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崔正军:治黄信息化建设的铺路人

2017-07-28 12:44姜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委涵闸黄河

姜华

“平日里,他不善言辞;工作中,他生龙活虎。”这是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山东黄河信息中心)的职工对劳模崔正军的评价。崔正军同志是山东黄河信息中心一名普通的通信技术工人,今年已经55岁。从1981年参加治黄工作至今,崔正军同志扎根于黄河通信建设一线已经36年了,他从一名“啥也不懂、师傅叫干啥就干啥”的通信新兵,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丰富”的高级通信技师,今年光荣地被评为黄委劳动模范。可能是因为长期参加施工、坚持工作在一线的缘故吧,高高瘦瘦的崔正军工作中依然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身手不凡,有时干起活儿来能赛过年轻人!大家还记得,在涵闸监控室内、在通信铁塔上、在移动卫星车内、在施工工地、在汶川大地震救灾现场……总有他忙碌的身影。

第一份工作——外线机务员

青春韶华,终生难忘。崔正军依然记得自己19岁那年来到黄河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电话外线机务员。当时,黄河上的通信可不是现在信息化智能化高度融合统一的模式,通信还是以有线杆路传输为主,电话联络主要靠“人和天”,也就是说,通信工作主要依赖人工维护,还最怕遇上恶劣的天气。

作为一名通信新兵,崔正军一边在工作中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一边购买书籍学习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能独自承担5公里明线通信线路的日常维护与抢修任务。无论是刮风下雨、烈日当头、冰天雪地,还是节假休息日,只要接到处理通信线路故障的指令,崔正军便立即赶往现场,由于他平日里积累了扎实的“课业功底”,因此他每次处理故障既准又快,成了当时大家学习的技术标兵。

黄河通信行业的优秀值机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黄河通信建设高潮迭起,微波传输、程控交换等技术被应用于治黄通信实践。

那个时期,崔正军同志从事载波机务值班的工作,当时正是黄河通信从传统明线升级为微波光缆传输的重要转折期。由于大量新设备和新系统被投入生产运行,因此,崔正军和同事们需要掌握大量新知识,他们白天忙在生产一线,夜晚还要加班看资料、学技能。回忆起那段时光,崔正军同志动情地说:“当时自己年轻啊,有使不完的劲,精气神也高,通信上一帮年轻人都是较着劲儿地学,较着劲儿地干啊!”这一时期,黄委通信网内上下级的系统设备联调工作特别频繁,为了不影响治黄工作的正常联络,崔正军和同事们想方设法减少线路中斷时间,尽量把联调测试安排在凌晨进行,有时候为了一个性能指标的最优化,他与对端的值机人员会反复测试,常常彻夜不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崔正军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被黄委通信总站授予黄河通信行业“优秀值机员”的荣誉称号。

“一粗、二慢、三细” 的工作方法

1995年的济南至东营数字微波干线工程建设,是山东黄河通信建设的一件大事件,此项目也是利用中芬政府间贷款实施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项目的子项目。

崔正军同志作为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该工程的建设,并负责电源设备、蓄电池组、防雷地线、设备工作地线的安装调试,以及后续天馈系统及其辅助设备的安装任务。在这次施工中,崔正军总结出了“一粗、二慢、三细”的工作方法。“一粗”,是指对天馈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粗调,找到接收效果的最好点;“二慢”,是指在接收效果最好点进行慢调,使接收效果进一步达到最优;“三细”,是指在接收效果最高点对天馈系统进行细微调整,使电路接收指标达到最佳。经过60多天的紧张施工,证明崔正军同志“一粗、二慢、三细”的方法的确是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济南至东营数字微波干线项目比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建设任务,且一次全线开通,系统设备运行正常,受到了黄委嘉奖。崔正军同志的工作方法还被应用于山东黄河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一期、二期等多项工程施工中,使所安装调试的电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无线接入系统电路开通率为100%。

难忘的一次通信施工经历

1997年,为解决黄河基层单位通信问题,黄委决定建设黄河下游县局以下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作为技术骨干,崔正军同志参与了该项目山东段的工程施工任务。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黄河大堤白天最高温度近40摄氏度。但是,为了安装通信设施,崔正军每天要在四五十米高的通信铁塔上攀爬好几个来回。他说,汗流浃背、汗水湿透衣衫都是小事,最怕的是在登塔过程中汗水流进眼里,那就要立即停下攀登,稳住身子、抓好塔梯、用力甩头,视线清晰了再继续向上……

