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诚
【摘要】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理论提出与完善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问题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同时也从事着各种各样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受着“人的需要”的支配。可以说,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动因、目的和归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需要 实践活动
一、马克思研究需要理论的背景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加强,无产阶级也迅速成长壮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尖锐化,长期的革命斗争使无产阶级逐渐成熟起来,但是在实践上无产阶级还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自发性和经济短视性,还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义愤地指出:“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需要,而且只仅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一)人的需要的涵义
首先,“人的需要”有别于动物的需要。作为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二者是有着相似的自然需要的,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根本的不同。动物对需要的满足是由它本能活动实现的,而人则通过自觉的历史活动来满足自己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能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也就是说,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而人的需要不仅只是为了保证其生命存在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达到自己理性、思维、发展的需要。所以,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
其次,需要即人的本性。马克思在《形态》中说过:“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表明马克思对人的需要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探问,他认为对需要的本性、人的本性的考察应从人的活动中去探寻,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实践活动在人类活动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探寻需要的本性、人的本性就应当从实践出发,即对需要、人性应当“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二)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人的活动至今仍以生存为为直接目的”人作为有生命有肉体组织的存在物,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必须每天要满足其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需要,“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这也就是说,人类进行一切活动首先依赖于人的生命的存在。只有使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保证他的生理的人的存在,才能保证新的需要的产生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所以,作为生命的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具有基础和前提的意义。
第二,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有层次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这就是说人的需要首先可以划分为人的肉体存在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存在的需要。人的肉体存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的生理需要,如人的吃、穿、住等等。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社会需要是更为根本的需要,它是指“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它是人的需要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的需要,政治的、经济的需要,以及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需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行为推动的,而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源泉。马克思说:“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因此,“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体的需要,个体为了生存,就要满足生命的物质需要,也就是说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能从事其他的社会活动。
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特别地强调需要的重要性,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在理解人和社会活动时,“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这一方面是说,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自然必然性,它们的不断重复、相互促进、进而不断更新,就构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说,它也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实质性内容,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因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根本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本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4]孙富林.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之意蕴要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