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壮
电商的兴起带来了购物的便利,许多海外产品足不出门便可轻松获得,特别是保健食品。在许多海外旅游的亲友们带回的礼物中,保健食品成了炙手可热的礼物。那么,海外保健食品为何“走红”?有何优势,有何弊端呢?
“保健食品”,各国定义有别
保健食品在国外通常称为健康食品、营养食品、膳食补充剂、功能性食品、特定保健用食品等。各国对其定义及监管迥异,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把保健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特殊种类,澳大利亚、加拿大则作为药品的一个特殊种类。美国的膳食补充剂和欧盟的食品补充剂均不需注册审批,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中国都要求相关产品注册审批。
澳大利亚政府实施强制食品安全计划,把保健食品生产纳入药品监管范围,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局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以深海鱼油、鲨鱼骨粉、角鲨烯、海狗油、牡蛎提取物、蜂王浆、蜂胶、蜂蜜等常见。新西兰在保健食品生产和监管上和澳大利亚运行同一套严格标准,其牛乳钙、牛初乳、奶粉、奶酪、鹿茸等蜚声海外。
海外保健食品进口规定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国产保健食品”列表有15 879条记录,以“进口保健食品”查询有752条记录。在中国市场,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外来保健食品主要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安利、宝洁、强生、康宝来、辉瑞、葛兰素等大品牌,民间旅游带入或网购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产品以鱼油、益生菌、辅酶Q10、维生素类、抗氧化类(含葡萄籽、白藜芦醇、虾青素、番茄红素、硫辛酸等)、保护关节类(含葡萄糖胺、软骨素、玻璃酸钠、胶原蛋白等)、睡眠及情绪调节类、排毒养颜类为主。
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备案管理。其行政受理机构负责受理保健食品注册和接收相关进口保健食品备案材料。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人应当是上市保健食品的境外生产厂商。申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的,应当由其常驻中国代表机构或者由其委托中国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申请人按照规定填写《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将申报资料和样品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获得食品、营养、医学、药学和其他技术人员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查后,准予注册的,向申请人颁发《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准予变更的,向申请人颁发《进口保健食品变更批件》。取得《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J+4位年代号+00+6位顺序编号。如获得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则可作为保健食品销售,并可按照批件的内容宣传功效。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凭《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行检验,合格后放行。
国内所购海外保健食品的现状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进口保健食品除了上述正规渠道进口的以外,还有旅游者及海归者带入,最常见的是跨境电商,如淘宝在海外销售,作为个人自用物品,以邮寄的方式完成保健食品进口,仅需符合原产国的药监标准,大幅降低了海外品牌的落地壁垒,但是假货泛滥。
2016年4月8日,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正式开始执行,随着新税制以及新《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备案与注册管理办法》的实施,海外品牌以一般电商、跨境电商作为主要销售渠道,海淘市场的假货现象有所缓解。
当前,进口保健食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以进口食品冒充进口保健食品。这些产品没有保健食品的小蓝帽和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不能对功效、适用人群进行宣传。
2.标签混乱。部分进口保健食品没有中文标签,或标签不符合我国强制标准的要求,或中文标签过于简单,或蓄意夸大主要成分的含量。
3.国产品冒牌进口货。存在冒充进口保健食品,或对进口保健食品套号、套牌的现象。
4.违规使用原料。
5.虚假宣传。
海外保健食品为何“走紅”
至于海外保健食品“走红”,究其原因:一是国内保健食品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问题,大众不太信任国产货。例如,国家从未批准过壮阳的保健食品,可是市场上不乏此类“壮阳保健食品”;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的违法添加处方药物用以解决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减肥的保健食品也不在少数。此外,部分国产保健食品的质量令人不放心,不少推销商做虚假或过度的疗效宣传,甚至欺骗老年人,将其说成药品。
二是部分洋品牌保健食品质量确实好,前述澳大利亚、新西兰把保健食品生产纳入药品监管范围,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局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质优而天然。
三也不排除“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心理,认为洋品牌的保健食品好。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食谱与中国人有差异,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与国人不一致,而且国外产的保健食品也不是没有问题,例如2015年6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曝光的21家采购不合格银杏叶提取物的保健食品企业名单中,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如新(中国)日用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湖州分公司等10家企业在列;2015年8月,加拿大卫生部通告,Church & Dwight Canada Corp召回所有其制造的L'il Critters Vitamin D3儿童维生素咀嚼片,其维生素D的实际含量几乎是其标示量的4倍,远远超过8岁及以下儿童每天安全服用的标准上限;2015年10月,因为在膳食保健食品添加违禁成分匹卡米隆或类安非他命的合成化学成分(BMPEA),美国保健食品公司健安喜(GNC)遭到美国司法部门的起诉;2016年1月,日本消费者厅因涉嫌虚假宣传,叫停朝日Asahi的减肥食品SLIM ORGANIC的销售,这款产品根本就没有其所声称的减肥功能;2016年6月,美国著名厂商Pharmavite LLC旗下保健食品品牌Nature Made部分产品受到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在全国范围内召回包括成人维生素软糖、叶酸片和鱼油等多款产品。
特别提醒公众,不要盲目崇拜进口保健食品,因需而要,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