在安装滨州黄河河务局的通信基站时,正赶上风雨交加的雷阵雨天气,按照规定这种天气是不能进行施工的,但是这种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收工,仅来来回回路上的时间就会耗费很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崔正军同志会坚持等上一段时间,在确定现场安全并符合施工条件后,再继续完成作业。他说,这样的天气地面上看似风平树静,铁塔上作业却有一定的危险性,受风力等因素的影响,铁塔上有明显晃动的感觉,越高晃动越厉害。因此,施工时他不断提醒大家注意防滑,动作慢一点、稳一些。

崔正军同志说,在黄河的汛期,有哪个黄河职工不是紧张而又忙碌的!他只不过是尽职而已。

完成抗震救灾紧急任务

2008年5月18日,是崔正军同志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下午,他刚刚从菏泽鄄城施工工地赶回单位,便接到了一个特殊的命令:立即奔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一线。他匆忙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便赶忙去准备要带的应急设备和器材。当日深夜,山东黄河河务局抗震救灾抢险队伍便向汶川灾区挺进。

抗震救灾抢险队赶到汶川灾区时,余震不断。抢险施工现场危机四伏,抢险队员们不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且还要在那种特殊环境里忍受对家人思念的煎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笔者直到现在还记得,崔正军同志从汶川胜利归来在单位抗震救灾现场汇报会上几度哽咽。那流下的热泪,饱含了他心底那份对亲人真真切切的牵挂和不能陪伴的内疚。崔正军同志说,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完成抢险救灾的任务是职责,更是一种光荣。

崔正军还说,党员同志们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深深地感染了他,让他有了一种迫切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经过近20天抗震救灾现场的洗礼与考验,崔正军同志光荣地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和同事们因出色完成救灾任务,被黄委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抗震救灾先進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承担涵闸监控维护新任务

自2002年黄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实施以来,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黄河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已成为通信工作的重要任务。崔正军这样的通信“老兵”深有体会:在信息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设备更新换代快,对于老同志而言,这些新知识学起来很吃力,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已不是仅靠读一本书就能掌握的。这么大岁数了,干还是不干?崔正军同志的选择是干。

2007年,山东黄河信息中心承担了山东黄河河务局部分涵闸现地站整改与维护工作。崔正军和他的同事们接手这项任务后发现困难挺多:整个系统的子项目由不同的公司分批次完成,因建设时间周期长,很多设备老化严重,软件也需要重新学习,等等。崔正军的工作日志有这样的记录:“我和同事们一边干,一边学,对每一条线、每一个点、每一个设备的功能一一进行核对检查,掌握了设备正常工作的条件。现地站闸室工作条件不好,夏天闸室内像蒸笼,闷热无比;冬天闸室内又像冰窖,寒冷刺骨。山东沿黄有50多座涵闸,分布距离远,我们有时在上游的一个站点进行维护,但是为了一个数据,却需要立刻赶至下游的站点,如此奔波往返是工作中的常事。工作最忙的时候我们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一年中出差100多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崔正军与他的同事们圆满完成了15座涵闸现地站改造任务;2012年改造完成9座涵闸现地站系统,且这9个站点还具有监测、监视和监控功能。至2016年,山东黄河河务局55座涵闸维护任务全部交由信息中心负责。这期间,系统运行正常,设备性能稳定,顺利通过了上级多次考评与测试,其中10座典型涵闸被黄委选为重点考评涵闸,测评成绩均保持在优秀水平。

为了采访劳模崔正军的事迹,笔者与他交谈过多次。崔正军同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我应该干的,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同志们也是这样干的。”目前,对于日新月异发展的黄河通信事业,他说:“信息化也好,智能化也好,数字化也好,无论怎样发展也要有牢固的通信基础保障。我熟悉黄河上的每一条线路和通信站点的布置,更了解通信设备系统,还能做点基础性的工作。今后,我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做一名合格的治黄信息化建设的铺路人。” ■

猜你喜欢
黄委涵闸黄河
黄委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荣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优秀奖
水利部与黄委创新团队在流域系统科学与工程泥沙控制论领域再出新成果
黄委开展水土保持法修订施行十周年宣传纪念活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穿堤涵闸渗透变形分析与加固
黄委信息化“六个一”推动智慧黄河建设
天然文岩渠重建穿堤涵闸分析探讨
GPRS数据传输在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