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017-07-28 19:29王晗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王晗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释全球价值链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理的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研发能力与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人力资本水平、配套服务设施、外商直接投资次之;而贸易开放度则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得出,中部六省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顺利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相关研究概述

中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的附加值较小。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各国贸易状况恶化。加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对外贸易结构与方式矛盾突出,不同區域间贸易差距不断扩大,使得中部地区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双重挤压”的风险。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许南、李建军(2010)指出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工贸易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从构建宏观政策平台、培育中观行业环境、提升微观企业能力等方面着手。罗茜(2011)在全球价值链、要素禀赋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出研发投入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很大,但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劳动力及外资利用的促进机制并不完善,关联效应及外溢水平较差。彭水军、袁凯华(2016)得出近年来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快速攀升,下一步不仅要关注服务要素转型,也要重视发展高端制造,避免出现“低端服务—低端制造”的负面后果。

关于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状况的研究,黄涛(2010)提出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区域转移、东部地区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缩小利润空间,加工贸易必然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要采取积极措施承接这一趋势。刘立平、朱婷婷(2011)基于引力模型测算出中部六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力的大小,得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吸引力在逐年增加,江苏、上海、广州等东部贸易大省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部转移。

全球价值链下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

(一)压力因素

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导厂商主导着产品研发、渠道营销以及品牌建设等高端环节,而加工贸易企业则被限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加工制造环节,产品增值率不高,对上下游领导厂商的依赖性很强。领导厂商考虑到加工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会威胁甚至取代其领导地位,往往会通过内部化、专利保护、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降低技术的外溢效应,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价值链升级或者产品功能升级活动又处处受到领导厂商的阻碍。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威胁。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参与到加工贸易中,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我国而言,印度、孟加拉国、泰国等周边国家加工贸易的成本更低、利润更高,使得我国传统的贸易竞争优势受到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原来的加工贸易大省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外贸企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因为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的价格较低,且能获得优惠政策支持。

(二)拉力因素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兴起。21世纪初以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产业的部分或全部环节布局到中国、印度等国家,使得这些国家迅速成为世界加工贸易的集聚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加工贸易总量大幅下降,跨国公司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意愿更加强烈,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政策扶持与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向这些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众多发达国家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4.0”计划、美国“再工业化战略”。

国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的构成比重反映出经济产出结构与市场需求,也直接关系到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提高本地区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加工贸易要素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

(三)推力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动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大量的物质资本要素,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人才;其次,本土企业在技术扩散效应与示范效应的作用下,积极向外资企业模仿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服务质量;最后,外资的进入放大了市场竞争效应,形成一定的市场压力,激励更多加工贸易企业进行产品更新与技术创新。

制度政策支持。制度政策一直是加工贸易发展升级的推进器和催化剂,也是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优势来源。一方面,中部各省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持续壮大外向型经济实力,并结合各自对外贸易实际因地制宜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另一方面,国产料件的出口退税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企业的税收成本下降明显。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出口信贷体系,创新进出口融资业务,提供利息补贴、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此外政府部门拓宽了财政补贴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全球价值链下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一是地区加工贸易增值率稳步增长。2015年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总量1826.9亿美元,约为2013年出口额的五倍。近五年来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增值率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二是产品层次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加工贸易中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渐降低,而电子产品、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却逆势增长。中部各省区第二产业比重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维持在90%左右。三是加工贸易方式得到优化。初期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方式多为来料加工,加工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很低。而当前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加工企业能够更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最大程度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四是承接地区产业转移效果明显。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总量的全国占比较大,随着政策支持与成本上升的推动,东部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截至2014年末,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比重达9.2%。

