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东
用了一天的时间,我去了五个社区,回来总结的结果是,社区的心理工作“春风已近,春雷尚远,春雨在盼”。
放暑假了,学校要求儿子到社区居委会报到,以便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儿子对此还是颇怀憧憬的,但是去了之后,正如儿子所说“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为社区里似乎也没有什么活动,只是让他回家等通知。我也为此很失望,如果社区能够开展一些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又推动了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岂不是两全其美?
实际上,国家对社区心理工作是有要求的,2016年底,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声势浩大地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要求。北京更是走在全国的前面,2016年我先后三次为北京社工做心理专业技能培训。这次,由于儿子在社区的经历,我决定对曾经上过我的课的学员进行一次回访,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以致用,有多少人在社区开展了心理服务工作。
用了一天的时间,我去了五个社区,回来总结的结果是,社区的心理工作“春风已近,春雷尚远,春雨在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上到下,社区工作者从思想上已经逐步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不少人也很有意愿从事这项工作。不过,真的把社区心理服务付诸行动的还是比较少,而能够行之有效、自成体系的则更加少。再有一点,也确实有很多人還没有意识到心理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北京某社区本计划建设一个心理工作室,结果被党员大会否定了,大家认为有心理疾病直接去医院了,没必要在社区做这一工作。
这其实也是普遍的对心理工作的误解之一。不少人认为心理工作就是治疗心理疾病,甚至是治疗精神疾病(俗话说的“精神病”)。这样的认识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人们不敢去寻求心理服务,害怕被贴上“精神病”“心理变态”之类的标签;而另外一个结果则是限制了心理工作的范围,不少心理工作者甚至领导们也都把心理工作定位在“治病救人”上,局限在了一小部分人群中。
实则不然,心理服务至少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心理咨询或治疗。这正是我由儿子暑期社区活动而联想到社区心理工作的原因,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既包含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也包含了心理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内容,这和孩子们息息相关。
社区心理工作大有可为,因为心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很多相关的工作可以在社区开展。简单地说,社区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彩页、主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防患于未然。社区还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等形式,针对有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人或者社区服刑人员、残疾人、特困户等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如果发生重大危机事件,社区还可以针对普遍群体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心理服务工作,国家22部委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我就不再赘述了。正如前文所述,社区的心理工作还不仅仅是这些,还可以开展创新形式的、普及性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专业中有很多技能实际上还是很有趣味性的,比如沙盘游戏疗法,就是用琳琅满目的小玩具在盛有沙子的沙箱中游戏而对人进行心理问题的治疗。这一方法稍微改装一下,把心理治疗的目标变为培养创造力、专注力、表达力等,就会成为孩子们格外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果社区里能有这样的活动,既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方法,也是成人了解心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可谓善莫大焉。
社区是城市里最基层的组织。只有心理工作在社区里普及开来,才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心理服务工作,才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主动进行心理求助,中国的心理服务工作也才真的算是蓬勃开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