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梅
摘要: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对象。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从结构模型改进职业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促进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培训;培训模式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而职业院校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对现有的职业培训模式进行针对性改革,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本文从职业培训结构、课程体系上进行探索。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培训的问题
1、培训价值取向不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中,与其它教育活动相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表征,这些表征是由高职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教育特点性决定的。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就是传授特定工作过程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主要通过工学结合形式进行。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中,高职教育以职业定向性为基本特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2、学授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相关度低。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行业、专业或工种等职业方向要求人才的专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现实性。职业定向性和现实性要求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行业、职业岗位知识需求为主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即在实践课程中将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分解开来,再将所分解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理解和体会工作原理与步骤。只有将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较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适应行业、企业工作的需求。
3、课程目标设置不清楚。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职业的教育模式,社会上不同的职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要求不同。职业岗位纵横交错的层级差别决定了所需教育的差别,因而开发高职教育应将“岗位”作为参照物来定义课程目标。工作岗位能给制定高职课程目标提供较清晰和准确的答案。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对课程改革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定位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
4、人才培养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培训结构是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受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惯性影响,从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来看,大多没有脱离普通高等教育惯用的学科理论结构,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模式。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课程,应突出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二、从培训结构改进工作质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因而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方案开发的逻辑起点。社会需求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企业目前急需人才、急需工作岗位的有关信息,分析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相应职业资格的要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结构,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社会调查时,首先,根据高职教育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发展的宗旨,选取具有代表性、重点发展的企业,针对这些企业的重点工作中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表格、问卷或用访谈等形式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分析企业目前岗位需求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其次,对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岗位及需求进行预测,对新岗位从业人员要求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最后,对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2、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计步骤通过社会调查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以采用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和学习领域的产生打下基础,给学校教育提供教学内容。设计的学习领域要与工作任务相关,满足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要求的同时,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提倡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通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3、以行动导向作为培训方式。基于培训过程的教育结构,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融为一体的培养,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经过对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即行动领域的分析,学习领域的开发后,打破了以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組织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与学互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上述的针对供给侧改革所做的职业教育结构模型虽然理论简短,但在实际的探索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不断改进职业培训结构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从自身不断学习的角度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应对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方针。
参考文献:
[1]刘任熊,尚维来,王煜,等.观念革新与模式创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质量评价新思考[J].职教论坛,2016(17):78-82.
[2]王季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新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50-53.
[3]汤迪娟.供给侧改革驱动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34):152-153.
[4]姚杰.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率及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