部分,或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相似情境,让学生从情感上达到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提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重点,尽量用一个中心词概括,使学生在本堂课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围绕中心词,讲解相关核心概念,并由核心概念引发一系列问题,步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小组讨论、思维碰撞等多种形式深化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按照小组的分工,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思维导图绘制。一段时间以后,绘图单位可以由小组逐渐转为个人。在思维導图的绘制过程中,既要联系原有知识,又要建构新的概念,颜色、线条、图形等多种因素能帮助激活左右脑合作,形成良好的思维状态,促进概念的掌握,甚至激发新的灵感。
教师在课堂中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成品并交流,从自评到互评,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给予适当评价,完成修改。由于思维导图的绘制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学生的作品肯定也是千差万别,教师应努力找到思维创造性和知识统一性的平衡。既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要积极引导,巩固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因为思维导图具有色彩显现、形式美观的特点,又能清晰展现重要的核心概念,化繁为简,所以思维导图不一定要在课堂结束时最终呈现,还可以在新课开始前就展示给学生,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来辅助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在美国的生物教材教师用书中就被提到过。比如在美国的生物教材Biology—Principles&Explorations的第九单元“人体生物学”中就用到这样的方法:提醒学生器官是怎样连接的,然后要求他们绘制一个表示出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淋巴系统、呼吸系统之间关系的图示,或者在黑板上画出概念图的框架,让学生以填充的方式加以导入。[4]
(2)复习课
确定复习中心词→回忆相关概念→完成思维导图 评价→应用
苏科版生物教材将书本内容按照单元和章节加以区分。由于受生物课时限制,每章内容学完,往往要耗费数周时间。如此长的周期,学生非常容易遗忘,造成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尴尬局面。如今,在每章、每单元的学习之后,留出一个课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复习每章内容,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教师首先提出本课复习的范围,设置中心词。学生围绕中心词,回忆整个章节的重难点,构建数个次级主题。在次级主题的基础上,再深入复习,不放过细微知识点,最终完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小组成员之间同样可以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进行及时评价。最后,利用制作好的思维导图,使学生独立完成一定量的习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理论。例如,复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由于此章概念多,逻辑层次关系复杂,可以制作如下思维导图。
3.实验后测
后测1: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调查
实验后,用生物学习兴趣量表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后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后测
从表3可知,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分分别是11.23和14.67,标准差为±3.45和±3.08,t值为4.273,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班的学生学习一年之后,对生物的兴趣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略微下滑。实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有明显上升,两个班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存在显著性差异。
后测2:实验班和对照班生物成绩的测量
以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成绩作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分为76.5和85.85,标准差为±17.42和±11.54,t值为-2.57,两班生物考试成绩差异显著(P<0.05)。另外,从两个班成绩的标准差能看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结论
研究前后的测试对比显示,学生对生物学本身和生物课堂的兴趣都有明显提高。思维导图丰富的内涵、多彩的颜色和线条、个性化的展现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全新的方法,提高了學习和复习的效率,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持续不断的愉快体验促使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巩固。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初中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上课思路,突出核心概念,优化课堂笔记,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思维导图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复习阶段,思维导图简洁清晰的优势更加得到彰显。基于上述优点,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