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加工贸易所占总体比重逐年下降,而一般贸易比重连年上升。2015年江西、安徽、湖南三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仅为14%、24%、33%,这表明一般贸易已经居于进出口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第二,普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地位,高端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多为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组装环节,较依赖国外的市场、技术、品牌,很少涉及产品开发、核心技术、渠道营销等高端环节,同时也存在着高层次研发人员匮乏、企业家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第三,各省区间的贸易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分化现象严重。2016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4714.7亿元,但排名最后的山西省进出口总值刚刚突破千亿。且同一省区内地市间的差距也十分悬殊,2016年河南郑州进出口额的全省占比为77.3%,是其他地市进出口总和的3.3倍。第四,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贸易組织指出2008至2015年全球贸易平均增长率仅为3.1%,不及金融危机前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各国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不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二)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状况进行分析。模型采用2010-2015年中部六省区的统计数据,以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评价标准,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因变量Y为加工贸易增值率,代表全球价值链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水平,由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差值除以进口额得到。X1为贸易开放度,是各省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能够衡量本地区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X2为产业结构状况,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反映加工贸易生产的产业基础能力。X3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各省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X4为人力资本水平,用初中及以上学校毕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X5为配套服务设施,是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业及通信业产值占各省区 GDP 的比重。X6为地区研发能力,用各省区R&D 投入经费占本地区 GDP 的比重来表示。

参数估计及检验。首先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解释变量基本为比重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异方差的可能性,异方差检验的P值为0.0018,则变量之间不存在异方差性(鉴于篇幅限制,过程略)。其次,通过建立协方差矩阵发现各变量间的协方差也比较小,说明它们之间多重共线性可能性不大。最后由表1可知生成的各变量影响系数,其中可决系数为0.9236,t统计量的数值普遍较大,P值较小,则模型拟合优度较为可信。

实证结果分析。第一,地区研发能力与产业结构状况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地区研发投入增长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值率上升约2个百分点。中部加工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同时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第二,人力资本水平和配套服务设施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作用相对有限。中部地区大部分省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还不够高,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各省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额虽然每年增长速度很高,但是其总体建设水平较低。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很小,贸易开放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中部地区吸引的国外资金普遍进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资有效利用水平不高。此外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际贸易形势持续低迷,国际市场环境也是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全球价值链下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一方面,中部地区加工企业要加强同全球价值链上领导厂商的内外部联系,通过与领导厂商进行研发与生产合作,学习其先进的产品工艺与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技术溢出与“干中学”效应,提高自身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全球价值链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体系,加大产品研发与设备更新投入,开展涵盖加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提升加工贸易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生产出更多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个性化产品,实现由单一的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自有品牌方式转变,由全球价值链上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向更高端的技术、品牌、营销等环节跃升。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要继续巩固中部地区传统的加工贸易优势,立足于各省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积极发展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鞋类、塑料制品、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放大其产业辐射与带动作用。其次,推动加工贸易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化,促进其与服务贸易业态深度融合,引导加工企业开展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分销仓储、售后维修等业务,进一步拉伸整合加工产业全球价值链条。最后,加快发展本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如电子通信、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设备,提高加工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尽快形成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速向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方向迈进。

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支持体系,为加工贸易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一是要强化加工贸易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试点推广通关一体化、无纸化等便利化措施,建立包含事中事后监管的新型管理机制,总结评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有益经验,推进海关、质检、税务等监管部门多方联动、综合管理。二是加大本地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在产品创新、技术引进、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加工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总体规模,金融机构要对产业转移承接活动进行信贷倾斜,鼓励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服务中小企业。三是探索试行加工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动态更新,营造诚信守法便利、违法失信惩戒的社会氛围。有关部门要规范品牌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有序承接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加工贸易区域发展差距。中部省区应结合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并基于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承接政策,稳妥引进国内外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高污染行业与淘汰落后产能要严禁转入,适当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准入门槛,避免产业承接的无序化、同质化、低附加值化。加快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建设步伐,认定一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培育出区域性、行业性的自主品牌,做好重点承接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高技术人才引进。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协调与合作,支持东部地区与中部各省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进行加工贸易产业对接、人才交流培训,解决好地区间信息不对称、管理经验不足、人才不充裕等问题,实现区域层面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南,李建军.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2.罗茜.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

3.彭水军,袁凯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演进[J].经济学家,2016(10)

4.黄涛.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策略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0(12)

5.刘立平,朱婷婷.中部六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比较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