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昌腾
摘要:语言既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演变反映出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其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反映着时代的社会心理。网络语言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公众的真实感受与需求,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文章对网络语言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分析了网络语言形成和流行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策略。
关键词:网络语言;形成;流行;原因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产生的新事物,是交互式的大众传播新纽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而特定的社会心理需要相应的表达来将其外化,然而,如果在现有的语言系统中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表达系统就会出现缺位。
一、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语言流行的客观原因分析
1、网络使用主体的带动
在使用主体上,我国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是社会的支柱群体,代表着先进科学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的主要工作群体和建设群体。在网络时代,年轻人因其在社会居主体地位,其常常使用的网络语言也会相应更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年轻人爱玩的游戏、关注的视频中常用的词语会很快在网络中流行起来,并向不同年龄、社会身份的群体蔓延的原因之一。如“偷菜”一词,原本是开心网和人人网 SNS 网络社区游戏中的操作动作,这类网站的主要使用者多为 20 至 30 多岁的年轻人,随着这种简单有趣游戏的普及,小孩、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开始接触,“偷菜”一词也逐渐流行起来。
2、技术平台的简易操作
从技术层面,网络语言可以高保真度、直接地在手机短信中和互联网上流传。“‘点击、‘下载、‘转发、‘复制等行为看似单纯的社交活动,实际上促成了网络语言的流行:‘点击意味着一次‘被阅读的行为,点击率代表着被关注的几率;‘下载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存储,为另一次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转发则是实实在在的传播行为,而且由于‘群发程序的存在而使一个人的某一次‘转发行为具有蝴蝶效应而造成大规模的‘流行;至于‘复制当然是最踏实和传统的,是一种话语的‘传真。”
承载平台的这一技术优势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推动尤为明显。微博的转发功能允许网友在对已有流行语原文转载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与传播,这就极大程度地激发了网友的创作兴致,更多地参与到格式网络语言的创造与传播中。而简短的评论希望得到大家的注意与认同,也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点睛”,博围观网友一笑。
(二)网络语言流行的主观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期落差心理引起的社会不满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期,社会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国人传统的心理如保守、矜持等特点逐渐弱化,张扬个性的需求开始凸显出来,更敢于利用多渠道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甚至是愤怒的情绪。而且,一旦这种情绪是藉由某个公共事件而产生,相应产生的网络语言也会很快在线上网友甚至是线下群众中蔓延、流行起来。
中國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是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面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既要加强廉政建设和打击腐败现象,又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可以看出,呼吁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了人民共同的殷切期望。
网络语言中诸如对“高帅富”、“官二代”、“凤凰男”的讽刺与调侃,其背后实际上是对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不平心理。有研究显示,网络用户(尤其是微博用户)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关注自我,在他们这样的对自我以及自身周围环境的关照和反思中,认同并传播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网络语言,最终造成了网络流行语的风行。
前文分析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可谓是触犯众怒,网友们在网络上纷纷转发评论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直观体现。因此,网上网下对于“我爸是李刚”这一网络流行语的调侃与再创作(如“恨爹不成刚”等等),都可以视作是社会反讽、发泄心理的体现。同样的,“躲猫猫”、“70 码(欺实马)”这类网络词语的流行也同样体现着民众对社会执法不公、特权阶级横行的讽刺不满,而“蒜你狠系列”、“被就业”等网络词语则体现了民众对社会民生的忧虑与讽刺自嘲。
2、人类游戏本能的根本性驱动
人们在创造、使用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够获得一种游戏的快感,这种语言游戏既是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叛逆,也是一种创造的快乐。比如明星黄晓明的一句“Not at all”,由于他的发音不规范而被网友调侃,根据谐音创造了“闹太套”这个由三个无厘头的字组成的词语,并在收获网友欢笑与认同中传播流行。又如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中的一位嘉宾,凭借搞笑出位的表演而让网友们记住了她的口头禅“整个场面我 HOLD 住”,并在此基础上截取“HOLD 住”这个关键词,广泛用于掌握客观情况,或震住混乱场面等语境中。人类在创作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游戏的快感。
同时,游戏心理也会刺激网友们在创作、游戏过程中求新、求异,既有追求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的新特点、新创意,也促成了格式流行语的大量产生和流行。人们在格式流行语的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幽默感、张扬个性,玩得不亦乐乎,加速了格式流行语的传播。
此外,从众、模仿、跟随模仿也是一切网络语言流行的基本心理原因。一种新形式要得到大众认同,一般情况下要满足人们两个需求:交际需要和趋同心理。当某种表达形式成为某种时尚、某个群体、某种文化的标签式特征时,人们的这种趋同心理就更强烈。从众心理与被公众认同的需求加剧了流行语使用的程度和流行的扩大,可以说,从众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endprint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
在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其规范化问题引起许多人的关注。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有人提议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净化网络空间。而有些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应保留网络语言的多样化,使其充满活力,将其看做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补充,因此需要对网络言语给予一定的支持。要想让网络语言得到长远发展,就不能放任自流,而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及管理。
(一)表意要明确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的语言也要不断更新从而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近些年来,普通话中大部分的新词的都来自网络语言。普通话中没有的网络词语(如“帖子”、“饭局”、“钻石王老五”、“外遇”等)和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词语(如“网虫”、“见光死”、“触网”等)可以被日常语言所吸收,不过网上存在一些表意不是很明确的词语 (如“红客”、“闪客”、“菜鸟”“造砖”等),由于它们没有比较适合的语言使用环境,使用起来表意不明朗,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较少。语言是个完整体系,单个词语是无法表述出完整的意思,只有与其他词语联合起来才够完整。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有密切联系,所以它在意义和形式上都必须与日常语言有别。
(二)符合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基本规范
网络语言若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淘汰,首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经得起人们的检验。语言不是一种个人及少数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用来为人们的社交服务的工具,为此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虽然网络语言主要应用在虚拟环境中,但最终还是要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约束,不能偏离太远。为此,一切不符合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和道德基本规范的网络词语都必须被改造或者清除,以净化网络空间。一些极易给社会生活带来理解障碍的词语如“大虾”(大侠)、 “稀饭”(喜欢)和一些不健康的网络词语如“苦逼”等应当被改选或清除,网络空间需要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和道德规范的网络词语,并需要更加正面一些,只有这样的词语才能长久的被使用下去。
(三)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要求语言在产生之初就必须考虑其便利程度,网络语言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便利,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之一。在语言的使用上,人们追求效率,因此,最容易接受(操作性强、速度快、容易记忆)的语言形式往往受到青睐,从而被保留下来,如 “给力”、"PK”等。相反,一些冗長、难理解、难记忆的网络语言就会逐渐被人们淡忘。
结语
移动化、即时化、整合化的通信方式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人际沟通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延伸,人际沟通模式正在发生新的改变,如果说电话依然是熟人社会的人际沟通补充的话,互联网才是适应陌生人社会的沟通通道,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应用已经悄然改变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符号表征,也正是因其顺应了社会心理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其形成与流行也就不言自明了;而对于其演变的动态过程的深刻把握,也就成为了我们透视社会心理变迁的一条有效的观察窗口。
参考文献:
[1][英]亚当·乔伊森著,2010《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
[2]陈文鹏,2011《近十年网络词语发展变化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吕明臣,李伟大,曹佳,刘海洋编著,2008《网络语言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