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
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教师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文言文教学突破了以思想义理为本的教育传统,特别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际的能力。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形成重文思、文意、文情的主导课型。当前“人文性”已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写进《课程标准》,高举“人文”大旗,也成为文言文的阅读目标。但欣喜之余,又出现向“人文”一边倒的趋势。史绍典先生曾谈到,一次“中语会”课堂教学大赛,有教师执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教学的三个环节:一是读出快乐,请给快乐定义;二是合作探究,“快乐的背后是什么”;三是请你献策,现代人如何回归心灵。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无病呻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宏论”,培养的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合阅读者个性发展的媚俗话语”。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正蕴存着这种流弊,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如此。
二、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教育的育人本质决定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必将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之使命。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了解民族文化,需从阅读民族经典入手,塑造民族精神,当从接受民族经典出发。笔者作为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就文言文教学谈谈拙见。
1.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好落实字词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北大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的“序”中谈了这样的看法: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日通训诂,二日明典故,三日察背景,四日考身世,最后归求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所谓“通训诂”,指对一处诗的每字句都必须正确理解。如果连字句都没有弄懂,那么分析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得出正确结论,还谈什么赏析?
看看吴先生对《木兰诗》中一句的理解: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多为人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训诂问题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细检《诗经》的十五国风……国风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指男女相思而言,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义。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忆。然则《木兰诗》中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样讲,既解决了“无所思”两句的疑窦,以从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木兰这一少女形象的高尚纯洁,不同于一般只想着找婆家生孩子的女性。可见字词的训诂是与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密切关联的。
曹植《七步诗》脍炙人口,诗的末句已经固定为一个成语,平素人们常以“相煎何急”来比喻自相残杀。原初中教材中“题解”中说:“此诗用萁豆相煎这个生动浅显的比喻,把曹丕残害骨肉、争权夺利的行径揭露得淋漓尽致。“从萁豆相煎”的说法,可以看出编注者对原诗中的“相”领会不确。这里的“相”,并不是现代汉语常用义“互相”的意思,而应该是“对着”的意思,是单向的,“相煎”就是“煎我(豆)”。所以,末句是曹植对曹丕的深刻揭露与指责。还有两句妇孺皆知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许多诗歌选本都配上了优美的图画――李白站在窗前,手扶座榻,仰望明月;或躺在床上,孤独无奈,凝望苍穹。其实,“床”在古代有井栏之意,老井,就是故乡的水呀,不写“屋”、“室”而是写“床(井栏)”就更能写出游子的诗情。文学解读中对文本字词现解(即“释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不是死记硬背120个实词、18个虚词意义和用法。
2.文言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关照古人,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怀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与之产生共鸣,感知文言作品的精神世界,抓住文言作品的精神内核,用现代人的文化观念来感悟古人世界与人生。余秋雨先生读苏轼,“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学者梁衡读古文也是如此,“评价韩愈的《读韩愈》、评价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等等,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出他们闪光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成为一幅幅读不完的名画。”他们读的沉重和清醒,让人物跨越历史,与其对话,与其同悲共喜,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
文言文教学需要“识字”,需要关注历史文化的眼睛,更需要发现与继承历史文化的视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做好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